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為何短命?明朝後期皇帝因何壽命不長?
明朝皇帝為何短命?明朝十六帝,除了太祖、成祖超過六十週歲,其他均不長壽,嘉靖達到六十虛歲,萬曆達到五十八虛歲,已經算其中較好的,其他皇帝大多在四十歲左右去世。最短命的天啟,只有二十三虛歲,正德也只有三十一虛歲,中國古代壽命大多不長,但如此短命也實屬少見。
明清官員超過六七十歲的,一抓就是一大把,明朝內閣官員入閣的時候基本在五十歲以上,首輔經常年過七十。清朝前期除了順治因天花去世,其他皇帝大多較長壽,為什麼明朝皇帝早死?
明朝皇帝身體素質普遍不好,可能是導致早逝的原因。成化不到30歲,就歎息「老將至」;孝宗即位前身體就不好(可能是先天不足);嘉靖、隆慶、萬曆三代的身體都不好,所以導致蝸居深宮不出;泰昌、天啟的身體更是差到極點。
奇怪的是,同樣是朱家子孫,太祖系統的藩王卻大多很長壽。出自太祖的親王、郡王,活到七八十歲的很常見,有的甚至生育上百個兒子,可見明朝皇室並非天生身體不好。
問題在於,成祖朱棣可能傳下了某些遺傳疾病,導致永樂一系子孫普遍身體不好。我們來看看永樂一系留下的子孫數量和其中成年的人數,就可略知一二:永樂有兩個兒子封為藩王,一人因造反被除國。
洪熙有九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一人夭折,為追封;有四個藩王沒有留下子嗣而除國;只有四個藩王傳了下去。夭折和無子而終的比例超過一半(無子者大多年紀較輕即去世)。
宣德有七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三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接近一半。正統(天順)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成化。景泰的兒子,包括太子,全部未成年而夭折。
成化有十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六人因為無子而被除國,達到一半。當然,其中一人是地震而死,並非自然死亡;其餘都是病死。沒有子嗣就因病去世的達到一半。
弘治只有一個成年的兒子,即後來的正德。嘉靖有六個兒子被封為藩王,其中四人夭折,為追封,另有一人被追封太子;兩個成年的藩王,有一個在嘉靖去世之前即病死,無子國除。
嘉靖在位四十五年,卻只留下隆慶一支後代,隆慶只有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並且傳承了下去。在這裡要注意的是,從弘治開始,明朝皇室大宗(嫡系)人丁極其稀少,弘治只有一子,正德無子而終導致嫡系斷絕,嘉靖身後只有一子,隆慶也只有兩子!
假設萬曆在成年之前,那麼皇位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將是他唯一的弟弟潞王,第二順位繼承人將是成化的後代益王,與皇室的血緣已經相隔四代,屬於相當疏遠的關係。正德、嘉靖、隆慶的後宮生活都很正常,甚至可以說豐富多彩,卻要麼生不出兒子,要麼生出兒子紛紛夭折,真是不太正常。
萬曆在位四十八年,為明朝最長,有四個兒子被封為藩王,都順利傳承下來,是憲宗以來留下後代最多的皇帝。所以,南明諸王大多出自萬曆一系,只有魯王是太祖系統的藩王。
泰昌有一個兒子被封為藩王(未就國),即後來的崇禎。天啟沒有成年的兒子,已有的兒子都夭折,據說也有死於客魏之手的。崇禎的兒子後來都下落不明,此處不提。
可以看到,從永樂一直到崇禎,整整十四代皇帝,只留下了十七個藩王系統(指傳承一代以上的藩王)。因為沒有子嗣,一代而終的藩王有十三個,還不包括夭折後追封的藩王。與此對比,洪武皇帝朱元璋一人就留下了二十二個成年的藩王,而且這些藩王都有子嗣,都順利地傳承了下去(因為政治原因被除國的不算)。
永樂系統十四代皇帝的生育能力加起來,居然都比不上洪武一個人,真有點駭人聽聞。景泰、天順、弘治、嘉靖都是一子單傳,正德、天啟乾脆絕嗣;後代較多的只有洪熙、宣德、成化、萬曆四人而已。
而且,明朝生育能力較強的藩王都出自洪武系統,例如晉王下屬的慶成王有一百多個兒子,肅王的子孫多到不能勝數。至於永樂系統,則沒有聽說過這樣的藩王。
永樂系統的皇帝生育能力不高,後代大多夭折,許多後代也只能維持一代,說明這個家族可能真的有遺傳疾病。聯想到永樂出征途中突發疾病致死,可能是某種心腦血管疾病。洪熙、宣德、天順的死亡都很突然,可能也是心腦血管疾病突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