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英明唐宣宗到了晚年卻為何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 陽光歷史

 

A-A+

一世英明唐宣宗到了晚年卻為何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2017年09月18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80 次

  唐宣宗這位被史家譽為「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的「小太宗」,卻在晚期的宮庭生活與冊立儲君的問題上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遺憾。在宮庭生活方面,為了長生與縱慾,不惜大量服食丹藥而送命;在冊立儲君的問題上,因為立儲太過糾結,以至延宕時日,臨終儲君尚未正式確定。加上彌留之際,所托非人,因此造成兄弟覬覦帝位,給了宦官得以私自擁立新君,重新執掌權柄的機會。就這樣,唐宣宗自已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小貞觀」之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也正是唐宣宗這一人生最大的遺憾,讓大唐王朝的最後時刻,真的很快就到來了。

  唐宣宗共有十二個兒子,他在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後,便封長子李溫為鄆王、二子李渼為雍王(大中六年薨,追冊為靖懷太子)、三子李涇為雅王、四子李滋為夔王、五子李沂為慶王。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戶部魏侍郎進言:「如今天下無事,惟有未立儲君,是臣下最為憂心的大事。」說著說著便淚流滿面起來,群臣也都很看重立儲這件事,可英明的唐宣宗卻未置可否。原來,因為唐宣宗不願意立皇后,所以太子也就一直未進行冊立。又因為他素來不喜歡長子李溫(其他兒子都住在宮中,只有李溫住在宮外的十六王宅),因此他也沒有立李溫為太子的打算。他喜歡的是四子夔王李滋,因為李滋的性格和他類似,故而想立李滋為儲君。但又擔心廢長立小,亂了次序,會遭到群臣的反對,也會造成兄弟反目。這讓他十分糾結,因而東宮久未建立。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宣宗讓宰相裴休暢所欲言談談當前的時政大事。裴休提出,早立太子,便是天大的事。宣宗說:「若建太子,則朕遂為閒人。」(《資治通鑒》語)嚇得裴休再也不敢對立儲君的事發言了。立儲之事就這樣一直延宕了下來。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唐宣宗因服丹藥中毒,疽發於背,而且已經非常危重了。一個多月來,宰相與朝臣都無法見到皇帝。彌留之際,唐宣宗密囑內樞密使(宦官)王歸長、馬公儒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一定要立夔王李滋為太子。這三人與右軍中尉(宦官領禁軍)王茂玄都是宣宗皇帝平日所器重的,唯有左軍中尉王宗實不和他們一條心。三人擔心王宗實會從中作梗,便定計先調他去當淮南監軍。於是,王歸長派人向王宗實宣讀偽造調左軍中尉為淮南監軍的聖旨。當時,王宗實已經受敕,即將出城。左軍副使對王宗實說:「聖上病重,已經逾月,中尉平日只能隔門請示起居。今將中尉調至淮南監軍,實在真偽難辨,何不見聖上一面,以辨真偽,再走不遲。」王宗實頓時大悟,重新入宮,此時諸宮門已增派衛士,王宗實帶著副使從側殿直入寢殿。哪知寢殿裡面傳來哭聲,原來皇帝已經殯天,正位東首,眾嬪妃環繞哭泣。王歸長、馬公儒及王居方三人正在寢殿安排後事,準備擁立夔王李滋繼承皇位。

2.jpg

  王宗實大聲喝斥道:「聖駕已崩,為何不先詔告天下?卻這般鬼鬼祟祟,在背地裡搞陰謀詭計,你們到底想做什麼?」說到這裡,便從袖中取出調動敕旨,擲給王歸長等三人,喝道:「皇上大漸彌留之際,哪裡來的這道聖旨?顯然是你們在搞鬼。你們自己考慮清楚,假傳聖旨,該當何罪?」王歸長等只有管理內侍的權力,卻無法調動禁軍,能調禁軍且與他們同心的右軍中尉王茂玄又不在現場。因此,當王歸長等忽然看見王宗實闖進寢殿時,已經懼怕了三分,又被他一頓喝斥,揭露矯詔隱情,越發覺得心虛畏罪,當時便嚇得面無人色。三人齊齊跪在地上,捧著王宗實的腳,請求饒命。王宗實假意道:「立嫡以長,古今使然。汝等既已知罪,速即起身,往迎新皇,以便稍圖自贖。」三人連滾帶爬地站起來,往迎新君去了。其實,迎接新君的差使哪裡還有他們的份!

  這裡有一個無法解開的謎,既然手握右軍禁軍的王茂玄與王歸長等三人同心,為何他未參與此事並留在現場呢?分析起來,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唐宣宗病情絕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二是準備調王宗實去當淮南監軍,若王茂玄留在寢殿,怕引起王宗實的懷疑;三是王歸長三人不想讓更多人分享擁立之功。哪知人算不如天算,越是擔心的事情,往往越容易發生,唐宣宗的糾結終於被王宗實打破了。

  王宗實派宣徽北院使齊元簡去迎接居住在十六王宅的李溫,不到一時,李溫已到,至御榻前大哭一場。王宗實隨即召人擬詔,立鄆王李溫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為李漼。次日,唐宣宗大殮,靈柩停在寢殿中,皇太子李漼柩前即位,是為唐懿宗。李漼皇帝隨即召見百官,封令狐綯為代理宰相。才過不久,又下一道聖旨,捉拿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歸案,當日處斬,罪名為偽造聖旨。唐懿宗即位後,追尊生母晁昭容為元昭皇太后。封王宗實為驃騎上將軍。原被唐宣宗壓制的宦官氣焰,因擁立之功,重又囂張起來。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即唐懿宗即位的第二年十一月,改元為鹹通。使用這一年號,據說是因為他父皇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鹹通」的句子。但君臨天下後的唐懿宗,言行舉止卻幾乎找不到他父皇的影子。他在位期間,驕奢淫逸,寵信宦官,面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無怪乎《新唐書》說他是:「以昏庸相繼」。正是由於他的昏庸無能,使大唐王朝的政局更加風雨飄搖,並把他父皇重新點燃的一點希望之光給徹底熄滅了。

  有歷史學者在評論唐宣宗立儲糾結的後果時,是這樣說的:「以立儲之大經,不先決定,及駕崩以後,竟為宦豎握權,視神器為壟斷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無感乎唐室之天下,與閹人共為存亡也。」且不論鄆王與夔王,誰劣誰優,如果立誰又會怎樣,因為歷史沒有如果。綜上所述,正是唐宣宗在立儲問題上的反覆糾結與再三猶豫,才給宦官重新掌權提供了機會,也才使他身後會留下無數的隱患與無窮的遺憾。這就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唐宣宗這位被史家譽為「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的「小太宗」,卻在晚期的宮庭生活與冊立儲君的問題上留下了人生最大的遺憾。在宮庭生活方面,為了長生與縱慾,不惜大量服食丹藥而送命;在冊立儲君的問題上,因為立儲太過糾結,以至延宕時日,臨終儲君尚未正式確定。加上彌留之際,所托非人,因此造成兄弟覬覦帝位,給了宦官得以私自擁立新君,重新執掌權柄的機會。就這樣,唐宣宗自已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小貞觀」之治,很快便土崩瓦解了。也正是唐宣宗這一人生最大的遺憾,讓大唐王朝的最後時刻,真的很快就到來了。

  唐宣宗共有十二個兒子,他在會昌六年(公元846年)登上皇位後,便封長子李溫為鄆王、二子李渼為雍王(大中六年薨,追冊為靖懷太子)、三子李涇為雅王、四子李滋為夔王、五子李沂為慶王。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十月,戶部魏侍郎進言:「如今天下無事,惟有未立儲君,是臣下最為憂心的大事。」說著說著便淚流滿面起來,群臣也都很看重立儲這件事,可英明的唐宣宗卻未置可否。原來,因為唐宣宗不願意立皇后,所以太子也就一直未進行冊立。又因為他素來不喜歡長子李溫(其他兒子都住在宮中,只有李溫住在宮外的十六王宅),因此他也沒有立李溫為太子的打算。他喜歡的是四子夔王李滋,因為李滋的性格和他類似,故而想立李滋為儲君。但又擔心廢長立小,亂了次序,會遭到群臣的反對,也會造成兄弟反目。這讓他十分糾結,因而東宮久未建立。

  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唐宣宗讓宰相裴休暢所欲言談談當前的時政大事。裴休提出,早立太子,便是天大的事。宣宗說:「若建太子,則朕遂為閒人。」(《資治通鑒》語)嚇得裴休再也不敢對立儲君的事發言了。立儲之事就這樣一直延宕了下來。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八月,唐宣宗因服丹藥中毒,疽發於背,而且已經非常危重了。一個多月來,宰相與朝臣都無法見到皇帝。彌留之際,唐宣宗密囑內樞密使(宦官)王歸長、馬公儒及宣徽南院使王居方,一定要立夔王李滋為太子。這三人與右軍中尉(宦官領禁軍)王茂玄都是宣宗皇帝平日所器重的,唯有左軍中尉王宗實不和他們一條心。三人擔心王宗實會從中作梗,便定計先調他去當淮南監軍。於是,王歸長派人向王宗實宣讀偽造調左軍中尉為淮南監軍的聖旨。當時,王宗實已經受敕,即將出城。左軍副使對王宗實說:「聖上病重,已經逾月,中尉平日只能隔門請示起居。今將中尉調至淮南監軍,實在真偽難辨,何不見聖上一面,以辨真偽,再走不遲。」王宗實頓時大悟,重新入宮,此時諸宮門已增派衛士,王宗實帶著副使從側殿直入寢殿。哪知寢殿裡面傳來哭聲,原來皇帝已經殯天,正位東首,眾嬪妃環繞哭泣。王歸長、馬公儒及王居方三人正在寢殿安排後事,準備擁立夔王李滋繼承皇位。

2.jpg

  王宗實大聲喝斥道:「聖駕已崩,為何不先詔告天下?卻這般鬼鬼祟祟,在背地裡搞陰謀詭計,你們到底想做什麼?」說到這裡,便從袖中取出調動敕旨,擲給王歸長等三人,喝道:「皇上大漸彌留之際,哪裡來的這道聖旨?顯然是你們在搞鬼。你們自己考慮清楚,假傳聖旨,該當何罪?」王歸長等只有管理內侍的權力,卻無法調動禁軍,能調禁軍且與他們同心的右軍中尉王茂玄又不在現場。因此,當王歸長等忽然看見王宗實闖進寢殿時,已經懼怕了三分,又被他一頓喝斥,揭露矯詔隱情,越發覺得心虛畏罪,當時便嚇得面無人色。三人齊齊跪在地上,捧著王宗實的腳,請求饒命。王宗實假意道:「立嫡以長,古今使然。汝等既已知罪,速即起身,往迎新皇,以便稍圖自贖。」三人連滾帶爬地站起來,往迎新君去了。其實,迎接新君的差使哪裡還有他們的份!

  這裡有一個無法解開的謎,既然手握右軍禁軍的王茂玄與王歸長等三人同心,為何他未參與此事並留在現場呢?分析起來,可能原因有三,一是唐宣宗病情絕密,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二是準備調王宗實去當淮南監軍,若王茂玄留在寢殿,怕引起王宗實的懷疑;三是王歸長三人不想讓更多人分享擁立之功。哪知人算不如天算,越是擔心的事情,往往越容易發生,唐宣宗的糾結終於被王宗實打破了。

  王宗實派宣徽北院使齊元簡去迎接居住在十六王宅的李溫,不到一時,李溫已到,至御榻前大哭一場。王宗實隨即召人擬詔,立鄆王李溫為皇太子,權勾當軍國政事,並更名為李漼。次日,唐宣宗大殮,靈柩停在寢殿中,皇太子李漼柩前即位,是為唐懿宗。李漼皇帝隨即召見百官,封令狐綯為代理宰相。才過不久,又下一道聖旨,捉拿王歸長、馬公儒、王居方三人歸案,當日處斬,罪名為偽造聖旨。唐懿宗即位後,追尊生母晁昭容為元昭皇太后。封王宗實為驃騎上將軍。原被唐宣宗壓制的宦官氣焰,因擁立之功,重又囂張起來。

  大中十四年(公元860年),即唐懿宗即位的第二年十一月,改元為鹹通。使用這一年號,據說是因為他父皇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鹹通」的句子。但君臨天下後的唐懿宗,言行舉止卻幾乎找不到他父皇的影子。他在位期間,驕奢淫逸,寵信宦官,面對內憂不知其危,遭遇外患不覺其難,無怪乎《新唐書》說他是:「以昏庸相繼」。正是由於他的昏庸無能,使大唐王朝的政局更加風雨飄搖,並把他父皇重新點燃的一點希望之光給徹底熄滅了。

  有歷史學者在評論唐宣宗立儲糾結的後果時,是這樣說的:「以立儲之大經,不先決定,及駕崩以後,竟為宦豎握權,視神器為壟斷之物,英明者果若是乎?……無感乎唐室之天下,與閹人共為存亡也。」且不論鄆王與夔王,誰劣誰優,如果立誰又會怎樣,因為歷史沒有如果。綜上所述,正是唐宣宗在立儲問題上的反覆糾結與再三猶豫,才給宦官重新掌權提供了機會,也才使他身後會留下無數的隱患與無窮的遺憾。這就是「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