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第一土豪沈萬三:他是如何擁有如此多的財富? | 陽光歷史

 

A-A+

明初第一土豪沈萬三:他是如何擁有如此多的財富?

2016年09月30日 歷史解密 暫無評論 閱讀 128 次

  沈萬三何以富甲天下?民間有許多有趣的傳說。

  清代著名文人褚人獲《堅瓠集聚寶盆》載:沈萬山年輕的時候,家裡貧窮,有一天,夢見一百多個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第二天早上,他見一漁翁捉了一百多隻青蛙,準備剝剮了拿到市場上去賣。萬三聯想到昨夜的夢,動了惻隱之心,就拿錢買下,放生於池中。當天晚上,青蛙們呱呱地叫了個通宵,吵得他睡不著覺。早晨起床後準備去驅趕,只見它們都環繞著一隻瓦盆蹲著,他很覺得奇怪,於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有一天,萬山的妻子在盆中洗手,把一隻銀釵掉在盆中,不料銀釵一變二、二變四,不一會兒已是滿滿一盆,數也數不清。隨後拿金銀來試也是一樣。從此之後,沈萬山開始富甲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想殺掉他,虧了馬皇后勸諫,才把他流放於嶺南。抄沒家產的時候,得到了這個瓦盆,拿給識古器的人一看,說這就是聚寶盆。

  在沈萬山的財富神話中,聚寶盆最為著名。這只聚寶盆後來怎麼樣了呢?謝肇浙《五雜俎》卷三載:「金陵南門名曰聚寶,相傳為洪武初沈萬三所築也。人言其家有聚寶盆,沈遂聲言:以盆埋城門之下,以鎮王氣。故以名門雲。」這就是現在的南京中華門。

  張岱《明紀史闕》也有相同的記載,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誅而赦之後,沈萬山才交出聚寶盆,然後埋於城下的。

  此外,還有烏鴉石、馬蹄金等很多神話似的傳說,不一而足。孔邇《雲蕉館紀談》記:「沈萬山,蘇州吳縣人也。家貧無產,以漁為生。一日飯畢,就水洗碗,碗忽墜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覺左右前後,纍纍如石彈,乃盡取之。識者曰:此烏鴉石也,一枚可得錢數萬。因以富。或曰:夏日仰臥漁船上,見北斗翻身,遂以布襴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羅擔七條而至,謂曰:汝為我守之。言訖忽不見。啟視,皆馬蹄金也,以此致富。」

  這些傳說都很有趣,既反映了民間的財富幻想,也顯示了人們對沈萬山暴富的迷惑不解,因此當然不是沈萬山富有的根源。

  何以富甲天下?

  沈萬三發財致富的真正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種說法。

  一是墾殖說。

  明初翰林學士劉三吾的《坦齋文集》內,有沈萬三侄兒的《故吳興處士沈漢傑墓誌銘》云:「漢傑之先吳興人,家南潯,其大父祐始徙今姑蘇長洲之東蔡村,愛其水田膏沃,土俗忠樸,因家焉。人遂以其所污萊未田者歸之,躬率子弟,服勞其間,糞治有方,瀦洩有法,由此起,富埒於素封。恆謂二子:『樂莫如兼濟。』二子世遵先訓,益大厥家。長諱富,字仲榮,即萬三公;次諱貴,字仲華,即萬四公。」

  劉三吾這篇墓誌銘已說明,沈漢傑死於洪武四年(1371),過了二十年之後,應沈玠之請而作,撰寫時間當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主要材料得自沈玠提供的行狀,應當說是相當可靠的。

  刊印於光緒年間的《周莊鎮志》卷三的《沈伯熙墓誌銘》也說:「大父祐見其地沃衍宜耕,因居焉。大父富(沈萬三)嗣業弗替,嘗身帥其子弟力穡事,又能推恩以周急難,鄉人以長者呼之。」

  明中期蘇州人黃省曾《吳風錄》記:「自沈萬三秀好廣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於今,竟以求富為務。」

  根據這些資料,專家們推測:沈萬三的父親從湖州南潯遷居到長洲縣東蔡村以後,辛勤耕作,充分開發了當地大片拋荒的肥沃田土。由於經營得法,占田日廣,沈家轉為招納佃戶、出租田地、僱用長短工和發放高利貸的大地主。到沈萬三兄弟掌管家業時,就已經擁有地跨數縣的良田。江南經濟發達,在宋元之際未受到什麼破壞,到元朝後期已為全國之冠。蘇州和杭嘉湖地區歷來是聞名全國的「糧倉」,素有「蘇湖熟、天下足」之說。沈萬三擁有田產數千頃,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為商品出售。而當時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內所需食糧,主要靠南方供給,沈萬三一定也是「售糧大戶」。可見,沈萬三家族主要是靠墾殖起家,輔以農產品交易,逐漸發展成為江南第一富豪的。

  二是贈與說。

  楊循吉《蘇談》中有《陸道判捐資》一文,其中說道:「元時富人陸道原(應為德原)貨甲天下,為甫裡書院山長,一時名流鹹與之遊處。暮年,對其治財者二人以貲產付之曰:吾產皆與汝……道原遂為黃冠。所謂二者,其一即沈萬三秀也。」

  郎瑛《七修類稿》卷四十《顧、陸、李三子》云:「元末吳人顧阿英、陸德原、李鳴鳳皆富而好古,亦能詩文,至今有膾炙人口者。一時名士鹹與之遊,名振東南。顧有三十六亭館,陸之治財者,沈萬三秀也。李嘗助太祖軍糧二萬斛。入國朝,顧削髮為僧,陸為黃冠,[遺業於萬三],李挈妻子、家資浮海去,俱懼法而避之,惜哉!」

  《周莊鎮志雜記》也說:「沈萬三秀之富得之於吳賈人陸氏,陸富甲江左……盡與秀。」

  這些資?都說,沈萬三的財富,均得之於陸德原的贈與,事實果真如此嗎?明都穆所輯的《吳下塚墓遺文》中,收有一篇很不常見的《陸德原墓誌銘》,略謂:陸德原字靜遠,長洲甫裡(今甪直)人。家有資產,又得族田千畝。他在家鄉辦起了甫裡書院,被署為山長,曾捐資重建長洲縣學。調任徽州儒學教授後,又出資修州學。至元六年(1340)回蘇州買木料時病逝。有子八歲,長女贅徐元震,次女剛生三個月。這篇銘文出於陸氏同僚、儒學提舉黃晉之手,有力地證實陸氏並無出世當道士的事,況有入贅之婿、幼小之女,更無送財與外人的道理。

  沈萬三很可能幫陸德原算過賬,購運過木材,甚或接受過一定的贈與,但全盤接受陸家財產,則可能是訛傳。

  三是通番說。

  這裡所說的「通番」,指的是海外貿易。據《吳江縣志》載:「沈萬三有宅在吳江二十九都周莊,富甲天下,相傳由通番而得。」孔邇《蕉館紀談》說沈萬三「乃變為海賈,遍走徽、池、寧(國)、太(倉)、常(州)、鎮(江)豪富間,轉輾貿易,致金數百萬,因以顯富」。著名歷史學家吳晗也說:「蘇州沈萬三之所以發財,是由於做海外貿易。」

  元朝時海運發達,外貿暢通,來中國貿易的外國人不少。元人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多達二百二十餘個。自1282年起,元朝開始海運漕糧,並設立了專管海外貿易的機構——行泉府司。因官船和人手不夠,便雇私家船戶運送。據元學者虞集《道園學古錄》說:船戶中以富豪船戶獲利最多,他們常夾帶商品船和小快船,「交通海外諸番,博易以致巨富」。也就是假公濟私,靠走私發了洋財。

  延祐元年(1314)開放私人對外貿易,下海商船大增。至正三年(1343),江蘇沿海「下番」船隻多達三千餘條,主要貿易對象是高麗、日本和琉球,也有去南洋群島等地的。此時的沈萬三正值青壯年,既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又有商貿經驗,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發財機會。

  從周莊白蜆江經大運河由劉家港出海是很方便的,加上江浙一帶的絲綢、茶葉、陶器、工藝品等特產又深受海外歡迎,回頭帶些舶來品,如珍寶、香料和藥材,來回都能賺取巨額差價。「通了番」的沈萬三,想不發財都是不可能的。

  《明史》載,至正十九年(1359),暫時歸順了元朝的張士誠「自海道輸糧十一萬石於大都」,這次行動,就是由沈氏家族具體實施的。因為陸路上朱元璋等反元勢力的阻隔,所以《吳江縣志》有沈萬三「二子茂、旺密從海道運米至燕京」的記載,可見沈家對海運已是熟門熟路了。另外,明人筆記多處記載沈萬三家有海外珍奇,也可作為他「通番」的佐證。

  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沈萬三家族以墾殖為根本,可能接受過一些來歷不明的資產,並以此為資本開拓商業,並大膽通番,開展海外貿易,從而一躍而成為巨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