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雲龍公孫勝為什麼是第一個脫離梁山的水滸好漢?
征方臘對於宋徽宗和蔡京、高俅等人來說,絕對是個多贏的結局:以寇制寇,既徹底摧毀了方臘的起義力量,梁山的力量更是大幅度消減,再也不能對朝廷形成威脅。可歎水滸108條好漢,經此一役,枝葉離散,十存二三:陣亡59人,於路病故10人,杭州六和寺魯智深坐化。到宋江等人回到京師,覲見徽宗時,在世者僅38人。其實,出征方臘時梁山群豪就已經不是108人,只剩103人了,已有5位好漢因為各種原因離開了梁山集團。其中,金大堅、皇甫端二人被宋徽宗留下御前聽用,蕭讓被太師蔡京留用府中代筆,樂和被王都尉留用府裡使令,一下去了四人;而第一個脫離梁山隊伍的人卻是天閒星入雲龍公孫勝。
水滸好漢中誰第一個脫離梁山?事實上,這已經是公孫勝第二次脫離梁山集團了。那麼,公孫勝為什麼先後兩次離開梁山呢?他為什麼不和其他好漢同生共死?是與眾兄弟不和?不能見容於領導?還是另有隱情?
公孫勝,道號「一清先生」,是梁山好漢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他身高八尺,道貌堂堂,長著八字眉、杏子眼、四方口、落腮鬍,身穿短袍,背著古銅劍,腳穿麻鞋。薊州人氏,自幼在鄉中好習槍棒,學成武藝多般,大家都呼他為公孫勝大郎。他道法高深,善能呼風喚雨,駕霧騰雲,江湖上都稱他做「入雲龍」。他在忠義堂上穩坐第四把交椅,與吳用同為掌管機密的軍師,屬於梁山領導層的核心成員。要說水滸中誰最讓人崇拜,那絕對是公孫勝。林沖就曾誇讚他「公孫先生名聞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測之機,呼風喚雨之法,誰能及也」。就水滸來看,除了他的師傅羅真人之外,我們公孫勝先生那是翻手為雲,覆手為雨,笑傲江湖,未逢敵手,典型的英雄寂寞。其法力,不可揣度,不能以武力丈量之。
那麼,這樣一個近乎神的人物為什麼會上梁山呢?公孫勝上梁山,始於生辰綱:大名府留守梁中書為給岳父蔡京慶壽,大肆搜刮民財,共得十萬貫金珠寶貝,名曰「生辰綱」。公孫勝激於義憤,往投晁蓋獻劫奪之議,遂有黃泥崗上「智取生辰綱」之舉。後又於石碣村運用所學道術,火燒官軍戰船立下頭功,殺退何濤上梁山。上梁山後助晁蓋火並王倫,開創水滸基業,屬於梁山的元老。梁山好漢劫江州法場,救出宋江後,他思念母親,回鄉探母,這是公孫勝第一次脫離梁山隊伍。
後來宋江為營救柴進攻打高唐州,卻多次為高廉妖法所敗。無計可施之下,宋江派戴宗、李逵上九宮縣二仙山相請。公孫勝奉師父羅真人之命下山,用「五雷天心正法」大破高廉的妖法,再次完美打造了他道法無敵的光環,確立了在梁山泊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再以後公孫勝又出過一次手,宋江派史進攻打芒碭山,史進首戰不利,公孫勝過後趕到,擺下八陣圖,破了樊瑞的妖法,收服了樊瑞等三人。
梁山泊全伙受招安後,公孫勝隨眾征伐遼國,協助宋江大破兀顏統軍的混天象陣,奠定了破遼勝局。平大遼途中回九宮縣二仙山見師尊羅真人,公孫勝遵師囑助宋江平定田虎、王慶,曾於陣前鬥法,大破田虎部下術士喬道清,並收其為弟子。在消滅王慶後,公孫勝功成身退,回薊州潛心修道。為什麼這樣做呢?原來羅真人在公孫勝下山前,送了他八字真言「逢幽而止,遇汴而還」。公孫勝也確實做到了,攻打大遼後止步不前,回到汴梁城便辭別大伙回山,沒有參與征方臘之戰,是梁山第一個脫離團隊的好漢。
公孫勝先後兩次脫離梁山,理由無非兩個:「從師學道,侍養老母,以終天年。」其孝心自是無可非議,也毋庸置疑。然而,細究公孫勝的行為,實難遽下此等結論。只能說,這是他的兩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對此,宋江、吳用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他倆都非常聰明地沒有戳破這層窗戶紙,特別是宋江,更是配合著上演了兩出傷感動人的離別戲碼,其演技爐火純青,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大獎當之無愧!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先來看公孫勝這個人。從書中他的一系列行為來看,此人淡泊名利權勢,視功名如糞土;最愛修道求真,直抵真如。因此,他雖然地位很高,卻很少直接參與內政管理;如其所說,「覷得十萬貫如同等閒」,分別的時候,對於金銀,也「推卻不受」。按理說,這樣的人不求名,不求利,憑藉著他的一身法術,完全可以過著閒雲野鶴的生活,悠遊林泉,何等快哉!可是,理論上應當「出世」的公孫勝卻「入世」了,為的不是己身榮辱,而是見世間不平怒而欲鏟之。他久聞晁蓋「疏財仗義」聲名,特來投奔。其目的不外乎輔佐之建一番事業,劫富濟貧,為世間百姓求取幾許正氣,解萬民於倒懸。本應獨善其身的公孫真人,卻無法漠視世間百姓的疾苦,由此可見當時朝政腐敗之深、吏治混亂之狀。
然而,公孫勝的美好願望終究是落了空。晁蓋是胸無大志之人,安於梁山現狀而不思進取,更無以天下百姓疾苦安危為己任的情懷。失望之下,公孫勝已萌退意,不時於晁蓋等人面前散佈思親言論。待得宋江上了梁山,眼見梁山權力結構即將生變,無意趟這渾水的公孫勝即以看視老母恩師為借口,離開了梁山。離開之時,晁蓋有約:「百日之外,專望鶴駕降臨,切不可爽約。」感於義氣深重的公孫勝許諾:「小道只去省視一遭,便來再得聚義。」但是,這一去何止三五個月。事實上,公孫勝食言了,沒有依約而歸。
究其原因,恐怕是在宋江初上山之時他就已經看出了宋江的野心,看出宋江與自己的理想的分歧,於是借探母之機返回二仙山跟隨羅真人繼續深造。之後,晁蓋死於攻打曾頭市,梁山權力易主,這更讓公孫勝寒了心。於是,他在戴宗、李逵上山來請時故意避而不見,後來如其所請,一是塵緣未盡,對於自己昔日的戰友們還是放心不下;二是師傅指點,他也想再努力試試,實現自己的理想。否則,他如果真不想去,李逵的板斧又能有什麼用呢?
然而,宋江究非公孫勝心目中之首領,他一心一意,唸唸茲茲的只是招安。在配合他炮製了什麼九天玄女、「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之類的把戲(N多學者這樣認為)之後,公孫勝再次躋身梁山革命集團領導核心層,成為歷經晁蓋、宋江兩朝不倒的政壇常青樹。但事實上,公孫勝不以為榮,因他志不在此;宋江對他也並不感冒,相對於軍師吳用明顯的傾向性和鼎力相助,公孫勝的若即若離實在是不那麼討領導喜歡。
但是宋江拿他也沒辦法,位置還是得給他擺著,一則公孫勝的實力確實超凡脫俗,不可取代;二則公孫勝是梁山元老,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所以,當公孫勝選擇主動離開的時候,宋江是求之不得的,裝模作樣地挽留一番,不過是做戲給人看而已。如非萬不得已,如果不是確實對高廉沒轍,宋江是不會派人去請公孫勝下山的。而到了公孫勝第二次要離開之時,親身領略了他的實力、目睹他的作用的宋江,也許那時的挽留還有幾分是出自內心。但在當時道教統御宋朝、公孫勝和羅真人享有神秘宗教崇拜光環的情況下,羅真人的八字真言是宋江不敢違背的,而公孫勝相隨至此,也已是仁至義盡。當然,選擇此時離開,有兩種可能,一是公孫勝和師傅羅真人設計好的,利用自己的神力安排好了退路;二是羅真人甚至連公孫勝本人都預測到了征方臘的結局,於是乾脆選擇置身事外。
樊瑞、朱武經征方臘一役,九死一生,終於大徹大悟,也看破了紅塵,投公孫勝出家,以終天年。梁山好漢中,恐怕最逍遙自在的便是他們三個,雲遊天下,修道求真,同時又能繼續行俠仗義,無需計較世間那些蠅營狗苟,確實痛快。當然,對於公孫勝第一個脫離梁山集團的行為,有的讀者頗不諒解,認為公孫勝不是個人格高尚的人物,他只是一個逃兵,一個團隊精神很差的人,一個不願意身處染缸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