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 陽光歷史

 



盤點古代皇帝中的四大姐弟戀:明朝皇帝最重口味

 盤點古代皇帝中的四大姐弟戀:明朝皇帝最重口味
  姐弟戀,很容易就讓人想到戀母情結。事實上男人都會有戀母情節的,只是多和少的區別。諺語有云:女大三,抱金磚。  姐弟戀在遠古時代便已存在,並且被古人所正常看待。最早玩姐弟戀的,民間和宮廷都有,歷來的皇帝們也喜歡抱金磚,但金磚的抱法各不相同。有的抱成了雞肋,有的抱成了凶神,有的抱成了正果。  下面列舉幾個最知名的皇帝姐弟戀案例。  1、明憲宗朱見深&萬貴妃  這位明朝皇帝除了政...



壬辰之變:明朝軍隊與日軍在朝鮮的火器大戰

 壬辰之變:明朝軍隊與日軍在朝鮮的火器大戰
  朝鮮國王李昖問道:「銃筒(指日本人的鳥銃)之聲,不與天兵(指明軍)之火炮同耶?」李德馨回答:「倭銃之聲,雖四面俱發,而聲聲各聞,天兵之炮,如山崩地裂,山原震盪,不可狀言……」李昖讚歎道:「軍勢如此,可不戰而勝矣!」  現代戰爭很少見刀光劍影,能見到的大多是槍炮所帶來的滾滾硝煙,你略窺一下仍在燃燒的加沙戰場便知,開戰便意味著槍林彈雨和炮火連天。  古代戰場是否只見血腥而不聞硝煙呢?...



明朝後期皇帝壽命不長:因永樂帝朱棣有遺傳病?

 明朝後期皇帝壽命不長:因永樂帝朱棣有遺傳病?
    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但除了太祖、成祖超過六十週歲,其他均不長壽,嘉靖達到六十虛歲,萬曆達到五十八虛歲,已經算其中較好的,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歲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啟,只有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虛歲,中國古代壽命大多不長,但如此短命也實屬少見。   明清官員超過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朝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候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朝前期除了...



朱元璋發明的取名規範:明朝皇室後裔沿用至今

 朱元璋發明的取名規範:明朝皇室後裔沿用至今
許多人知道朱元璋是開創明朝的人,但可能不知道朱元璋發明了一個命名規則,使用了七百多年,到現在還在用。在說這個命名規則之前,我們先來看朱元璋的名字。 朱元璋一開始不叫朱元璋而叫朱重八。為什麼叫朱重八呢?這跟當時元朝的取名政策有關。元朝規定平民老百姓不能取正式的姓名,只能按排行或或者父母年紀相加來取。 比如朱元璋的曾祖叫四九,這應該是出生時父母的年紀相加。而朱元璋的祖父叫...



島殤500年:明朝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對外開放悲劇

 島殤500年:明朝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對外開放悲劇
  導讀:五百年前,明王朝實行最嚴厲的海禁政策,王直的海盜武裝走私集團經營的寧波雙嶼島(今舟山六橫島)卻是全球性的貿易中心,來自歐洲和日本的白銀源源不斷運到這裡,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當時的雙嶼島,僅葡萄牙人就有1200人,歷史學家稱之為「十六世紀的上海」,全球的商品在這裡交換、中轉和集散。台州蛇蟠島曾是雙嶼島的分埠。  當時歐洲處在蒸汽機發明前200年,日本有66國爭雄,嘉靖年...



明朝服飾:明代胄甲

 明朝服飾:明代胄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製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製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本圖為明代武士復原圖。圖中後排左面穿紅鎧甲的人物,是根據敦煌市,山西省博物館收...



揭秘:從一代名將戚繼光懼內看明朝女性的解放

 揭秘:從一代名將戚繼光懼內看明朝女性的解放
  「南北驅馳報國情,江花邊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橫戈馬上行。」這是著名民族英雄戚繼光的一首題為《馬上作》的七絕詩,從中不難看出他矢志立志報國的抱負和決心。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與俞大猷齊名。其父戚景通任漕運官員。戚繼光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歷十餘年,大小八十餘戰,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現代中國譽為民族英雄,卒...



明末歷史解密:努爾哈赤因何決心起兵推翻明朝

 明末歷史解密:努爾哈赤因何決心起兵推翻明朝
  清太祖努爾哈赤生於1559年,即明朝嘉靖三十八年。那時明朝建立了近二百年,經歷過輝煌也鞏固了政權,但在1644年卻被努爾哈赤創建的大清所取代,那麼是什麼原因促使努爾哈赤下決心推翻明朝的呢?  努爾哈赤,滿族人,滿族的前身是女真,在明朝時女真分為四個分支,海西女真,建州女真,東海女真和黑龍江女真。努爾哈赤屬於建州女真。那時,明朝廷為統治遼東各個少數民族,對於蒙古,女真族等採取不同...



揭秘:明朝的老百姓納妾需要滿足哪兩項條件?

 揭秘:明朝的老百姓納妾需要滿足哪兩項條件?
  歷朝歷代並不提倡平民納妾,娶妾其實是對王公貴族的一種福利。曾經有個外國記者質問以清朝遺老自居的辜鴻銘,以為中國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淵藪,辜鴻銘悠然地指著面前的茶盤中的茶壺和茶杯,笑道:「一個茶壺可以配四個茶杯,你聽說過一個茶杯配四個茶壺的麼?」  直到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文人們以風流自命,納「小星」,富人納側室,娶「外宅」,收「通房丫頭」,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見慣之事...



揭秘清朝為何下令漢族人剃髮:明朝降臣極力推動

 揭秘清朝為何下令漢族人剃髮:明朝降臣極力推動
  導讀:近年以清朝為背景的內地影視日益見多,螢幕上男子腦後都拖著一條長辮,社會戲稱為「辮子戲」。對於這條辮子,不知底細者討厭其難看、累贅,識者知是滿清逼迫漢人臣服的標誌。  前腦剃光,後腦留辮,本是東北滿族的習俗。讓人匪夷所思,奏請強令漢族剃髮的,倒是身為漢人的明朝降臣孫之獬。孫之獬是山東淄川大莊村人,明朝天啟年間進士,由檢討遷至侍講。當時正是宦官魏忠賢專權亂政時期,黨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