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一部紅遍大江南北的瓊瑤劇《還珠格格》將乾隆帝塑造成了一個始亂終棄的風流天子。其實正史中的乾隆帝是一個難得一見的癡情郎,他一生始終深愛著孝賢皇后富察氏,兩人舉案齊眉,伉儷情深。可惜,孝賢皇后韶年早逝,乾隆帝悲痛欲絕,為她寫下了數百首情真意切的悼亡詩,至今讀來依然令人感動不已。
娶妻當如富察氏
孝賢皇后是清高宗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也是他畢生的摯愛。她出身名門,是清朝八大姓之一的富察氏,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的女兒,保和殿大學士傅恆的姐姐。滿洲鑲黃旗為八旗中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的並不多。孝賢皇后不僅旗籍高,而且出身於名門宦家,世代簪纓。富察氏為滿洲八大姓之一,從太祖到世宗時期,富察氏家族人才濟濟,名臣輩出,為清王朝多建功勳。
如此高貴的身世並沒有讓她成為一個飛揚跋扈的嬌嬌女,而是讓她煥發出一種名門淑媛的大方高貴的氣質。據史書記載,這個家世顯赫的皇后生活極為簡樸,在其他嬪妃都穿金戴銀的時候,她卻從來不飾以金玉,反而有一種清新脫俗的動人魅力。
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富察氏與皇四子弘歷成婚,為嫡福晉,並在次年(1728)十月誕下一女,便是弘歷的長公主。又過了兩年,雍正八年(1730)六月,富察氏誕下一子永璉。次年(1731)又生了一女。由此可見弘歷對富察氏的寵愛程度。
從十七歲對富察氏一見鍾情,結為夫婦,乾隆帝一直對這位品行端方,容貌清秀,聰慧伶俐的妻子迷戀不已,他們婚後的生活過得非常幸福,兩人感情極好,恩愛無比。
富察氏從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過門後不但悉心照顧丈夫,對他體貼備至,還竭盡全力孝敬婆婆。她每天都慇勤地去婆婆寢宮請安,並常常噓寒問暖,伺候她用膳,恪盡一個兒媳的本分,深得婆婆的喜愛。
面對弘歷的側福晉,她都能夠和善寬容地與她們相處,絲毫不以嫉妒之心與人爭寵。尤其是在弘歷專寵她一個人時,她也從不表現出驕矜的態度,總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著溫婉謙和的態度。
如此美麗聰慧、又識大體的妻子簡直是打著燈籠也難尋,因此,弘歷一直很感激上蒼,為他送來了如此完美的一位天使。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初三,弘歷繼位登基,富察氏則被封為皇后。此後富察氏又為乾隆帝生了一子永琮。眼看著幾個兒女健康可愛,承歡膝下,公婆又將自己視同己出,丈夫也一直對自己寵愛有加,富察氏感到人生已經幾近完美了。可誰也沒有想到,乾隆十三年(1748),一次隨駕東巡中,這位深得乾隆帝寵愛的皇后在回京的途中仙逝了,年僅三十七歲,謚號孝賢。
一代賢後香消玉殞
俗話說天妒英才,紅顏薄命,這個在眾人心中幾乎接近完美的皇后在壯年的時候卻突然撒手西去了,給活著的人留下了無限的遺憾與悲痛。這其中,最受打擊的自然是乾隆帝弘歷了。乾隆帝是中國古代封建君主裡最長壽的一個,可想而知,在失去愛妻後的生涯中,他身邊儘管還有別的嬪妃,卻始終無法彌補未能與富察氏攜手一生的悵恨。
乾隆帝曾經盛讚孝賢皇后“歷觀古之賢後,蓋實無以加茲”。雖然說情人眼裡出西施,但這句評價對於富察氏來說絕非溢美之詞。在眾多朝臣心中,富察氏都是后妃中無可挑剔的典範。
孝賢皇后出身高貴,卻始終潔身自好,不肯染上驕奢淫逸的習氣,即便做了皇后,也竭力克制自己的慾望,為後宮其他妃子做出了榜樣。乾隆帝是一個事必躬親的勤政皇帝,總是勤勞宵旰。為了讓丈夫能夠專心理政,她總是幫助他處置好宮闈內政,讓他不必為了雜事分心。她知道丈夫是一個孝順之人,但囿於繁忙的公務,無暇承歡膝下,便主動幫他盡孝,每日慇勤伺候聖母皇太后,深得老人家的垂憐。因為她做事井井有條,待人又和善可親,所以自嬪妃到宮人,沒有一個不稱讚她賢能的。
孝賢皇后穿著打扮歷來素雅,從不簪金戴銀,總是以普通的通草絨花稍作點綴。乾隆帝也很欣賞她這一點,有一次拉家常,便說起了關外舊俗。回憶起入關前的艱苦生活,乾隆帝就給孝賢皇后講了以前的衣服上常有一種裝飾,是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在袖口,也很樸素大方。而現在皇宮中的衣服都是用金線、銀線精工細繡而成,有點過於講究了。孝賢皇后聽在耳中,記在心裡,回去後悄悄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製了一個燧囊獻給乾隆帝,以示不忘滿洲本色。乾隆帝非常珍惜,一直將它佩帶身邊。直到孝賢皇后仙逝之後,乾隆帝睹物思人,當時的一幕依然清晰如昨,可孝賢皇后已經仙去,想到此不僅潸然淚下,不能自抑。
為了表達心中壓抑的思念,乾隆帝便和著眼淚寫下了一首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詩,這些詩句句發自真情,在乾隆帝的諸多詩作中屬於最上乘之作。因為透過這些詩,你看到的不再是那個自信滿滿的雄主,而是一個深情而執著的丈夫對亡妻的無限追懷。
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孝賢皇后去世以後,乾隆帝的心好像永遠缺了一塊,不管是瘋狂地投入政務,還是去別的溫柔鄉里尋求慰藉,都無法填補那種空虛感。腦海中總是浮現出孝賢皇后的影子,不管走到哪裡,都會勾起往昔的回憶。
又是一年初夏,小荷才露尖尖角,乾隆帝來到圓明園,看到物是人非,不由得感慨“榭柳台花依舊榮,觸懷無處不傷情”。雨後來到瀛台,想起曾經和孝賢皇后一起聽雨觀景的情形,不覺悲從中來,又發出“孑然或暫來,愴爾獨延佇”的歎息。連舉頭望明月,都會萌生出“同觀人去遙,玉輪依舊朗”的悵惘。故地重遊,最能勾起人的感傷,不論走到哪裡,他始終都會看到昨日的歡愉,想起今天的寂寞。
每逢佳節倍思親,一旦到了節日,別人家夫妻雙雙還家團聚,享受家的溫馨,而乾隆帝只有獨自佇立,黯然神傷,回想起七月十八日這一喜結連理的日子,由不得嗟歎“嫌人稱結髮,嗟我失齊眉”。由於憂思過度,剛到壯年的乾隆帝就開始滿頭生華發了,看到青絲轉眼間變為白髮,他不由得生出一股浮生若夢的感覺,彷彿從相遇到相愛再到訣別都是一場春夢而已。為了感受往日的氣息,乾隆帝特地在長春宮,即孝賢皇后生前的寢宮保留了皇后在世時的陳設。這樣,每當思念皇后的時候,乾隆帝便會信步踱回這個熟悉的房間,靜靜地佇立其中,用手撫過一件件傢俱,感受著上面殘留的皇后的氣息。www.timetw.com
孝賢皇后是死在一條青雀舫上的,為了留住她最後的氣息,乾隆帝曾經命人將這艘大船運到北京城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這艘青雀舫體積非常龐大,根本無法從城門穿過。大家都知道乾隆帝太過傷心,恐怕有點喪失理智,便開導他,結果他執拗地說:“既然城門擋住了,那就把城門拆掉。”最後,禮部尚書海望急中生智,便命人搭起木架從城牆垛口通過,上設木軌,木軌上鋪滿鮮菜葉,使之潤滑,千餘名人工推扶拉拽,費盡力氣,終於將青雀舫運進了城內。
睹物思人非但不能緩解心中的痛苦,反而更加加劇了乾隆帝對死去皇后的思念。於是,他一遍遍地責問自己,到底是什麼奪取了自己心愛的皇后?他一度責怪自己不夠體貼,對她缺乏呵護,才導致了她的早夭。一度又將罪責歸於孩子身上,認為是接連生子導致了她的身體受損,為此,他曾寫下詩句“早知失子兼亡母,何必當初盼夢熊”、“一紓憤懣酹金卮,柳行將發引時。此去想應兄待弟,都來何致母隨兒。”表示寧願不要兒子,也要留住自己的愛妻。
生死大限,即便是帝王也無法越過,所以在傷心之餘,乾隆帝也嘗試過開導自己,放下悲痛,一切向前看,寫下了“達人應盡知,有生孰免逝。況年近不惑,亦豈為夭厲”的句子。但這些都是自欺欺人,他的心中始終無法釋懷,尤其是對她的韶華早逝,常常感歎“猶惜窈窕質,忽作朝雲翳”。
乾隆帝在孝賢皇后死後還孤獨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但是任時間匆匆流逝,孝賢皇后的一顰一笑依然在他心中清晰生動。其實,在他的意識裡,孝賢皇后並沒有離去。每當發生什麼重要的事情,或者遇到一些特殊的日子,他總會去靜安莊說給地下的她聽。
國家無後不行,乾隆帝儘管沉湎在傷心之中,依然不得不為大局考慮,另立新皇后,但在冊封之前,他特意去靜安莊奠酒告知亡妻,以求得她的諒解,顯示自己對她生死不渝的忠誠。在自己的四十大壽時,乾隆帝在皇太后的多次催促下,立那拉氏為皇后。看到大家歡喜的慶祝,他不得不強顏歡笑,回去之後卻寫下了緬懷亡妻的詩句:“淨斂緗雲碧宇寬,宜嚦嘉興物皆歡。中宮初正名偕位,萬壽齊朝衣與冠。有憶那忘桃花節,無言閒倚桂風寒。晚來家慶乾清宴,艦眼三年此重看。”
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第四次南巡,往事浮上心頭,他寫了一首《四依皇祖南巡過濟南韻》:“四度濟南不入城,恐防一入百悲生。春三月莫分偏劇,十七年過恨未平。”即使再過十七年,乾隆帝喪妻的悵恨也無法平息,所以他從來不入濟南那個傷心的訣別地。
在乾隆帝七十三歲高齡的時候,他還是堅持去孝賢皇后的陵墓祭拜,對於二十多年共同生活的往事仍念念不忘:“事遠重提處,能忘獨旦歌。”他常常感慨:“齊年率歸室,喬壽有何歡?”就是說你那麼早就走了,我一個人活得再長,又有什麼意思呢?
嘉慶元年(1796)三月初九,八十六歲高齡的乾隆帝帶著新即位的嘉慶皇帝一起來到了孝賢皇后的墳前,這是他最後一次來祭奠妻子了,此時的他已經與孝賢皇后陰陽相隔長達半個世紀。看著墳前亭亭如蓋的松樹,他寫下“吉地臨旋蹕,種松茂入雲。暮春中浣憶,四十八年分”的詩句,並在“四十八年分”一句下註釋道:“孝賢皇后於戊辰大故,偕老願虛,不堪追憶!”
孝賢皇后雖然英年早逝,但是能夠在死後四十八年內時時刻刻為自己所愛的人思念,如果死後有靈,應該也很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