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將李如松簡介 李如松是怎麼死的?

  李如松是明朝著名將領,字子茂,號仰城,生於公元1549年,去世於公元1598年,父親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遼東鐵嶺衛人。李如松的祖先在洪武年間,渡江歸附明朝,歸附後「授總旗」,高祖李英,授世鐵嶺指揮僉事。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李如松父親一帶,因為世襲官職,族親旺盛,成了明清以來鐵嶺著名的大戶。

  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也是明朝著名將領,先後俘虜斬殺、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台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更是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威名赫赫。

  李如松從小就跟隨在自己父親身邊,年少時就已經熟悉軍事謀略,後來中了武進士後,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後因屢立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

  萬曆十一年,李如松任山西總兵官,後因給書中黃道瞻等人上疏,被召僉書右府提督京城撫。萬曆十五年復總兵職,鎮守宣府,再召僉書中府。

  

一代名將李如松簡介 李如松是怎麼死的?

萬曆二十年,夏哮拜叛亂,李如松在此戰中一戰成名。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髮動叛亂,連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等城,朝廷派去的軍隊,最後的打敗而歸。李如松在這危急的時刻,臨危受命,領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先敗蒙古樓蘭,撕開一個口子之後,率諸軍包圍,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寧夏城防之後,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城。城內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鬥志全無。李如松在敵軍軍心不穩的時候,當機立斷髮動攻勢,打敗敵軍,成就了「萬曆三大征」第一征的勝利。

  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將日本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膽大包天的豐臣秀吉並沒有感到滿足,一統日本讓他的胃口更大,竟然制定了先進攻朝鮮,隨後以朝鮮為跳板,佔領全中國,進而進攻南亞的計畫。當時朝鮮內部爭鬥不斷,軍力廢弛,面對常年征戰的日本大軍,毫無抵擋之力,日本迅速突破朝鮮三都十八道,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面對朝鮮的求援,萬曆皇帝支持主戰派,派出援軍入朝。先頭部隊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所領的三千騎兵,雖然戰鬥力極強,但是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祖承訓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明朝隨後讓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李如松帶領諸軍,誓師東渡,成就了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征」的第二征。通過平壤攻堅戰和碧蹄館戰役,大敗日軍,短短四個月收復復平壤、開城、王京三都,打出了中華天朝的赫赫聲威。

  萬曆二十六年,升任遼東總兵官的李如松。在韃靼土蠻犯遼東時,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

  李如松作為一代名將,在剛剛經歷過碧蹄館戰役後,應當不會犯冒進主義錯誤。當時的他,應當是出奇兵,以期制勝,最後卻落得個戰死沙場的後果。對於這樣一個結果,很多人提出了質疑,也有人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神器譜》是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的著作,裡面收錄了一篇叫《恭進合機銃疏》的奏折,裡面有關於李如松死亡的說法。在描寫火銃威力,建議普及火銃之後,另舉列子說明外族的狼族野心,舉的例子就是李如松。「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洩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國有墜將覆軍之辱,伊誰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餘可知矣。」這裡面提到了李如松的死亡,是因為一個叫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敵軍洩露了消息,這才使敵軍進行埋伏,最終導致了李如松戰死。

  一代名將就此消亡,留下的就只有當初的赫赫威名。相比於第一個,小編更傾向於第二個,畢竟第二個理由更為充分,也更讓人信服。

  李如松是明朝著名將領,字子茂,號仰城,生於公元1549年,去世於公元1598年,父親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遼東鐵嶺衛人。李如松的祖先在洪武年間,渡江歸附明朝,歸附後「授總旗」,高祖李英,授世鐵嶺指揮僉事。隨著時間的發展,到了李如松父親一帶,因為世襲官職,族親旺盛,成了明清以來鐵嶺著名的大戶。

  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也是明朝著名將領,先後俘虜斬殺、建州女真首領王杲、子阿台部,數次大敗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更是在整個明朝將吏貪懦,邊備廢弛的情況下,鎮守遼東30年,威名赫赫。

  李如松從小就跟隨在自己父親身邊,年少時就已經熟悉軍事謀略,後來中了武進士後,承父蔭授部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勳衛。後因屢立戰功,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

  萬曆十一年,李如松任山西總兵官,後因給書中黃道瞻等人上疏,被召僉書右府提督京城撫。萬曆十五年復總兵職,鎮守宣府,再召僉書中府。

  

一代名將李如松簡介 李如松是怎麼死的?

萬曆二十年,夏哮拜叛亂,李如松在此戰中一戰成名。寧夏鎮原副總兵哱拜(父子與蒙古河套部落勾結髮動叛亂,連克中衛、廣武、玉泉營、靈州等城,朝廷派去的軍隊,最後的打敗而歸。李如松在這危急的時刻,臨危受命,領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兵、苗兵等進行圍剿。先敗蒙古樓蘭,撕開一個口子之後,率諸軍包圍,在仔細觀察了地形和寧夏城防之後,下令決開黃河,水淹寧夏城。城內彈盡糧絕,軍心渙散,鬥志全無。李如松在敵軍軍心不穩的時候,當機立斷髮動攻勢,打敗敵軍,成就了「萬曆三大征」第一征的勝利。

  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將日本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膽大包天的豐臣秀吉並沒有感到滿足,一統日本讓他的胃口更大,竟然制定了先進攻朝鮮,隨後以朝鮮為跳板,佔領全中國,進而進攻南亞的計畫。當時朝鮮內部爭鬥不斷,軍力廢弛,面對常年征戰的日本大軍,毫無抵擋之力,日本迅速突破朝鮮三都十八道,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面對朝鮮的求援,萬曆皇帝支持主戰派,派出援軍入朝。先頭部隊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所領的三千騎兵,雖然戰鬥力極強,但是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祖承訓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明朝隨後讓剛剛結束寧夏戰鬥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剋期東征。李如松帶領諸軍,誓師東渡,成就了世界戰爭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也是明朝「萬曆三大征」的第二征。通過平壤攻堅戰和碧蹄館戰役,大敗日軍,短短四個月收復復平壤、開城、王京三都,打出了中華天朝的赫赫聲威。

  萬曆二十六年,升任遼東總兵官的李如松。在韃靼土蠻犯遼東時,率輕騎追擊,與數萬韃靼騎兵遭遇,李如松率所部三千餘人浴血奮戰,陣亡於撫順渾河一帶,卒年五十歲。

  李如松作為一代名將,在剛剛經歷過碧蹄館戰役後,應當不會犯冒進主義錯誤。當時的他,應當是出奇兵,以期制勝,最後卻落得個戰死沙場的後果。對於這樣一個結果,很多人提出了質疑,也有人給出了另一個答案。

  《神器譜》是明朝火器專家趙士禎的著作,裡面收錄了一篇叫《恭進合機銃疏》的奏折,裡面有關於李如松死亡的說法。在描寫火銃威力,建議普及火銃之後,另舉列子說明外族的狼族野心,舉的例子就是李如松。「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洩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松身膏草野,暴骨塞外,中國有墜將覆軍之辱,伊誰致之?平胡受恩深重者如此,餘可知矣。」這裡面提到了李如松的死亡,是因為一個叫外族投降者李平胡向敵軍洩露了消息,這才使敵軍進行埋伏,最終導致了李如松戰死。

  一代名將就此消亡,留下的就只有當初的赫赫威名。相比於第一個,小編更傾向於第二個,畢竟第二個理由更為充分,也更讓人信服。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