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閉關鎖國的原因
閉關鎖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清朝和明朝政府實行的嚴格限制對外交流活動的一項政策,其中包括對外國人來華商務活動的禁止和對中國人出國的禁止,而閉關鎖國的原因根本上是因為中國古代處於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整個國民經濟都是閉塞的落後的,統治者不接納國外新鮮事物。
明閉關鎖國時期朱元璋畫像
後代歷史學家認為閉關鎖國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最重要的封建王朝經濟自給自足,還有統治者出於維護政權穩定的需要,從而限制人民出海活動,當時明朝中期日本的倭寇侵擾東南沿海地區,在清朝中期一些西方殖民者也開始向東方擴張,清朝和明朝統治者敏銳地看到了這種趨勢,所以實行消極的閉關鎖國政策限制他們來華擴張。
中國統治者認為如果硬性隔絕人民和外界的聯繫,有利於封建政權的穩定,也有利於緩解國內的民族矛盾,當時滿清統治者和漢族之間矛盾非常尖銳,統治者認為如果採用閉關鎖國的辦法讓國內的漢人得不到外界的支持,那麼民族矛盾就會緩解,但是這個說法顯然得不到後來歷史學家認可。
關於閉關鎖國的原因這個問題後世歷史學家給出了很多種解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以上幾個,其他包括統治者個人因素和人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當時國內自然經濟能勉強維持國家運轉等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施。
日本閉關鎖國
深究日本閉關鎖國的緣由,應該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因為宗教信仰不同。16世紀50年代左右,西歐列強開始向東方探索,從而使在西方根深蒂固的天主教思想也傳入日本。
日本閉關鎖國圖片
眾人皆知,天主教倡導平等自由的思想,而日本官方則倡導忠孝的思想。不言而喻,天主教在日本的宣揚使幕府大驚失色,幕府再三禁止其行為。直到1637年,面對由日本的天主教會信徒組織的島原起義,幕府不僅對內加大了禁教的力度,也對外大肆宣揚閉關鎖國政策。其二便是關於貿易交易,自從西方列強來到日本,日本從對外貿易中獲取的利益也大幅增加。事情總是具有兩面性,日本的一些大富豪通過與外國人交易獲得了大量的火槍,威脅著幕府的統治。1633年到1639年,幕府連續五次禁止船民出海,這不僅鞏固了幕藩體制,也使日本閉關鎖國的政策更加穩固。
閉關鎖國對日本的作用也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其有利性。日本推行的閉關鎖國維護了日本的利益,也有力地抵制了西方國家的入侵。另一方面則是其有害性。日本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2個世紀,使日本和飛速發展的整個世界逐步脫軌。在歷經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在經濟、文化、科技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而日本仍是停滯不前,所以日本在19世紀中期被美國用炮艦轟開國門,也不足為奇。
關於閉關鎖國是哪個朝代
關於閉關鎖國是哪個朝代這一問題涉及到兩個時間,分別是明代和清代。閉關鎖國起源於明代的海禁政策,到明中期開始,閉關鎖國政策開始實行,正式形成和完全閉關的時間是清朝。清政府先是禁止海上貿易,隨後在限制貿易範圍時禁教,防止中國人和外國人來往。並且清政府曾明確規定兩處通商口岸僅供外國商船停靠,甚至到後來一道聖旨傳達到沿海各省,只允許虎門一處為外國商船停泊貿易點。這也標誌著閉關鎖國政策的正式實行。
閉關鎖國圖片
閉關鎖國是哪個朝代這個問題很多人認為是明朝,因為明朝時期朱元璋首次提出閉關鎖國,同時禁止臣民與外國來往。據史料考證在洪武四年朱元璋曾經頒布敕令,說明要禁止與外邦往來。所以說閉關鎖國還是開始於明朝,正式形成的時間是清政府時期1757年。
現在追究閉關鎖國是哪個朝代並不重要,閉關鎖國已經給中國的發展帶來了消極的影響,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搞清楚閉關鎖國的弊端,搞清楚它在國家發展方面帶給我們的影響。究其原因來說,統治者方面是清朝統治者希望維護皇帝的集權統治、盲目自大的估計了自己的經濟和政治實力;經濟方面是中國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國際安全方面則是為了維護沿海安全,造成閉關鎖國的原因還有很多。我們要從中得出正確的啟示,指導當前經濟的發展。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可以說是一個過渡的發展過程,通曉近代中國發展史的人都知道明清時期倭寇擾國,所以為了避免外來勢力對清政府的影響,清朝採取了閉關鎖國政策,禁止和限制對外交通、對外貿易,而這一政策又著重表現在對外貿易的限制上,至此,中國便與世界脫軌,漸漸走向了衰敗。之後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中國被迫開放通商口岸,開始了被迫的對外開放,這段恥辱的歷史持續了將近一個世紀;直到新中國成立,被迫的對外開放也告一段落;到1978年,我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主動的對外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了持續不斷的發展動力,中國又重新走向了繁榮富強。
閉關鎖國資料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兩種不同的選擇造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後果:閉關鎖國致使中國逐漸脫離世界強國之列,阻斷了中西方的各種交流,因此錯失了兩次工業革命的機會,海外市場沒有開拓,資本原始積累也沒有完成。中國的科技水平逐漸落後,軍事實力下降,到了後期,整個中國國力衰微,最終導致中國在西方國家堅船利炮的進攻下失去抵禦能力,進而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比之下,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黨和國家作出「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20世紀80年代前期,我國確立了「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隨後在改革開放的指導下,我國成功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開始飛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閉關鎖國改革開放的兩次實踐告訴後人閉關鎖國是行不通的,改革開放才是我國的正確選擇。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分析
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是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清朝是最後一個封建社會,其經濟模式就是自給自足式,與世界的經濟往來很少。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經說過,天朝地大物博,根本不需要與夷人互通有無。
康熙皇帝雕像
閉關政策最初的實施與清朝收復台灣有關係。清朝的康熙皇帝在位的時候,台灣的鄭經經常派兵騷擾沿海。當時清廷正忙於同北方的葛爾丹交戰,無暇顧及東南沿海,為了解除台灣的威脅,清朝實施海禁政策,不允許任何人出海,這是閉關鎖國政策的起源。
閉關鎖國政策雖然起源於戰爭,但是其本質還是由封建經濟的屬性決定的。在封建時代,商品非常少,商業並不受重視,因此經濟的屬性是自給自足性。清朝實行海禁後,內地完全可以自產自銷,用不著同海外進行貿易。
在乾隆時期,清廷完全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只允許西方商人在廣州虎門進行貿易往來,整個龐大的中國,只有一個通商口岸。閉關鎖國這項政策的實施,使得中國失去了同世界交往的機會,逐漸落後於世界。
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有多重考慮,清朝是滿人統治漢人,這種統治結構激起了很多漢人的反抗,而當時的南洋各地有很多的中華移民,清朝實現閉關鎖國政策的一重考慮就是要隔斷國內反清勢力與國外反清勢力的聯繫。雖然清廷有著這樣的考慮,但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質還是因為封建經濟的自給自足性,並不是因為戰爭。
閉關鎖國政策
我們所熟悉的閉關鎖國政策最初是由朱元璋提出的,通過這個政策來限制中國人對外的聯繫與交往。由於當時中國仍屬於封建經濟,人民通過自己耕田與織布,基本上能滿足生活需要。基於此,到了清政府時,自認為國家物產豐富,人們自給自足,因此完全沒有和國外進行交往與貿易的需要。再加上,清朝是滿族統治的,一直對漢族人民有所忌憚,為了防止海外勢力幫助漢人反對自己的統治,清政府更加堅定的實行了該政策,不僅限制進出口的貿易種類以及數量,就連通過通商口岸的船隻和人員也要進行細細的盤查,以防中國人與外國人有過多的交往。
閉關鎖國圖片
有關閉關鎖國政策,有利也有弊。一方面,閉關鎖國可以保證沿海一些地區的穩定與安全,側面上也是維護了國家的安全的,同時也限制了國外殖民勢力的侵略行為,有自衛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長期的閉關鎖國,使得一個國家長期與外界斷絕聯繫,在科學技術、先進文化、技術思想等多方面都逐漸處於落後狀態。再者,限制貿易的閉關鎖國,也會阻礙國家經濟的發展,進一步影響社會生產力。
綜上所述,一個明智的國家,不能信守閉關鎖國政策。而是應該在維護自身穩定與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地融入到世界當中,只有在與外國的交流和學習下,才能保證自身的穩定性,促進更加長久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