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第一家庭」的子弟們如何讀書? | 陽光歷史

 

A-A+

清朝「第一家庭」的子弟們如何讀書?

2015年03月21日 史海秘辛 暫無評論 閱讀 387 次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雖然晚晴時期深受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但有意思的是,我們在清代卻沒法找到一個真正的「昏君」。且不說開國時期的文韜武略、康雍乾時期的盛世,即便是後期的皇帝們,也都稱得上是「兢兢業業」。

  工作之餘,皇帝們的文化水平和個人道德修養也很高。康熙皇帝數學造詣十分了得,今天我們所學的方程式中 「根」、「元」、「次」都是由他命名的,乾隆皇帝堪稱史上最高產詩人,一生作詩四萬餘首,後幾個皇帝雖然能力略遜,但也以節儉仁厚著稱。道鹹之後,雖然江山社稷難以保全,但也不能都歸咎於君主失德無能。清朝多數皇帝、皇子都精通經史、策論、詩詞書畫,並善於騎射。

  清朝皇帝們本是來自東北的少數民族,何以做到個個文武雙全呢?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清朝統治者重視皇子讀書、習武,並注重從中借鑒、吸取歷史經驗教訓,才締造了皇子們個個文武雙全的神話。

  清朝「第一家庭」的子弟們是怎麼讀書的?這就要講講他們的「子弟學校」——上書房。

  上書房是怎麼來的?

  自開國起,清朝皇帝們就很重視皇子的教育,但形成上書房制度,是在雍正時。雍正皇帝正式規定,凡內廷皇子,包括皇孫、皇曾孫,六歲即入學讀書,集中教育,皇子成年受封後才出書房。學校地點即宮中上書房,在故宮內乾清門左側,共五楹,面北,臨近皇帝御門聽政之處。為表重視,雍正帝親筆題寫了「立身以至誠為本,讀書以名理為先」的楹聯懸掛其內;乾隆帝給上書房題的楹聯則是:「念終始典於學,於緝熙單厥心。」前半句出自《尚書·說命》,意為從始至終,要經常想著學習;後半句出自詩經·頌·清廟之什《昊天有成命》,「緝熙」指光明,意為時時刻刻要培養心性。

  此外,西苑、圓明園兩處亦設有上書房。總之,皇上駐蹕哪裡,皇子就在哪裡讀書,以便皇上稽察。

  皇子們在上書房不僅要學習漢語、滿語、蒙古語,還要學習騎射、鳥槍,刀槍器械和算數等科目。時間上抓得很緊,規定「卯入申出」,約5:00——15:00,十多個小時。且皇子們還要提前一小時,即4點左右,到上書房複習昨天的功課,「申時二刻」放學後,還要去練習騎馬射箭,真正結束已經是19時許了。

  皇帝對子孫們的學習極重視,幾乎每天都會巡視上書房,尤其康熙皇帝最勤勉,每天9點左右都到上書房聽皇子們背書,有時間的話,下午四五點鐘還會再來一次,帶著大臣們一起聽皇子們背書。

  嚴格的制度下,皇子們的學習非常辛苦。清人趙翼在《簷曝雜記》中曾這樣形容:「本朝家法之嚴,即皇子讀書一事,已迥絕千古。」康熙皇帝年幼時,刻苦讀書,不捨晝夜,曾累到咳血。醇親王奕譞在《竹窗筆記》寫道:「如屆時功課未完或罰書罰字,俟師傅准去吃飯方去,隨侍內諳達、太監等無敢催促者,下書房亦然。」

  名師出高徒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首先要有優良的師資。上書房由「總師傅」統管,通常由滿漢大學士出任。總師傅並不總來,下面專門授課的老師則日日當值。漢文師傅選翰林官文學、品行兼優者數人;滿洲師傅遴選八旗武官中弓馬、滿語嫻熟者數人;蒙古師傅選蒙古進士出身、蒙語嫻熟者數人。

  三類師傅中,漢文師傅地位最高。作為教師,品行最為重要,能入選翰林的,文學水平必定國內一流,再從中挑選師傅,更是非名臣碩儒不選。如桐城張廷玉,雍正時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軍機大臣,奉旨纂修明史,為雍正朝上書房皇子師傅。嘉慶帝永琰的老師朱珪,北京大興人,乾隆十二年以17歲就考中舉人,次年中進士,一時間名震京師。

  在如此嚴格和優良的條件下,清代皇子中人才輩出,除了個個能文能武外還出了許多科學家、文學家、書法家。康熙第三子胤祉不僅射箭與皇父不分上下,康熙還親授其「幾何原理」,讓他領導編成了《律例淵源》,並組織編纂了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廢太子胤礽五週歲時就在跟隨康熙景山習武中「連發五矢,射中一鹿四兔」,八歲即能左右射。乾隆十一子成親王永瑆,「幼工書」,成為清中期書法四大家之一,「名重一時,士大夫得片紙隻字,重若珍寶。」

  皇家「家教」不好當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總的來說,皇帝、皇子對師傅還是非常尊重的。雍正皇帝規定皇子們對總師傅張廷玉、鄂爾泰要行拜見禮、作揖,張、鄂二人可以「立受之」。乾隆帝時福建漳浦人蔡新「入直上書房」,任總師傅三十餘年,「諸皇子皆敬憚之」。

  然而在那個時代,皇子和師傅兩方之間本就不平等。皇帝是真龍天子,上書房裡的學生那都是「龍子龍孫」,是高高在上的,學生們送給師傅文房四寶之類的禮物,都叫「賜」。師傅們才學品行固然得到認可,但皇家真正能給他們多少尊重,就很難說了。

  首先,教滿族「國語騎射」的老師的待遇並不及漢文老師,因為在八旗制度下,滿蒙師傅雖為老師,但實際上都是皇帝的「奴才」。禮儀上,見到皇子要長跪請安,稱奴才,不能像漢文老師那樣稱師傅。

  而且師傅們永遠也不可能比皇帝更高明。尤其是博學多才的學生家長——康熙帝,本身超強的優越感,使他更看不起孩子們的老師。

  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康熙親自為太子選定了師傅,詹事府詹事湯斌、詹事府少詹事耿介、吏部尚書達哈塔,三位皆是當時飽學之士,而第一天上課,就遭到了康熙的羞辱。康熙當著太子的面詢問湯斌、耿介書經中的典故,讓他們背詩,一直考到兩人背不出,在太子面前顏面掃地。

  有了父親這個表率,太子胤礽也不把師傅們放在眼裡。上課時師傅們需要給他行跪拜禮,授課時也沒有座位。十幾個小時,老師傅「側立一旁」,疲憊可想而知。據《康熙起居注》記載,師傅們「常常昏倦,幾至顛仆」,「不能支持,斜立昏盹而已」。開學第三天,耿介就昏倒在了書房。康熙皇帝反而嗔怪他們不主動要求座位,可憐三位師傅只好咬碎了牙往肚子裡咽,連稱是自己才疏學淺、不當重任,應當自行侍立。不幾日後,就都先後病倒了。

  最悲慘的師傅——徐元夢

  伴君如伴虎,師傅的任何一個錯誤和理由,都有可能引來皇帝和皇子的笞責,甚至是革職抄家的危險。

  最悲慘的莫過於徐元夢了。

  徐元夢(1655年—1741年),字善長,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二年進士。康熙二十六年,皇帝在西苑瀛台教皇子們射箭,徐元夢作為老師,隨同前往。他雖然是旗人,但是自幼讀書,不能挽弓射箭,受到了康熙的責罵,徐元夢為自己辯解了幾句,康熙大怒,「命撲之,創,遂籍其家,戍其父母。」(《清史稿》)僅僅辯解幾句,便被當著學生的面痛打,還要抄家,發配父母到黑龍江去。可憐的徐元夢嚎啕大哭,乞求皇帝開恩。終於康熙發洩完了,想到徐元夢一直勤勤懇懇,抄家才抄出不到500兩而已,動了惻隱之心,赦免其父母,令他官復原職,繼續教書。

  甚至是皇子們課業不精,受罰的都是徐元夢。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在南巡途中檢查隨行三位小皇子的課業,發現背書並不流利,遂在留京皇子們發來的折子上朱批,將徐元夢革職,下令將他當著全體阿哥的面仗笞三十大板。於是在紫禁城的懋勤殿前,在胤祉等皇子的監督之下,年過半百的徐元夢被掀翻在地,侍衛們左右開弓,直打得老頭子鮮血淋漓、皮開肉綻。

  上書房也逃課

  雖然上書房管理嚴格,但是也管不住淘氣的皇子逃課。這樣的情況,一旦被查出,號稱「寬仁」的乾隆帝,對師傅們並不客氣。

  乾隆十四年三月初七,乾隆發現查出二月三十日到三月初六,所有師傅都沒來上課,經過詢問皇子和師傅,結果是學生們都出勤了,是師傅缺勤,皇帝震怒,將師傅們交部議處,其中阿肅、達椿兩位旗籍師傅革職,並各責40大板,總師傅劉墉雖留任總師傅,但從尚書銜降為侍郎,更有多人被免除師傅職務。

  乾隆三十五年五月的一天,24歲的八阿哥永璇曠課從圓明園去了京城,乾隆知道後非常生氣,下了一道諭旨申斥有關人員,不僅批評兒子私自外出,到底還是歸結於老師管教不嚴,將其師傅觀保、湯先甲革職處理,並嚴斥所有師傅,不知規勸,尸位素餐。可是,二十多歲的皇子是師傅們規勸就能管得住的嗎?

  在專制帝王的家庭私學裡,本身就難以存在正常的師生關係。真可謂當老師難,當帝師更難。

  最聰明的師傅——咸豐帝師杜受田

  有清一代,上書房的師傅們不僅教出了一大批有著很高文化修養和軍事素質的皇子,也給世人留下了很多逸聞趣事。最著名的就是師傅杜受田幫咸豐皇帝掙儲的故事。

  自雍正以後,實行秘密建儲制度,皇帝在位時,別人根本無從知道那位皇子將要繼承大統。而這一點對師傅們是非常重要的,所謂師以生貴,誰的學生最後榮登大寶,那憑著十幾年傳道授業的情誼,自然會大受眷顧。如此,在儲君的不確定性之下,師傅們不可能像康熙皇帝時那樣在阿哥們身後站隊,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最合適的方法就是以自己的經驗閱歷盡力輔佐自己教授的皇子,獻計獻策,以期學生在儲位競爭中贏得父皇青睞。

  當時,道光帝選擇儲君的主要對象是皇四子奕詝和皇六子奕?,奕詝性格寬厚,訥於言辭;奕?聰慧機智,武藝了得。奕詝的老師杜受田,字芝農,山東濱州人,道光三年進士,會試第一,殿試二甲第一。奕?的老師卓秉恬,字靜遠,四川華陽人,是嘉慶七年進士。

  一次道光率諸子去南苑較獵,意在考察皇子武藝膽識。杜受田自知奕詝的武藝根本不是奕?的對手,就建議他不要參加捕獵,全程約束隨從不要獵殺動物,皇帝若問了,只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干天和」。按照杜受田的指點,整個狩獵活動,奕詝一直端坐一旁,奕?也理所應當地擒獲了最多的獵物,但道光帝聽了奕詝的的解釋,反而更認為奕詝寬厚仁慈,讚賞道:「此真帝者之言!」(《清史稿》)

  又一次,道光帝召奕詝奕?二人入對。卓秉恬知道奕?學識淵博、能言善辯,就建議他在皇帝問策時,說多說透,旁徵博引。杜受田知道奕詝說不過奕?,就讓他索性不說,只在皇上提及自己的疾病時,伏地痛哭即可。二人各自領了師傅的妙計,來到道光的病榻前,一個滔滔不絕,一個痛哭流涕,最終,哭泣的奕詝觸動了父皇內心柔軟的神經,以其仁孝成為了咸豐皇帝。(《清代野史大觀》)

  咸豐即位後,加杜受田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國家大政必諮而後行,去世後,「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得謚「文正」。謚法中,經天緯地曰文,內外賓服曰正,「文正」乃「人臣得謚之至美者也」,是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褒揚。在清朝兩百餘年中,得謚「文正」者不過八人,足見咸豐帝對老師杜受田的重視。

  末代皇帝的「外教」——莊士敦

  早在清初,來自德國的耶穌會傳教士湯若望,就已經憑借天文力學方面的才能,成為清王室的座上賓,教授順治皇帝西方科學知識。而聰明好學的康熙皇帝,也曾師從法國傳教士南懷仁、白晉、張誠等人學習天文和算術。

  末代皇帝溥儀也有一位傳奇的外教——莊士敦。

  莊士敦1874年出生於英國的蘇格蘭,本名雷金納德·弗萊明·約翰斯頓。他畢業於牛津大學,1898年考入英國殖民部,被作為見習生派往香港。由於漢語水平優秀,不久就成為英國駐港殖民機構的正式官員,之後被派往威海衛供職。

  1919年,帝制在中國結束的第七個年頭,經李鴻章之子李經邁推薦,34歲的莊士敦成為年僅13歲的溥儀的老師,負責教授英文、數學、歷史、博物、地理等科。在擔任溥儀的老師之前,他已經在工作工作了20年,對中國文化有著十足的興趣,是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這對師生的關係非常融洽。莊士敦雖然是個外國人,但操一口非常流利的北京官話,行大清禮節,喜歡學著中國人的樣子,搖頭晃腦抑揚頓挫地誦讀唐詩。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說:「他的中國話比陳師傅的福建話和朱師傅的江西話還好懂。」莊士敦教溥儀讀《英文法程》,還有《伊索寓言》、《艾麗斯漫遊仙境》等。跟著莊士敦,溥儀學會了打網球、開汽車,還喜歡穿西裝。也是在他的勸說下,溥儀剪了辮子。在溥儀心裡,莊士敦是指點人生的長輩,是可以傾訴心事的朋友。

  1924年10月,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被逐出紫禁城,莊士敦這個帝師也幹不下去了。1927年,他重回威海衛出任行政長官,1930年代表英國政府參加威海衛歸還儀式後,卸任回國,擔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中文教授。

  有意思的是,莊士敦對中國的懷念,已經超過了對自己故鄉。1934年,他買下蘇格蘭克雷格尼希湖上的三個小島,在島上辦了一個陳列館,展示溥儀賞賜給他的朝服、頂戴及各種古玩,並給島上的居室分別取名為「松竹廳」、「威海衛廳」和「皇帝廳」等,還在門口升起滿洲國國旗,宣稱此三小島為「小中國」。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就穿戴上清朝的朝服,邀請親友聚會。

  莊士敦絲毫不在意自己成為同胞們眼裡的怪人,徹底地沉浸在中國的回憶中。1938年,他在小島上去世,時年64歲。

  清宮上書房裡的逸聞趣事遠不止這些,恕難一一列舉,剩下的,就留待各位看官自己去發現吧。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