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倉央嘉措(1683—1706年),藏傳佛教格魯派第六世達賴喇嘛。他也是西藏著名詩人,是歷代達賴喇嘛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生於西藏南部門隅地區,幼年當過牧童,熟悉農村風情,喜愛民歌,深受民間文學熏陶。其父信仰佛教,屬寧瑪派,對其有一定影響。15歲時,被認定為五世達賴喇嘛的轉世靈童,入拉薩布達拉宮,由名師指點,學習佛教經典、詩歌和歷算。但倉央嘉措始終未能忘情於世俗生活,遂以親身感受創作了大量詩歌。後人選出60多首代表性作品,編成《倉央嘉措情歌》,刻印成書流傳於世。
在佛的世界裡,他是一個「異類」,他嚮往自由,有著一顆不避世俗的心。在人的世界裡,他敢於追求真愛,被稱為「世間最美的情郎」。在藝術的世界裡,他是一朵奇葩,寫出許多流傳至今的詩句和情歌。
倉央嘉措的詩作在青藏高原間流傳甚廣,其內容多為描寫愛情之作,因此常被漢人稱為「情歌」。《倉央嘉措詩集》,現今流傳市面的譯本主要有:劉希武、於道泉、於貞志、曾緘、莊晶、王沂源、益喜寧寶堪布譯本等版本。
所有漢譯本中,曾緘譯本流傳最廣,相比而言,於道泉的白話文譯本更貼近於藏語原文。曾緘讀其譯本,「病其不文」,便將於道泉的白話譯文改譯為文言文,因而曾緘的譯文與藏語原文之間的差異巨大,但卻更加有意境,深得人心,其翻譯版本在現行漢譯古本中公認成就最高!
曾緘(1892—1968)四川敘永人,字慎言,早年就讀於北京大學文學系,古典文學造詣頗深,在蒙藏委員會任職期間整理並翻譯了倉央嘉措的藏語情歌。
文革中,曾緘被迫害致死。他自云:「在民國十八年(1929年),余重至西康,網羅康藏文獻,求所謂情歌者,久而未獲,頃始從友人處借得於道泉譯本讀之,於譯敷以平話,余深病其不文,輒廣為七言,施以潤色」。
曾緘所譯作倉央嘉措情歌中,流傳最廣、知名度最高的便是這首——
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四句七言可謂把原文揉碎,融會貫通,並不逐句直譯。「曾慮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恐別傾城」兩句已將原文意思盡數表達,「世間安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可謂譯者曾緘對原作的再創作,昇華了全詩精髓,實乃驚艷!
現今讀者對這首流傳既廣的倉央嘉措情詩極為推崇,卻常常忽視這並非倉央嘉措藏語原文,而是經過翻譯家翻譯潤色的作品。藏語原文直譯過來是白話文,七言絕句比直譯的白話文更需要譯者的古典文學造詣。曾緘「深病其不文」,「施以潤色」,才有了現在我們看到的諸多倉央嘉措七言詩。
還有一首《十誡詩》,「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也是曾緘大師的經典之作。需要指出的是,現下極為流行的十誡詩,並非倉央嘉措所作,而是網友續作,效仿其風格。
《十誡詩》
第一最好不相見,如此便可不相戀。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憶。
第五最好不相愛,如此便可不相棄。
第六最好不相對,如此便可不相會。
第七最好不相誤,如此便可不相負。
第八最好不相許,如此便可不相續。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訣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這首十誡詩的由來是:桐華的《步步驚心》結尾有兩句話,引自倉央嘉措——第一最好是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其後,《步步驚心》的讀者皎月清風續了第三和第四,讀者白衣悠藍加續,添加了第五到第十,這首詩傳播效果驚人,反響熱烈,網友轉載引用時又不喜歡註明出處,後來,就口口相傳變成整首詩都是倉央嘉措所寫。甚至出現在正式的出版書中,再次對讀者形成誤導。
其實倉央嘉措原文為藏文,翻譯為漢語只有兩句。
於道泉翻譯的現代詩形式:
第一最好是不相見,如此便可不至相戀。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曾緘翻譯的古詩形式:
但曾相見便相知,相見何如不見時。
安得與君相決絕,免教生死作相思。
於道泉和曾緘翻譯的是同一首藏文十誡詩,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切勿連在一起當成了一首詩。
另一首流傳甚廣的詩歌《見或不見》,也非倉央嘉措詩作。
《見或不見》
你見,或者不見我
我就在那裡
不悲 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裡
不來 不去
你愛,或者不愛我
愛就在那裡
不增 不減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裡
不捨 不棄
來我的懷裡
或者
讓我住進你的心裡
默然 相愛
寂靜 歡喜
《見與不見》實際名為《班扎古魯白瑪的沉默》(班扎古魯白瑪,音譯,意思為蓮花生大師),作者是扎西拉姆·多多。扎西拉姆·多多是個廣東女孩,是位虔誠的佛教徒。現追隨十七世噶瑪巴大寶法王在印度菩提伽耶修行。
此詩一度為訛傳為倉央嘉措的作品,詩名甚至被改成《見與不見》、《你見或者不見我》等。就像當年有人訛傳《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作者是泰戈爾一樣,這首詩以《見與不見》的名稱初登於《讀者》2008年20期,《讀者》已為此事致歉。同樣,《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的推手也是《讀者》。
倉央嘉措名下的誤傳詩作不少,此處不再做累牘。
倉央嘉措情歌的藏文原著,有的以口頭形式流傳,有的以手抄本問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足見流傳之廣,藏族讀者喜愛之深。中文譯本海內外至少有10種,國外有英、法、日、俄、印地等文字譯本。可見,倉央嘉措情歌不僅在西藏文學史上享有盛譽,而且在世界詩壇上也聲譽大振。
而世人看到的傳世經典,往往只記得倉央嘉措,但又有多少人記住曾緘這個人?翻譯家是偉大的,他們將優秀的外文名篇用博大精深的中文翻譯出來,並充分運用自身的古典文學造詣,斟詞酌句,進行再創作,用更符合國人鑒賞標準的語言形式,譯作完成,有時比原作更為出彩。
他們默默無聞,讓讀者能以自己的語種感受文學魅力,但他們更容易被人遺忘,比如曾緘,可以說他真正做到了「不負如來不負卿」,所以在我們品讀外文譯著時,若覺得這篇著作實為上乘,不妨在肯定原作者及其作品的時候,心懷對翻譯家的敬佩和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