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十四載(775)十一月,安祿山起兵范陽,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長期隱藏的各種矛盾終於白熱化,各種社會危機全面激化。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使得唐王朝的國力、民生遭受了極大的摧殘。史載:「函、陝凋殘,東周尤甚。過宜陽、熊耳,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編戶千餘而已。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蕭條淒慘,獸遊鬼哭。」(《舊唐書·劉晏傳》)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成為唐朝社會的...
解密孫堅之死:劉表截殺孫堅後為何不滅其舊部?
劉表截殺孫堅不繼續追殺孫堅殘部。而是以取得全勝的機會去換取一個敗將。雖說此舉表現劉表重情重意,但以一個以一統天下為目標的諸侯實乃荒唐之舉。如果劉表把孫堅殘部一舉消滅,或許以後就沒有吳國,三國之史也要重新改寫。
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西南)人。初平元年( 190 年)詔為荊州刺史。在當地豪族支持下,據今湖南、湖北等地。後為荊州牧,封成武侯。
據說劉表身材高大(有一米八幾),...
成皋之戰的影響是什麼?如何客觀評價成皋之戰
劉邦以弱小的力量,在成皋之戰中戰勝強大的楚軍,這除了政治上注意爭取人心和團結內部外,軍事上的勝算主要在於對戰略全局處置得比較適當和作戰指揮的高明正確。這具體表現為:第一,重視戰略後方基地的建設,使漢軍在人力物力上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能夠堅持長期的戰爭。第二,彭城失利後,鑒於漢弱楚強的實際情況,適時改變戰略方針,轉攻為守,持久防禦,挫敗項羽的速決企圖。第三,制定出正面堅持...
諸葛亮在蜀國唯一不敢惹的一個人:入蜀功臣法正
在三國誌的作者陳壽寫給西晉武帝司馬炎的奏章中,陳壽對蜀漢丞相諸葛亮治理蜀國的政績評價極高,認為諸葛亮治理蜀國時:「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達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的完美程度。
但是,諸葛亮不是一個真正執法如山的執法者,因為所謂無惡不懲,那只是對於普通人罷了,而一旦遇到硬茬...
楚漢爭霸的結局:項羽是劉邦派出去最大的臥底?
項羽是秦末著名的起義領袖,善於作戰,打章邯,破釜沉舟,一戰名揚天下。不過最後卻在和劉邦的征戰中慘遭失敗,被逼的自刎垓下。那麼是什麼原因讓項羽最後喪失了戰鬥力,連活著的勇氣都沒有,是誰幫助劉邦戰勝了項羽。江湖以為是項羽,他才是劉邦派出去的最大臥底。 其一,項羽不殺劉邦,為自己留下最大的禍根。鴻門宴上,劍拔弩張,明眼人誰都看出劉邦必死無疑。先攻入咸陽,功宜為王;與百姓秋毫...
宋仁宗的用人「潛規則」:「賑災幹部」優先任用
細翻歷史,帝王治國成敗首要就在於用人二字,用人的得當與否直接關係到江山社稷的安危。近日從一本叫《休閒讀品·天下》的歷史人文旅遊雜誌看到一篇《仁者誤國--宋仁宗與西夏立國之戰》的文章,其中對宋仁宗的用人政策做了頗具新意的分析批判,字裡行間十分精彩,思想啟發性很強。作者通過大量的史料分析,認為宋仁宗用人由三個特點:其一,愛用「君子」。仁宗朝裡許多都是...
高樹勳為何活埋石友三?高樹勳殺漢奸石友三始末
嗜殺屠夫石友三 1937年「七七」事變,中日戰爭就此全面開始。面對日軍要滅亡中國的囂張氣焰,全國人民同仇敵愾,開展了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運動。然而與此同時,竟有一小撮國人皆曰該殺的民族敗類,他們手握重兵,卻叛國投敵,充當漢奸,甘心情願認賊作父。臭名昭著的叛將石友三就是其中的一個。 石友三,1891年生於吉林長春縣。因家境貧困,剛剛成年便投入北洋陸軍,以當兵謀生。因為他作戰勇敢...
中國法官梅汝璈:東京審判據理力爭贏得尊重
適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之際,我們有必要回顧這段歷史,回顧東京審判。人們在回顧歷史、熱評現實的同時,也對其中參與東京審判的幾位中國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國法官梅汝璈艱難鬥爭的歷史場面,勾起了人們對70年前那段無法湮沒歲月的悵然回憶……
內外夾擊,梅汝璈艱難赴命
出任國際法庭的法官,在一般人眼中,是神聖而光榮的使命,而對於1946年參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的中國籍法...
「欽此」非諭旨內容:卻彰顯皇權的至高無上
雍正三年(1725年)九月,都統拉錫奉雍正帝之命前往杭州抓捕年羹堯,事後他密報相關情形:
年羹堯見將軍(指杭州將軍)衙門大堂是我在坐,毫無懼色,往前一站說:我不夠請安,想打聽安。等語。說著跪下了。我說:爾打聽安亦極不配。伊當即面呈怒色。我說:爾跪下聽旨。遂將諭旨交給巡撫福敏宣讀。伊一聲未吭。
可惜報告中對諭旨宣讀情形語焉不詳。我們現在沒有見到雍正帝下令提拿年羹堯的諭旨,...
蔡州之戰的過程簡介:夜襲蔡州之戰的結果是什麼
啟用李愬
朝廷內外為之震驚。但憲宗決意繼續用兵,並以名將李晟之子太子詹事李愬為西路唐軍統帥。 元和十二年(817年),討伐淮西的戰事進入了關鍵的一年。五月,憲宗下令停止 對成德用兵,決心集中力量,先平定淮西。這時,北路李光顏率河陽、宣武、魏博、河 東、忠武諸鎮唐軍渡過殷水,進至郾城,擊敗淮西兵3萬,殲滅十之二三。郾城令董昌 齡、守將鄧懷金舉城降唐。
勝利在望
吳元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