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為何張學良願擔「不抵抗」罪名? | 陽光歷史

 

A-A+

揭秘:為何張學良願擔「不抵抗」罪名?

2017年05月09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97 次

  關於下達「不抵抗」命令的責任,以往一直歸咎於蔣介石,一直流傳蔣向張學良下達過不抵抗的手諭,甚至有文章說:「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曾給張學良10餘件電報函件,令其不抵抗。因為有這些函電,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夫人於鳳至即以此威脅,使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不敢加害張學良。

  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

  張學良回到病房後,立即接通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電話,瞭解詳情,吩咐榮臻不得擅自抵抗;並與南京當局電話聯繫,親自通話,請示如何應變。迅即召來顧問特納,讓他通知歐美各國駐北平新聞記者,夤夜通報日軍攻佔瀋陽消息……是夜,張學良幾乎沒有休息。待記者招待會畢,他才回到病房稍睡些許時間。

  9月21日張學良打給南京政府的電報中提到,「先是我方以日軍在北大營等處演習示威,行動異常,偶一不慎,深恐釀成事端,曾經通令各軍遇有日軍尋釁,務必慎重,避免衝突。當時日軍突如其來,特出意外。我方乃向官方請示辦法,官方即根據前次命令,不許衝突,又以日軍不過尋常尋釁性質,為免除事件擴大起見,絕對抱不抵抗主義。未幾,日軍攻入北大營內,驅殺士兵,毫無顧忌。我軍不得已,遂退出營房」。這封電報也證明了張學良「九一八」事變當夜即對東北軍做出了明確指示,只是對事變的性質判斷失誤,事變發生時還以為日方只是「尋常尋釁」;事變發生後,又希望和平解決,還不明白「九一八」事變是日本人策劃已久,解決滿蒙問題的決戰,直到已經開戰,還抱著和平的幻想。

  不抵抗命令的出爐

  電文中的「官方」在這裡顯然指的是南京國民政府,「根據前次命令」也就是說張學良和南京政府的統帥蔣介石在事變前就探討過此事,並且已經達成共識。

張學良

  其實早在8月上旬,日方提出關於中村事件的交涉時,張學良就已向蔣介石請示對策,蔣的答覆是「要效仿印度甘地,遇事退讓,軍事上避免衝突,外交上要採取拖延方針」。蔣還在8月16日致張學良的函電中說:「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挑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9月12日,蔣介石在石家莊車站列車內會見張學良時,又一次當面解釋了他的不抵抗政策。

  事後,張學良曾私下對東北軍將領何柱國說:「最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見面,最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全軍,凡遇到日軍進攻,一律不准抵抗,如果我們回擊了,事情就不好辦了,明明是日軍先開槍的,他們硬說是我們先打他的,他們的嘴大,我們的嘴小,到那時就分不清了。」可見早在「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前蔣介石與張學良就對東北形勢就有了初步的判斷,並且達成了一致的處理辦法——不抵抗主義。

  所以「九一八」事變當日不像民間流傳的那樣——張學良對東北軍沒有下達命令,而是下達了「不抵抗」的命令,造成東北軍一潰千里的局面。

  不抵抗命令誰之過

  關於下達「不抵抗」命令的責任,以往一直歸咎於蔣介石,一直流傳蔣向張學良下達過不抵抗的手諭,甚至有文章說:「九一八」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曾給張學良10餘件電報函件,令其不抵抗。張學良的部下王卓如、閻寶航建議他將這些電報妥為保存。後來,張氏夫人於鳳至讓張學良赴歐考察時,特地保存在倫敦匯豐銀行保險櫃中。因為有這些函電,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夫人於鳳至即以此威脅,使國民政府和蔣介石不敢加害張學良。

  但據為張學良所信任、替張氏記錄口述歷史的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張之宇記載,張氏曾自疚,告訴他:「我是封疆大吏,中東路,『九一八』事件,對蘇、日關係,平時我有自主權,不能說有了事,推卸責任。外間傳說我有蔣(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諭存於鳳至手中,是扯淡。於鳳至不是那種人。」

  張學良晚年所說還是公允的。依張學良所擁有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外交上的實力,他和蔣介石之間在本質上絕不是上下級關係,更像是一種利益聯盟的盟友關係。蔣介石在戰前對張學良無論面談還是派發電報,更像是闡明自己的態度,並且對張本人表達建議,不會直接影響張向所部發號施令。所以有關「不抵抗」命令的出爐,張學良於情於理都要負絕大部分責任。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