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收復台灣簡介 台灣何時收復?


  鄭成功收復台灣就是為了建立一個反清復明的基地。他去世後,鄭氏發生內亂,統治者內部逐漸腐敗。清廷曾多次招撫不成,康熙帝決定以武力攻台。
  
  鄭成功去世後,其長子鄭經繼位。鄭經曾出兵大陸,支持“三藩”之亂。“三藩”失敗後,鄭軍損失慘重,被迫退居台灣。從此,鄭經以長子鄭克臧為監國,不理朝政。1681年正月,鄭經去世,鄭氏內部為爭權,更加腐化。二月,鄭克臧被殺,鄭經年僅12歲的次子鄭克塽被擁立主持政事。大權實際上落入馮錫范手中。
  

  
  十六日早晨,清軍與鄭軍於澎湖海面交戰,清軍擊沉鄭軍數艘戰船。施琅親自督戰,率艦隊衝入敵軍,興化鎮吳英配合作戰前後夾擊。因為天色將晚,雙方休戰。清軍在西嶼頭洋中錨泊。經過幾天的休整準備清軍於二十二日發動總攻。施琅兵分三路進攻。劉國軒督船迎戰。兩軍激戰,鄭軍慘敗,海上到處是浮屍。劉國軒率領餘下的戰船逃往台灣。澎湖島上的守軍投降清軍。
  
  攻佔澎湖島的勝利,為清軍攻打台灣創造了打下了基礎。在殲滅鄭軍澎湖主力後,施琅立即慰問島上居民,安撫投降的鄭軍士兵。他下令優待鄭軍將領,投降士兵也給以錢糧,負傷者加以醫治。
  
  之後,施琅以澎湖為基礎,整頓軍隊、休整船隻,準備在八月或十月,北風到來時攻打台灣。台灣得知鄭軍在澎湖遭到慘敗後,人心惶惶,毫無鬥志。此後,清廷也加緊了對台灣的招撫。施琅派使者以高官厚祿遊說劉國軒。於是,劉國軒極力主張降清,並派兵監視鄭氏子孫。鄭克填不得已上表清廷請降。八月十一日,施琅派人駐守澎湖島,自己率領戰船開赴台灣。十三日,清軍抵達台灣鹿耳門港。十五日,清軍接受鄭氏請降。二十三日,施琅率領吳英、劉國軒等人巡視台灣南北兩路。之後,清軍班師。1684年,清政府將台灣納入版圖,始置台灣府,下設諸羅、台灣、鳳山3縣,並派兵駐守設防。自此,台灣成為福建省下屬的一個府。1885年九月,始分立為台灣省。
  
  駐守澎湖島的鄭軍將領得知清軍來攻如何部署兵力?
  
  清軍在鄭軍沒有設防八罩島和貓嶼、花嶼駐泊。海上巡視的鄭軍哨船發現後,報告鄭軍守將劉國軒。劉國軒得知後,緊急下令鎮守在獅嶼頭、風櫃尾、雞籠山、四角山、內塹、外塹、東峙、牛心灣等要地的將領,將大炮運至海岸,以防止清軍停泊,命各水師將領駕駛戰船,環泊於各要口,準備迎戰。宣毅左鎮建議趁清軍遠來疲憊,立足未穩之機主動迎擊。劉國軒沒有採納他的建議,認為炮城嚴密,清軍船隻無處停泊,直等到風暴臨至,清軍不戰而退。當晚,清軍戰船停泊在八罩以西的水墳澳。邱輝又提出主動迎擊,劉國軒仍堅信不久大風將至而按兵不動。
  
  第一次激戰之後,鄭軍和清軍又如何部署?
  
  天色已晚,清水師收兵,停泊在西嶼頭洋中。邱輝又建議趁夜襲擊清軍,劉國軒將希望寄托在颱風,錯失戰機。
  
  清軍水軍將領施琅率戰船停泊在八罩水墳澳休整。他首先重申軍令,對官兵論功行賞,鼓舞將士士氣。之後,他親自勘察地形,為麻痺敵軍,遣使招降,為總攻贏得時間。
  
  此次戰鬥中,雙方兵力相當,鄭軍在澎湖島上經營多年,設防堅守,以逸待勞。清軍遠來疲憊,處於劣勢。結果鄭軍卻一敗塗地,全軍覆沒。這與鄭軍統帥指揮失當有很大關係。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