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官話之李商隱與柳仲郢各自的為官做人之道 | 陽光歷史

 

A-A+

唐朝官話之李商隱與柳仲郢各自的為官做人之道

2017年07月05日 唐朝歷史 暫無評論 閱讀 135 次

  宦海生涯,官場浮沉,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圈子,需要你去選擇是站隊還是做人。站隊的依據很大程度上是圈子實力的強弱,而實力是可以改變的,所以站隊的結果是不確定的,一時風光的背後可能就是終生的蹉跎。那麼,什麼是確定的呢?那就是做人,對每個圈子都不偏不倚正面對待,知恩圖報而不是見利忘義,這樣的做人原則或許不能讓你驟然超擢,但足以讓你在「風不定」的官場中做到「人初靜」。

  唐代中後期的官場就存在著兩個涇渭分明的圈子——牛黨、李黨:李黨以李德裕為首,大多是高門大族出身的權貴子弟,通過科舉中相對較為容易的明經科或父兄關係進入朝堂,但注重操守禮法,家風優良門風嚴謹;牛黨以牛僧孺為首,多是中下層官員家庭出身,靠自身能力通過科舉中難度極大的進士科踏進仕途,但行事較為浮華輕薄放浪不羈。兩個圈子的黨爭持續近百年,史稱牛李黨爭。

  李商隱與柳仲郢就生活在這個黨爭時代。柳仲郢年長李商隱20歲左右,兩人出身相同,均是通過科舉進士科起家;人生亦有交集,李商隱曾在柳仲郢手下有過差不多8年的任職經歷。兩人進入官場的時期,牛李黨爭正酣,李黨上台,就把牛黨全部趕出朝廷,廟堂為之一空。牛黨捲土重來亦會將李黨連根拔起。面對朝廷牛李兩黨的大格局,柳李二人有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選擇,結果自然是迥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進退維谷的李商隱李商隱的文名人所共知,自幼便能寫詩作文的他得到牛黨令狐楚賞識。令狐楚將李商隱招進幕府,親自教授他撰寫朝廷奏章公文,還讓幾個兒子與其一起讀書遊學。開成二年,李商隱參加科舉考試。令狐楚之子令狐綯與當年的主考官高鎧關係甚好,在其面前大為稱譽李商隱的才華。在令狐家的幫助下,李商隱順利考中進士,新科及第。

  進士之後,李商隱先任秘書省校書郎,又外任弘農縣尉。兩年後參加了科舉中能快速陞遷的制舉,中書判拔萃科,這次中舉與他在令狐楚指導下打下的公文奏章起草功底密不可分,因為書判拔萃科重點測試的就是應舉者的公文奏章水平。這樣,無論是從自己的進士出身上,還是從牛黨令狐父子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方面,李商隱應該屬於牛黨。在牛李黨爭時,他即使不站在牛黨這一邊,也不能轉投李黨陣營,如此方合乎做人原則。但這時,誘惑出現了。

2.jpg

  當時朝廷李黨勢大,牛黨暫居下風。李德裕在朝輔政,起用與之關係深厚的王茂元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邀請李商隱赴河陽幕府任職。一方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牛黨令狐父子,一方是風頭正勁的封疆大吏李黨王茂元。不知李商隱是否經歷過一番何去何從的痛苦煎熬,但最終,急於陞遷的念頭戰勝了知恩圖報的做人原則,他投入了李黨的懷抱,進入河陽幕府任掌書記。不久便得到了侍御史的官銜,並娶王茂元愛女為妻。仕途一帆風順,情場春風得意,這一次棄牛入李,李商隱可謂事業愛情雙豐收。表面上看,李商隱這次站對了隊伍,進對了圈子。但這種脫牛入李的選擇不僅被牛黨視為忘恩負義,也為注重操守禮法的李黨所不齒。短暫風光的背後,已然埋下了一生蹉跎進退維谷不容於兩黨的伏筆。

  李商隱脫牛入李得到了短暫的順利陞遷。但好景不長,王茂元去世,李商隱無所歸依只能返回長安尋找機會,而在長安的李黨大佬對見利忘義投奔本黨的李商隱並不感冒。李商隱在長安四處碰壁,一直沒有得到中意的官職,只得千里迢迢遠赴桂州進入李黨鄭亞的幕府。到了宣宗大中初年,牛黨得勢,令狐綯入朝輔政,牛黨開始打擊李黨勢力,鄭亞被貶到循州任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到循州苦寒之地,數年不得調任,直到大中三年回長安後仍不能入朝,暫棲居京兆尹盧弘正處。

  大中四年,令狐綯出任宰相,牛黨勢力益盛,李商隱處境更加窘迫,只能寄希望於改換門庭以改善境遇,這次他做出了出李返牛的站隊。他屢次陳情希冀令狐綯能夠原諒自己,而綯不置一詞,他只得跟隨出京外任的盧弘正到徐州。盧弘正在徐州的幕府解散後,李商隱又是飄零無處,他再次上書祈求令狐綯讓自己入朝,令狐綯這次念在昔日之情答應了,但鑒於李商隱上次背棄牛黨投靠李黨的背叛行為,令狐綯只安排了個太學博士的虛職給他以示撫慰。

  一個太學博士肯定不是志在千里的李商隱所能滿意的,這時一直賞識其才華的柳仲郢轉任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商隱便應柳仲郢之邀進入東川幕府。在東川期間,李商隱亦是四處請托,希冀被人推薦入朝。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將要入朝輔政的河東節度使盧鈞,寄詩給他以求薦引。但盧鈞曾經被令狐綯排擠過,對再次投向牛黨令狐綯的李商隱更是鄙薄,沒有為他說一句話。就這樣,李商隱一直在東川待到幕府被解散,後客居鄭州滎陽,不久便鬱鬱而終。左右逢源的柳仲郢面對同樣的黨爭環境,不同於李商隱的忽牛忽李的站隊投機,柳仲郢選擇了不偏不倚的做人,並一以貫之堅持到底。


  宦海生涯,官場浮沉,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圈子,需要你去選擇是站隊還是做人。站隊的依據很大程度上是圈子實力的強弱,而實力是可以改變的,所以站隊的結果是不確定的,一時風光的背後可能就是終生的蹉跎。那麼,什麼是確定的呢?那就是做人,對每個圈子都不偏不倚正面對待,知恩圖報而不是見利忘義,這樣的做人原則或許不能讓你驟然超擢,但足以讓你在「風不定」的官場中做到「人初靜」。

  唐代中後期的官場就存在著兩個涇渭分明的圈子——牛黨、李黨:李黨以李德裕為首,大多是高門大族出身的權貴子弟,通過科舉中相對較為容易的明經科或父兄關係進入朝堂,但注重操守禮法,家風優良門風嚴謹;牛黨以牛僧孺為首,多是中下層官員家庭出身,靠自身能力通過科舉中難度極大的進士科踏進仕途,但行事較為浮華輕薄放浪不羈。兩個圈子的黨爭持續近百年,史稱牛李黨爭。

  李商隱與柳仲郢就生活在這個黨爭時代。柳仲郢年長李商隱20歲左右,兩人出身相同,均是通過科舉進士科起家;人生亦有交集,李商隱曾在柳仲郢手下有過差不多8年的任職經歷。兩人進入官場的時期,牛李黨爭正酣,李黨上台,就把牛黨全部趕出朝廷,廟堂為之一空。牛黨捲土重來亦會將李黨連根拔起。面對朝廷牛李兩黨的大格局,柳李二人有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選擇,結果自然是迥然不同的兩種人生。

  進退維谷的李商隱李商隱的文名人所共知,自幼便能寫詩作文的他得到牛黨令狐楚賞識。令狐楚將李商隱招進幕府,親自教授他撰寫朝廷奏章公文,還讓幾個兒子與其一起讀書遊學。開成二年,李商隱參加科舉考試。令狐楚之子令狐綯與當年的主考官高鎧關係甚好,在其面前大為稱譽李商隱的才華。在令狐家的幫助下,李商隱順利考中進士,新科及第。

  進士之後,李商隱先任秘書省校書郎,又外任弘農縣尉。兩年後參加了科舉中能快速陞遷的制舉,中書判拔萃科,這次中舉與他在令狐楚指導下打下的公文奏章起草功底密不可分,因為書判拔萃科重點測試的就是應舉者的公文奏章水平。這樣,無論是從自己的進士出身上,還是從牛黨令狐父子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方面,李商隱應該屬於牛黨。在牛李黨爭時,他即使不站在牛黨這一邊,也不能轉投李黨陣營,如此方合乎做人原則。但這時,誘惑出現了。

2.jpg

  當時朝廷李黨勢大,牛黨暫居下風。李德裕在朝輔政,起用與之關係深厚的王茂元為河陽節度使。王茂元邀請李商隱赴河陽幕府任職。一方是對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牛黨令狐父子,一方是風頭正勁的封疆大吏李黨王茂元。不知李商隱是否經歷過一番何去何從的痛苦煎熬,但最終,急於陞遷的念頭戰勝了知恩圖報的做人原則,他投入了李黨的懷抱,進入河陽幕府任掌書記。不久便得到了侍御史的官銜,並娶王茂元愛女為妻。仕途一帆風順,情場春風得意,這一次棄牛入李,李商隱可謂事業愛情雙豐收。表面上看,李商隱這次站對了隊伍,進對了圈子。但這種脫牛入李的選擇不僅被牛黨視為忘恩負義,也為注重操守禮法的李黨所不齒。短暫風光的背後,已然埋下了一生蹉跎進退維谷不容於兩黨的伏筆。

  李商隱脫牛入李得到了短暫的順利陞遷。但好景不長,王茂元去世,李商隱無所歸依只能返回長安尋找機會,而在長安的李黨大佬對見利忘義投奔本黨的李商隱並不感冒。李商隱在長安四處碰壁,一直沒有得到中意的官職,只得千里迢迢遠赴桂州進入李黨鄭亞的幕府。到了宣宗大中初年,牛黨得勢,令狐綯入朝輔政,牛黨開始打擊李黨勢力,鄭亞被貶到循州任刺史,李商隱也隨之到循州苦寒之地,數年不得調任,直到大中三年回長安後仍不能入朝,暫棲居京兆尹盧弘正處。

  大中四年,令狐綯出任宰相,牛黨勢力益盛,李商隱處境更加窘迫,只能寄希望於改換門庭以改善境遇,這次他做出了出李返牛的站隊。他屢次陳情希冀令狐綯能夠原諒自己,而綯不置一詞,他只得跟隨出京外任的盧弘正到徐州。盧弘正在徐州的幕府解散後,李商隱又是飄零無處,他再次上書祈求令狐綯讓自己入朝,令狐綯這次念在昔日之情答應了,但鑒於李商隱上次背棄牛黨投靠李黨的背叛行為,令狐綯只安排了個太學博士的虛職給他以示撫慰。

  一個太學博士肯定不是志在千里的李商隱所能滿意的,這時一直賞識其才華的柳仲郢轉任劍南東川節度使,李商隱便應柳仲郢之邀進入東川幕府。在東川期間,李商隱亦是四處請托,希冀被人推薦入朝。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將要入朝輔政的河東節度使盧鈞,寄詩給他以求薦引。但盧鈞曾經被令狐綯排擠過,對再次投向牛黨令狐綯的李商隱更是鄙薄,沒有為他說一句話。就這樣,李商隱一直在東川待到幕府被解散,後客居鄭州滎陽,不久便鬱鬱而終。左右逢源的柳仲郢面對同樣的黨爭環境,不同於李商隱的忽牛忽李的站隊投機,柳仲郢選擇了不偏不倚的做人,並一以貫之堅持到底。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