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皇室的特供:大臣們曾誤食咸豐帝的春藥 | 陽光歷史

 

A-A+

揭秘古代皇室的特供:大臣們曾誤食咸豐帝的春藥

2015年06月02日 史海秘辛, 清朝皇帝 暫無評論 閱讀 367 次

  導讀:特供是專為特殊人群提供的高質量生活用品,諸如飲食、服飾、器皿、日用品,是腐敗弊政的產物。如果追溯其歷史,可以上溯至上古時代。民間傳說,夏朝的時候,有一貧苦樵夫伐樹時發現了一大塊白脂,不敢私用,遂敬獻給大禹製成蠟燭。此說如果可信的話,也就是特供的發軔之始——封建社會,不同品秩之人的飲食用度,都有著嚴格的區分和等級規定,居下位者,即使得到了不屬於自己使用範圍內的東西,也必須呈獻給上位者,否則就是僭越。

  《詩》云:「昔有成湯,自彼氐羌,莫敢不來享。」商代之初,各路諸侯及部落首領,朝見天子時就要拿著最好的物品進貢。貢品包括精美織繡、寶玩珠玉、以及各地特有的物產,專供天子享用。這種做法到了漢代,更是發展成為了一種禮制。《漢書》曰:「分九州島,列五服,物土貢,制內外。」把諸州進納土產特供,作為一項維護皇權尊嚴的政治任務。漢代枚乘在《七發》中借楚國太子有病說事,表達對貴族奢侈享樂的不滿,提到的「熊蹯之臑,芍葯之醬,薄耆之炙,鮮鯉之鱠,秋黃之蘇,白露之茹,蘭英之酒,山梁之餐,豢豹之胎」,這些天下至美的食品,也就是各地進呈的特供。司馬相如的《上林賦》曰:「使諸侯納貢者,非為財幣,所以述職也。」漢時的皇帝,收納特供的目的,並不是看重其價值,而是視為諸侯臣僚盡忠臣服的體現。

  封建時代的特供,除了有產品質地上乘、珍異難求之類的因素,就連瓜果蔬菜長得特別巨大,也不是普通人能夠享用的,必須敬獻給皇帝。《太平廣記》載,唐高宗時,益州長史李崇真的官署裡結了一個很大的橘子,想要上表獻給皇帝,後來發現有異,剖開一看,竟然有一條赤練蛇盤踞橘中。唐德宗時,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見到一隻斗大的柑子,想進呈皇帝,時有醫生在座,勸他不要魯莽從事。韋皋讓人剖開看,柑子裡面竟然有一條兩頭蛇。故事的真實性姑且不論,從中即可看出,古時特供所涉及的範圍之廣。

  明代的特供最為奢靡,就連皇帝用的手紙,都是以四川的野蠶繭織就,特供進呈上來的,用一次就丟棄。後來有皇帝覺得這樣太浪費,一度下令停止絲絹手紙的特供,但他聽聞這樣又會斷掉川中一部分織戶的生計,有了拉動地方經濟的借口,他也就繼續心安理得地使用下去。明人謝肇淛的《五雜俎》載,明神宗時,宮廷以享受反季節的蔬果、鮮花為時尚,專門有人冬天在地窖裡燒火,營造暖室環境,種植黃芽菜、韭黃、西瓜、牡丹花,作為特供進呈大內。因花費巨大,神宗末期,內府告匱,不得不挪用濟邊銀來填補虧空。

  清代的特供也是不遑多讓。王士禎的《居易錄》云:「弋陽汪少偉,赴一中官請,設飯止半盂,而香滑迥異常米。問所從出,雲是四川以歲例入貢者,其米生於鷓鴣尾,尾止二粒,取出放去,來年則更取之。」說是有人獲一太監宴請,席間每人只上了半碗飯,極為香滑可口。客人問米的產地,太監說是宮中的特供,產自於四川的一種鷓鴣尾巴,每隻鷓鴣只長兩粒,每年取米之後就把鷓鴣放走,來年則可又取,極為罕見珍異。如果說,這種特供鷓鴣米的真實性還值得懷疑的話,清人孫靜庵的《棲霞閣野乘》記載的另一種特供,就有著很高的可信度了。

  咸豐年間,名臣丁寶楨在翰林院任職,某日咸豐要在圓明園召見他。丁寶楨到得早,內侍把他帶到一間小屋中坐,丁寶楨見桌上有一碟葡萄,顏色紫翠,仿若新摘,而時值五月,還沒到葡萄成熟結果的時節。丁寶楨覺得奇怪,就隨手摘了一顆吃。片刻之後,他就發現是誤食了特供皇帝淫樂的春藥,為了掩飾醜態,丁寶楨只得以手按腹,倒地謊稱急痧發作。內侍拿藥來給他吃,也是無法緩解,最後只得以急病入奏,讓丁寶楨從另外一個小門出園回家。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