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一生收藏了多少奇珍異寶?


  收藏是一門很深的學問,裡面的道道多了是了,但凡收藏家都會知道的。在當今日益發展的社會中,收藏愛好者也與日俱增,要不也不會有央視《王剛鑒寶》這檔欄目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愛好收藏的大多是商人或古玩愛好者,然而在古代的藏家裡卻出現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收藏大腕,絕對讓你意想不到,他就是滿清王朝的第六任皇帝弘歷,即乾隆皇帝。
  

  
  當然,乾隆的收藏品,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內府製造的。乾隆皇帝尤其愛玉成癖,他耗費了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致力於玉器的生產和收藏,因此乾隆朝收藏的玉器甚豐。僅一件“大禹治水”的玉山,將玉料從新疆經水路運到北京,後又轉運到揚州,製成後又運回紫禁城,就先後用去10年時間。這座超大型玉雕,高九尺五寸,重一萬零七百多斤,堪稱玉器之王。現在這座玉山就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接受遊人們的檢閱。同時接受檢閱的還有上萬件大小玉器,這多半是乾隆時期收藏的。
  
  數十年從全國搜剔到的藝術精品,乾隆鑒賞後往往加蓋“乾隆御賞之寶”、“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等章,以示珍藏之意,然後讓各精其道的儒雅詞臣,分門別類,編為目錄,經皇帝審定,再編印成書,如《西清古鑒》、《寧壽鑒古》系古銅器目錄集,《西清硯譜》系古硯目錄集。
  
  早在乾隆八年,他就決定,要將內府收藏的書畫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整理。首先將有關佛教和道教的作品,編撰成目錄《秘殿珠林》;第二年,包含全部書畫藏品的《石渠寶笈》開始編撰。這是一次規模空前的整理工作,它將為存在了兩千年的中國宮廷書法繪畫收藏畫上一個句號。完成後的《石渠寶笈》,包括續編、三編共成書225冊。這是明清兩代,600年宮廷收藏的總結。也是歷代帝王收藏的最後規模。全盛時期的清代宮廷收藏,大約有10000件以上,其中晉唐宋元書畫2000件,明代書畫2000件,這就是中國古典書畫作品當時的最大規模。而乾隆皇帝最引為自豪的,當是數十載如一日地對歷代書法名帖的搜集了。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王獻之《中秋帖》和王旬《伯遠帖》最為乾隆所鍾愛,乾隆十一年他將這三件東西藏在大內養心殿西暖閣內,並以“三希堂”名之。
  
  乾隆四十四年,皇帝命將內府珍藏的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和馮承素所摹的《蘭亭序》四個真本,《戲鴻堂帖》中“柳公權書蘭亭序”原刻本、於敏中奉旨為這個原刻本填補闕筆的全本、董其昌的《蘭亭序》臨本,以及乾隆手臨董其昌《蘭亭序》本——一共八種《蘭亭序》本墨跡刻石,名“蘭亭八柱”。
  
  除了書畫之外,乾隆皇帝還熱衷倡導青銅器的收藏和鑒賞。除了宮廷收藏,官僚士大夫中普遍形成了嗜古收藏的風尚,出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收藏大家和古文字學家。他們不僅親自鑒定考證,而且還著錄摹拓,著書立說,相互辯駁,於是隨之而來的考據之學又大行其道。此風一起,影響了差不多將近200年的收藏界和知識界。
  
  乾隆的收藏之富在歷史上堪稱空前,單純從收藏的數量來看,乾隆超過了以往的任何一個皇帝。一份1816年的清單顯示,當時有15000幅字畫裝飾著從北京紫禁城到察哈爾的皇宮,其中有2/3是1644年以後的作品。真的應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句古話了,這不僅記錄了那一時代國力的空前強盛,也深深打上了乾隆皇帝追求宏偉氣象、艷麗繁複的審美情趣的烙印。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