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晚清大員劉坤一何以被師爺敲詐四萬兩白銀

  晚清大吏劉坤一欲到江南當總督,想走軍機處大臣榮祿的門路。……劉坤一登門拜訪了兩次見不到人,不得已輾轉求連京章的幕友某人代為牽線。結果這幕友以連京章的名號,訛詐了劉坤一四萬兩賄銀。

  大凡得勢的「偏房」,總是比「正室」更擅於權術。因為「偏房」們能夠掌握多大的權力,並不是取決於制度的規劃,而是高度依賴於私人的隱權力資源,比如是否得到人主的寵幸、太監的配合、羽黨的擁戴。嚴嵩要在朝廷上呼風喚雨,唯有絞盡腦汁為修道上癮的嘉靖皇帝寫「青詞」(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後來徐階取代了嚴嵩地位,也是因為「青詞」寫得比嚴嵩好;張居正欲把持朝政,就不能不勾結司禮監太監馮保。

  太監之所以成為權臣巴結的對象,是因為在明代的權力結構中太監處於要害位置。雖然明太祖朱元璋曾明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但「靖難」事變之後,篡位的朱棣猜疑官僚系統,任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遂成廢話。明中葉以後,皇帝又讓司禮監「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之權——這是因為明代廢了宰相,皇帝卻越來越不成器,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只好將批紅的辛苦活計交給身邊的太監代勞,於是在明代的權力鏈條中,太監成了內閣學士的上線,「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即太監)」。繼東漢、晚唐之後,太監亂政集團這一沉睡多年的怪獸,又被明代的獨裁君王所喚醒,在失衡的權力系統中再一次張牙舞爪、咬牙切齒。

解密:晚清大員劉坤一何以被師爺敲詐四萬兩白銀

  但我們從名分上來看,不管是「赫然為真宰相」的閣臣,還是被諛為「九千歲」的太監,都屬於典型的「偏房」得寵,權力難以獲得正統的認可。對他們而言,人品與政聲如何,姑且不論,權力本身就構成他們的「原罪」,權力越大,罪名也越大,終有一天要身敗名裂。

  朱明政權滅亡後,其基本權力結構為清代所承習。清廷沒有再置宰相,繼續保留內閣體制,同時將內閣大學士的官階提至一品,並正式授予大學士在名義上「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的職責。換言之,明代的「偏房」在清朝已扶為「正室」,從前的副權力系統已演化成正式權力系統了。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內閣獲得了更大的權力,清代的君主在為內閣大學士追認名分的同時,又另外置立了一套副權力系統——先是康熙皇帝設「南書房」;隨後雍正皇帝在「南書房」基礎上,創建「軍機處」。嚴格地說,「軍機處」只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並不是正式的政府部門,不配置府衙,也不設正式職官,而是由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大臣奉特旨應召,以「值日」、「兼職」的名義,入值當差,供皇帝顧問。也就是說,軍機處大臣(俗稱「大軍機」)儘管參預機務,權柄極重,但皇帝並不打算賦予其正式的宰輔之權,他們的預政大權只能說是一種臨時性質的權力。

  軍機處取代了內閣,成為清代實際上的權力中樞。那些在軍機處抄抄寫寫的所謂「軍機京章」(俗稱「小軍機」,指軍機處辦事員),雖然官不算大,但他們經手的都是上諭、奏章等機要文書,這些信息優勢是可以轉化為隱權力的。因此,即便是封疆大吏,也要賄賂他們,比如離京時向他們致送「別敬」,每年還要送上「年敬」、「節敬」,以期得到他們的關照。

  一些得到軍機大臣賞識、倚為心腹的「小軍機」,隱權力更是炙手可熱,且看一個例子:晚清有名的大吏劉坤一欲到江南當總督,因擔心慈禧太后不允許,便想走軍機處大臣榮祿的門路。但榮門不得而入,只得拚命巴結榮祿的親信、軍機京章連文沖,但連京章也不容易結識,劉坤一登門拜訪了兩次,都見不到人,不得已,又輾轉求連京章的幕友某人代為牽線引見。結果這幕友以連京章的名號,訛詐了劉坤一四萬兩賄銀。

  晚清大吏劉坤一欲到江南當總督,想走軍機處大臣榮祿的門路。……劉坤一登門拜訪了兩次見不到人,不得已輾轉求連京章的幕友某人代為牽線。結果這幕友以連京章的名號,訛詐了劉坤一四萬兩賄銀。

  大凡得勢的「偏房」,總是比「正室」更擅於權術。因為「偏房」們能夠掌握多大的權力,並不是取決於制度的規劃,而是高度依賴於私人的隱權力資源,比如是否得到人主的寵幸、太監的配合、羽黨的擁戴。嚴嵩要在朝廷上呼風喚雨,唯有絞盡腦汁為修道上癮的嘉靖皇帝寫「青詞」(道教舉行齋醮時獻給上天的奏章祝文);後來徐階取代了嚴嵩地位,也是因為「青詞」寫得比嚴嵩好;張居正欲把持朝政,就不能不勾結司禮監太監馮保。

  太監之所以成為權臣巴結的對象,是因為在明代的權力結構中太監處於要害位置。雖然明太祖朱元璋曾明令「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但「靖難」事變之後,篡位的朱棣猜疑官僚系統,任用「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遂成廢話。明中葉以後,皇帝又讓司禮監「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之權——這是因為明代廢了宰相,皇帝卻越來越不成器,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國政,只好將批紅的辛苦活計交給身邊的太監代勞,於是在明代的權力鏈條中,太監成了內閣學士的上線,「內閣之擬票,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即太監)」。繼東漢、晚唐之後,太監亂政集團這一沉睡多年的怪獸,又被明代的獨裁君王所喚醒,在失衡的權力系統中再一次張牙舞爪、咬牙切齒。

解密:晚清大員劉坤一何以被師爺敲詐四萬兩白銀

  但我們從名分上來看,不管是「赫然為真宰相」的閣臣,還是被諛為「九千歲」的太監,都屬於典型的「偏房」得寵,權力難以獲得正統的認可。對他們而言,人品與政聲如何,姑且不論,權力本身就構成他們的「原罪」,權力越大,罪名也越大,終有一天要身敗名裂。

  朱明政權滅亡後,其基本權力結構為清代所承習。清廷沒有再置宰相,繼續保留內閣體制,同時將內閣大學士的官階提至一品,並正式授予大學士在名義上「掌鈞國政,贊詔命,厘憲典,議大禮」的職責。換言之,明代的「偏房」在清朝已扶為「正室」,從前的副權力系統已演化成正式權力系統了。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內閣獲得了更大的權力,清代的君主在為內閣大學士追認名分的同時,又另外置立了一套副權力系統——先是康熙皇帝設「南書房」;隨後雍正皇帝在「南書房」基礎上,創建「軍機處」。嚴格地說,「軍機處」只是皇帝的機要秘書處,並不是正式的政府部門,不配置府衙,也不設正式職官,而是由內閣大學士、各部尚書、侍郎、總督等大臣奉特旨應召,以「值日」、「兼職」的名義,入值當差,供皇帝顧問。也就是說,軍機處大臣(俗稱「大軍機」)儘管參預機務,權柄極重,但皇帝並不打算賦予其正式的宰輔之權,他們的預政大權只能說是一種臨時性質的權力。

  軍機處取代了內閣,成為清代實際上的權力中樞。那些在軍機處抄抄寫寫的所謂「軍機京章」(俗稱「小軍機」,指軍機處辦事員),雖然官不算大,但他們經手的都是上諭、奏章等機要文書,這些信息優勢是可以轉化為隱權力的。因此,即便是封疆大吏,也要賄賂他們,比如離京時向他們致送「別敬」,每年還要送上「年敬」、「節敬」,以期得到他們的關照。

  一些得到軍機大臣賞識、倚為心腹的「小軍機」,隱權力更是炙手可熱,且看一個例子:晚清有名的大吏劉坤一欲到江南當總督,因擔心慈禧太后不允許,便想走軍機處大臣榮祿的門路。但榮門不得而入,只得拚命巴結榮祿的親信、軍機京章連文沖,但連京章也不容易結識,劉坤一登門拜訪了兩次,都見不到人,不得已,又輾轉求連京章的幕友某人代為牽線引見。結果這幕友以連京章的名號,訛詐了劉坤一四萬兩賄銀。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