小荷包裡的大乾坤 古代皇帝也給臣子發「年終獎」 | 陽光歷史

 

A-A+

小荷包裡的大乾坤 古代皇帝也給臣子發「年終獎」

2016年12月27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140 次

  導讀:在現代社會,年終歲尾時,公司一般都會有一些福利發給員工,比如雙薪,現金購物券等,表示一年以來對員工的辛勤付出的獎勵。古代,皇帝們是否會對給他的臣子們發點「年終獎」表示表示呢?如果會,又將賞賜些什麼給大臣呢?清朝皇帝多用荷包賞賜大臣。如《嘯亭續錄》載:乾嘉時期「歲暮時諸王公大臣皆有賜予;御前大臣皆賜『歲歲平安』荷包一」。

  這些荷包裡包了什麼嗎?僅僅只是一個荷包嗎?當然不是了,像現代人送紅包,絕不會僅僅是個紅包而已,它裡面肯定還會有別的內容。古代也不例外,拿清朝前中期賜給蒙古王公的荷包來舉例,每至歲末皇帝賜給蒙古親王的那對大荷包裡,一般裝有各色玉石八寶一份;小荷包四對,內裝金銀八寶各一份;又小荷包一個,內裝金銀錢四枚,金銀錁四枚。不僅是年終,甚至將領平時打了勝戰,皇帝也會以荷包賞賜作為獎勵。如《嘯亭雜錄》記載「進圍丹東角洛,收復革境三百餘里。事聞,上愈嘉獎,賜荷包寵異之。」


  往常,我們只知道荷包是愛情的信物,景頗族還有射荷包的習俗。也就是說在節日裡,姑娘們把繡好的荷包用細絨吊在竹竿上,用樹枝左右搖動,讓小伙子射擊,誰先射中荷包,就把水先灑到誰的嘴邊。荷包裡一般裝有一個硬幣、幾粒各谷子和幾粒裝飾珠子,作為幸福的象徵。但是如何你關注一下荷包的歷史,你會發現荷包更有趣更不一樣的地方。據史料,「荷包」這一名稱是在宋代以後才出現的。《通俗編·服飾》有言:「《能改齋漫錄》載劉偉明詩『西清直寓荷為橐』,歐陽修啟以『紫荷垂橐』對『紅藥翻階』,皆讀之為芰荷之荷。今名小夾囊曰荷包,亦得綴袍外以見尊上,或者即因於紫荷耶?」此處將宋代紫荷疑為荷包了。袁枚在《隨園隨筆》下有「紫荷非荷包」之註解,意在辨其非。

  荷包,其實就是中國傳統服飾中,人們所隨身佩帶的一種裝零星物品的小包。因為古代人的衣褲沒口袋,但又有些必須要隨身攜帶的物品,因此就有了這種荷包。不僅可手提還可肩背,也可掛在腰間。因此荷包也不叫荷包,而叫「荷囊」,「持囊」或「挈囊」,因為大多用皮革製造,故有「囊」之稱。現存最早的囊實物是在新疆鄯善蘇巴什古墓裡發現的,以羊皮為之,呈長方形,長6.7厘米,寬3.7厘米,在口部有一拴系的皮帶,為春秋戰國時的遺物。

  到南北朝,佩囊制度正式確立,人們所佩的囊,名稱雖沒變,依然叫「囊」,但其材質開始多樣化起來,有皮製的,也有絲織物做的,《隋書·禮儀志六》:「(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縷,三品金銀縷,四品銀縷,五品、六品彩縷,七、八、九品彩縷,獸爪。官無印綬者,並不合佩囊及爪。」也就是說,囊的佩帶也有了地位、身份的區別或象徵了,已經具備一定的禮儀功能。佩戴精巧繡制的荷囊者多是上層階級。《禮記·內則》記述:「子事父母,雞初嗚,鹹盥漱……右佩箴……衿纓,綦履。……男女未冠笄者,雞初嗚,鹹盥漱,櫛、縱、拂髦、總角、衿纓,皆佩容臭。」「衿纓」即編結的香囊,「容臭」則指香物。也就說年輕人在拜見長輩時,要佩戴荷包熏身,以表示對長輩的尊敬。

  到唐朝時,少數民族大多有佩帶荷囊的習俗,其製作也越來越有特色,做工考究,甚是精緻。後來,荷包漸漸成為珍貴的佩飾物,民間仿製為節日禮品相饋贈,但其盛物的功能依然沒有消失,男女將荷囊常佩於腰間以盛雜物。唐封演《封氏聞見記·降誕》記載:「玄宗開元十七年,丞相張說遂奏以八月五日降誕日為千秋節,百寮有獻承露囊者。」杜牧《過勤政樓》詩:「千秋令節名空在,承露絲囊世已無。」承露囊,即荷囊。唐朝時,皇帝與大臣之間也已有荷囊相贈。與清朝有所不同的是,是百官向皇帝呈獻。朝廷百官獻囊,名曰「承露囊」,意為沐浴皇恩。真是小荷包雖小,乾坤卻大。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