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央嘉措於康熙二十二年的時候出生於西藏南部地區的一個農奴家庭之中,據說死於1706年。他是門巴族,他的父親叫做扎西丹增,母親叫做次旺拉姆,他的家族世世代代信奉寧瑪派佛教。雖然他的家族世代信仰寧瑪派佛教,但是這個教派並沒有要求信奉者不能結婚生子。康熙三十六年,倉央嘉措成為五世達賴的繼承者,那個時候已經十五歲的倉央嘉措還在攝政王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坐床之禮,舉辦典禮的地方就是如今聞名世界的布達拉宮。倉央嘉措可以說是當時的西藏攝政王為了爭權奪利的政治鬥爭產物。在舉辦過坐床之禮之後,倉央嘉措就成為六世達賴喇嘛,法名叫做羅桑仁欽倉央嘉措,他是一個極有才華的人,在西藏文學歷史上有著極大的影響力,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藏族民歌詩人,他的一生有著多部的傳世之作,大多都是描寫的很真摯感人的詩歌在這些傳世之作中,尤以《倉央嘉措情歌》的木質版本最為經典。
倉央嘉措生於農村,在成為六世達賴之前也常跟隨在父母的身邊一起下田種地。因此對於農村生活極為熟悉,在成為六世達賴之後,由於受到各種清規限制,讓他對於那種閒散,自由的生活更是極為的熱愛。再加上他的人生經歷及他本人對於大自然的熱情,讓他對於詩歌有著很大的靈感。他根據自己的意識思想,寫下來很多纏綿悱惻的「情歌」。後來這些詩歌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傳海外。對於倉央嘉措我們並不陌生,他是一個達賴,同時他也是我國古代西藏地區的著名詩人,在西藏文學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力。倉央嘉措的詩歌作品一直以來都被人們所傳頌,尤其是隨著幾年前的一部穿越電視連續劇《宮》的火熱播出,在該劇大結局之時由雍正皇帝寫給晴川的詩所用的《見或不見》更是被人們多次提起。倉央嘉措的詩運用細膩真摯的手法贏得了廣大民眾的心。可以說他的詩歌已經超越了種族,超越了性別,成為世界的一大寶藏。
在倉央嘉措所寫的詩歌之中,有著年輕少年少女們初初相識之時的懵懂純真的羞澀,也有著兩人兩情相悅相處時的美妙感動,還有著求而不得的痛惜之情以及一諾定終生的堅貞不渝更有真情付之東流的痛徹心扉。可是這些人世之間的一切平常人可以輕易擁有的東西,對於倉央嘉措來說卻是只能出現在夢中的情景。因為他的身份注定了這一切美好的愛情都只能是幻想。但是也正因為這種求而不得的心態使得他對於這樣的情感更加的迷戀,更能體會人世間的無奈。進而的也促使了他有著更多的靈感來寫詩。並且,由於倉央嘉措的詩歌之中有著真摯的情感,而且很多都是他按照自己的真實想像來寫的,因此有著很深的代入感。可以將看這些詩歌的人的情感代入其中。可以說他的詩歌是靈魂的釋放,影響力已經超越了國界,超越了語言。
幾年前隨著一部《宮》的火熱播出,將在劇中作為片尾曲出現的一首用來表白的詩歌《見或不見》炒的是人盡皆知。接踵而來的便是對於這首詩的各種地毯式的搜尋。《見或不見》是藏族詩人倉央嘉措所作。據說這是一首倉央嘉措由靈感而發的一首詩歌,詩歌的內容向我們闡述了何為愛,可以說倉央嘉措用一首《見或不見》道盡人間深情,闡釋愛的最高境界——那就是真正的愛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會隨著時光的逝去而變得更加的香濃,試問塵世之間由誰能夠做到不求回報的愛你,等待著你,這大概也只是在夢中才會出現的,正如倉央嘉措的《見或不見》中所說的:「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等」一首詩道盡人間男女對於愛情的美好期盼。倉央嘉措的這首《見或不見》通過安然平和的語句來表達出愛的真諦,告訴人們大愛無私。他的詩歌有著很深的美妙意境,通過通俗的話語來表達出那種真摯而自然的美,很容易讓人們將自己聯想進入詩歌所描寫的那樣境界之中。可以說倉央嘉措的一首見或不見道盡塵世之間男女的心聲,不過伴隨著關於他的呼聲越來越高,也有人傳出倉央嘉措並不是見或不見這首詩的作者,真正作出見或不見這首詩的人是一位叫做扎西拉姆·多多的少女,不過關於這樣的說法,很少有人相信。
倉央嘉措是我國古代在文學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偉大詩人,文學造詣極深。一生之中留下了很多的傳世作品,流傳古今的著作《我問佛》就是由倉央嘉措所寫的。看過倉央嘉措的著作《我問佛》的人都會不由自主的說上一句——這首詩真是太唯美了,讀它簡直就是一種享受!確實如此,倉央嘉措作為五世達賴的傳承者,他不僅僅博學多才,還有著很高的佛法造詣。並且由於他從小出生於農村,經歷與人的不同使得他對於佛法有了更深刻的領悟。而他的這種領悟也被他通過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現出來,《我問佛》就是這樣的一首詩歌。倉央嘉措在創作《我問佛》的時候這首詩的時候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向人們解釋這世間的很多不平事。如我問佛中的開頭句子「我問佛:為何不給所有女子羞花閉月的容顏?佛曰:那只是曇花的一現,用來蒙蔽世俗的眼;沒有什麼美可以抵過一顆純淨仁愛的心;我把它賜給每一個女子;可有人讓它蒙上了灰。」就是在向人們解釋著為什麼,同時也是在向人們闡釋人生的哲理。可以說倉央嘉措的《我問佛》是一首齊集人生哲理和佛家學說的詩,倉央嘉措在詩中無時無刻的向人們傳遞著他的感悟,他的所思所想,給人們營造一個完全不一樣的「唯美」世界。倉央嘉措的我問佛是一首還有深刻佛法哲理的詩,一直廣受人們的喜愛,廣為流傳,還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海外。
倉央嘉措的一首著名的詩歌《不負如來不負卿》,寫出了他的心聲,一個情感豐富的僧人即便被戒規的束縛,但他憑借對感情的追求又想尋找屬於自己內心的一份真情。不負如來不負卿的大體意思就是,因為佛教不允許動真情,可倉央嘉措的生性卻不喜歡被約束起來,自己便思考到,如果我動了真情就會辜負祖先如來,可是如果我遵守戒規,那樣我便會辜負自己及另一半的真情。《不負如來不負卿》一共有三十六小句,句句都是那麼有內涵,《不負若萊不負卿》主要講述的是美麗的女子不是天生就有的,還是依托著桃花樹才長出來美人的模樣,可是桃花不久便都落地了,這裡是倉央嘉措暗示自己的感情都沒有一個長久的,掉落的桃花都比美人的感情豐富,這裡倉央嘉措再一次將自己對感情的不滿發洩出來。他回想以前遇到讓自己動心的女子,便質問自己,要是把對女子的情感都放在誦經修行上,成佛還會有問題嗎?接著開始抒發自己內心對感情的想法,雖然這輩子沒有機會和心愛的女子在一起了,但倉央嘉措相信有下輩子,他期待著下輩子的相遇。寫到這這裡,可以看出倉央嘉措對感情的嚮往,這輩子不行,可以下輩子,總之他對感情的執著無人可擋。當然這裡面也有倉央嘉措對念佛修行的感想。他的最後兩句「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更是被眾人所熟知而且還是全詩的精華。面對修行與愛情,只可以得到一個,所以既不辜負愛情又不辜負如來是做不到。
倉央嘉措是六世達賴,生於1683年,卒於1706年,坐化的時候年僅23歲,就是這位年輕人,卻是一個藏傳佛教中的「異類」。倉央嘉措在1685年被確定為五世達賴的轉世靈童,但是卻遲遲沒有坐床,直到1897年十四歲的倉央嘉措才在拉薩布達拉宮坐床,這個時候的倉央嘉措已經情竇初開,完全不能適應佛教的那些清規戒律。倉央嘉措在家鄉十四年的生活中養成了追求自由、追求愛情,渴望過塵世生活的天性,對於清規戒律對自己的束縛不滿,而且對於做一個政治上的傀儡也非常鬱悶,於是逐漸的走上了反叛的道路,不僅僅放浪形骸,還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情詩。倉央嘉措的誰執我之手就是其中非常著名的一首情詩。在這首情詩之中作者多次的詰問「誰,執我之手,斂我半世癲狂;」「誰,吻我之眸,遮我半世流離;」……
通過這一連串的詰問讓我們看到了倉央嘉措心中的那個她的重要,是啊,只有她才能夠撫慰倉央嘉措的「癲狂」「流離」「哀傷」
……「執子之手,陪你癡狂千生;深吻子眸,伴你萬世輪迴。執子之手,共你一世風霜;吻子之眸,贈你一世深情。」感情是這樣的熾烈與深沉,讓人不禁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