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迥異結局
唐朝中興名將郭子儀、李光弼的迥異結局
郭子儀、李光弼俱為唐朝中興名將,若論戰功、軍事造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認李光弼「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但若論統御部下、為人處世,則郭子儀更勝一籌。正是因此,二人的人生結局堪稱迥異,一個是「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一個則是疑懼重重、最後鬱鬱而終。
1、中興名將
郭子儀(697—781),出身官宦人家,但大器晚成,安史之亂的前一年(754),57歲的郭子儀才做到朔方節度右兵馬使。由於次年安祿山造反,郭子儀才得以充朔方節度使,獨當一面。
李光弼(708—764)本是契丹族,其父原為契丹酋長,歸唐後英勇戰死。烈士後代李光弼從軍後,得到了名將王忠嗣的青睞與器重,常說:「光弼必居我位。」也是在754年,李光弼進為朔方節度副使。安史之亂爆發後,經郭子儀推薦,李光弼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
安史之亂初期,郭、李主要在北線(河北一帶)與叛軍做戰。756年四月,郭、李聯手連續在沙河、嘉山大破叛軍名將史思明,切斷了叛軍前線與范陽老巢之間的交通線。作為戰區指揮官,郭子儀、李光弼對全國戰場形勢的認識亦極為深刻,聯合上奏玄宗,「請引兵北取范陽,覆其巢穴,質賊黨妻子以招之,賊必內潰」,同時請求讓哥舒翰扼守潼關,「唯應固守以弊之,不可輕出」。此時,安祿山叛軍在東線、南線、西線都頓於堅城之下而寸步難行,老巢范陽又處於郭子儀、李光弼的直接威脅,安祿山一時進退維谷,「議棄洛陽,走歸范陽」,形勢有利於唐軍。
但由於玄宗的昏庸,既不准郭、李直搗范陽,又錯誤地逼迫哥舒翰出關作戰,結果哥舒翰全軍覆滅,形勢急轉直下,致使潼關、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北上靈武組建朝廷,郭子儀、李光弼也只得退守河東(太原)。
肅宗稱帝后,調集諸路軍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復失地。郭子儀、李光弼奉命率軍會師靈武。接著,李光弼將所部精兵留在靈武,自領五千人弱旅開赴太原,遏止叛軍西進。而郭子儀則率朔方軍主力承擔收復長安、洛陽的重任。
李光弼到到太原後,再度與老對手史思明交戰,李光弼以弱敵強、以少勝多,以絕對劣勢兵力守住了太原(太原防禦戰是中國城市防禦戰的經典戰例),有效地保護了唐肅宗在西北的大本營。而郭子儀則率主力,在回紇騎兵的幫助下,經一路苦戰,連續收復了長安、洛陽。至此,郭、李已成為當之無愧的中興名將。
2、性格差異
儘管同為中興名將,但郭子儀、李光弼的性格差異很大,甚至是截然相反。
郭子儀為人寬厚、忍讓、謙虛、謹慎,深諳進退之道,很少得罪人。史書稱他「事上誠盡,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得士心。」這裡僅舉一例,就可見郭子儀的胸襟與為人。郭子儀初與李光弼「不相能,雖同席不交談」。後來郭子儀成為李光弼的頂頭上司後,光弼怕遭報復,乃跪請曰:「死所甘心,但乞貸妻子。」而郭子儀「趨堂下,握其手曰」:「今國亂主辱,非公不能定,儀豈懷私心忿哉!」兩人冰釋前嫌,遂同破賊,李光弼成為節度使亦是郭子儀的推薦。
李光弼為人嚴肅,深沉剛毅,個性極強,因此,他治軍頗嚴,部下畏懼,這種性格經常得罪人,往往令人難以與之相處。這裡也舉一例,757年,李光弼赴太原遏叛軍西進,但主事太原的御史崔眾為人驕橫,李光弼就任時不肯即時交出兵權,李光弼當即將崔眾拘禁待斬。這時恰好使者奉旨宣佈崔眾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毫不理會聖旨,「今只斬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斬中丞;若拜宰相,亦斬宰相」,將崔眾斬首示眾,「威震三軍」。由此可見,若有誰犯到李光弼手裡,下場注定好不了。或許正是這種性格上的差異令兩人的人生結局迥然不同。
3、同遭猜忌
收復兩京後,758年九月,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度使聯軍共計步騎20萬眾,圍困安慶緒於鄴城(時安祿山已死,其子安慶緒即位大燕皇帝)。然而奇怪的是,唐肅宗調動如此大規模的軍隊,居然沒有設置軍事統帥,而是派了一個不知兵的太監魚朝恩為監軍。箇中原因主要是唐肅宗經過對安史之亂的痛定思痛,對軍事將領已經非常猜忌,害怕他們走安祿山的老路。所以,故意不設統帥,令各路節度使互不相屬,相互牽制。而大太監魚朝恩是皇家信得過的人,故安排此人總攬全局,監視各軍。正是因此,九節度使聯軍互不統一,最終慘敗於史思明叛軍。當時諸軍皆損失慘重,唯李光弼與王思禮所部全軍而還。
這次慘敗的責任被魚朝恩推給了郭子儀,肅宗遂將郭子儀召還京師,削奪兵權。儘管將士們哭著挽留郭子儀,但皇命難違,郭子儀只得悵然離去。儘管郭子儀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但這僅僅是他遭猜忌、排擠的開始。此後,郭子儀被廢置多年。
郭子儀被閒廢後,李光弼成為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軍事統帥。面對老對手史思明的十幾萬精銳,李光弼審時度勢,認為河陽北接澤州、潞州(治今山西晉城、長治),利則進取,牽制史軍西進;不利亦有退路,表裡相應,能伸能縮,有「猿臂之勢」。遂領兵2萬,主動放棄洛陽,退守河陽。河陽之戰,李光弼料敵在先,部署周密,憑堅拒守,擇機出擊,以絕對劣勢兵力,殺敵兩萬,取得了河陽大捷,阻止了叛軍西進,保全了長安。河陽大捷,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典範戰例。
此時,著名的謀臣李泌建議以郭子儀統率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陽,然後進軍河北,與李光弼成南北夾攻之勢。這個作戰方案若能實行,必將加快平叛進程。但禍國殃民的宦官魚朝恩以私害公,橫加阻撓,「復為魚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隨後,肅宗再度重蹈玄宗的覆轍,不顧戰場實際,逼令李光弼收復洛陽,並再派魚朝恩赴前線監軍。同時,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因嫉恨李光弼軍法嚴明,也隨聲附和魚朝恩,妄稱東都可取。李光弼頭腦清醒,指出「賊鋒尚銳,未可輕進」,但761年二月,在肅宗的嚴令下,李光弼被迫出兵,與史思明對陣於洛陽北之邙山。李光弼命唐軍依險設陣,但僕固懷恩卻佈陣於平原開闊地。李光弼告誡他說:「依險則可以進,可以退;若平原,戰而不利則盡矣。思明不可忽也。」命他把軍隊移到險處,但勇而剛愎的僕固懷恩卻拒不聽命。史思明趁機襲之,唐軍大敗。僕固懷恩作戰勇敢但剛愎自用,「麾下皆蕃、漢勁卒,恃功,多不法」,以往僕固懷恩為郭子儀屬下時,郭子儀寬厚曲容之,「每用兵臨敵,倚以集事」,故能悉心賣命。但李光弼「性嚴」,對僕固懷恩的不法行為不給情面,兩人自然勢如水火。由此亦可見,李光弼雖打仗在行,但在統御部下、為人處世方面,確較郭子儀略遜一籌。
邙山之敗完全是由唐肅宗、魚朝恩干預軍機及僕固懷恩不聽指揮造成的,儘管肅宗認識這次失敗到非李光弼之錯,但李光弼還是離開了平叛主戰場,以「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帥」的身份任地方軍區司令。
此後平定安史之亂的主要軍事指揮官是僕固懷恩。762年十月,新即位的代宗(這年四月肅宗死,代宗即位)以僕固懷恩為主要軍事統帥,對史朝義(此時史思明已死於內訌)展開了最後的進攻,次年,安史之亂終於平定。而一代名將郭子儀、李光弼最終未能親手平定叛亂,殊為可惜。
4、迥異結局
代宗即位後,依舊信任太監,程元振、魚朝恩等輩繼續左右朝綱,而且兩人皆與李光弼不協,並不斷對李光弼進行中傷。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遭程元振讒言被殺後,李光弼更是深感畏懼。在這種情況下,一代名將、執軍法如山的李光弼自鎮臨淮(治所在徐州)後,竟不敢入朝。
763年十月,吐蕃軍攻陷長安,即位不久的唐代宗倉皇逃至陝州,詔令李光弼勤王,但他因懼怕遭魚朝恩等人陷害,雖擁重兵不敢赴援;代宗返回京師,任命李光弼為東都(洛陽)留守,以觀察其意向,李光弼仍以就江、淮運糧為由,領兵返回徐州,拒不就任。李光弼歷來治軍嚴肅,發佈命令時,諸將不敢仰視。但由於李光弼處危疑之地,朝廷屢次徵召,他皆擁兵不敢朝,諸將因此日益不聽指揮,大將田神功更是舉止輕慢,李光弼從此失去了往日的威嚴,於是羞愧成疾,於764年卒於徐州,時年57歲,謚曰武穆。史家稱他「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李光弼去世之時,郭子儀已經67歲了。在人生的暮年,郭子儀再一次大放異彩。先是762年,朔方發生兵變,重病將亡的肅宗在無人可用的情況下,將郭子儀召入臥室,委託郭子儀平定病變,「河東之事,一以委卿」,郭子儀以其威望妥善解決了兵變。代宗即位後,郭子儀又遭宦官詆毀,再度被閒廢。763年十月,吐蕃軍攻佔長安,唐代宗倉皇出逃,郭子儀再次臨危受命,收集數千亡散士兵,承擔起收復長安的重任。郭子儀被重新啟用後,以其威望與謀劃,迅速迫使吐蕃撤出了長安。回到長安的唐代宗感激萬分地說「用卿不早,故及於此」。
764年,驍將僕固懷恩率朔方軍叛唐,並勾結回紇、吐蕃軍進攻東都,郭子儀再度臨危受命。面對危局,郭子儀清醒地向代宗分析了局勢,「懷恩勇而少恩,士心不附,所以能入寇者,因思歸之士耳。懷恩本臣偏裨,其麾下皆臣部曲,必不忍以鋒刃相向,以此知其無能也。」果然,郭子儀憑借其威望,使朔方兵紛紛離開僕固懷恩,重歸郭子儀帳下,迫使僕固懷恩北走靈武(今寧夏靈武)。
765年,僕固懷恩又招引回紇、吐蕃、黨項三十萬人馬捲土重來。郭子儀率領一萬唐軍剛到涇陽,就被回紇、吐蕃十多萬人馬團團圍住。恰在此時,僕固懷恩暴病而死,敵軍陣營產生分化,郭子儀知道機不可失,決定冒險去見回紇首領藥葛羅。面對部下的疑慮與勸阻,郭子儀置生死於度外,「虜眾數十倍,今力不敵,吾將示以至誠」,只以數十騎至回紇軍中,勸藥葛羅說:「諸君同艱難久矣,何忽亡忠誼而至是耶?」憑借自己的威望,郭子儀與回紇首領面晤,竟取得奇效,使回紇軍反戈一擊,大破吐蕃軍,為保衛唐朝的安全再建大功。此後,郭子儀駐守河中(今山西永濟西)、邠州,又數次擊退吐蕃入寇。
這期間,儘管郭子儀以垂暮之年苦苦維繫著大唐安危,但他仍不斷遭到權宦的中傷、詆毀甚至謀害。767年十二月,魚朝恩指使惡徒盜掘郭子儀父親之墓,但郭子儀寬厚待人,犯而不校,盡力把大事化小,「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人殘人之墓,固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769年正月,魚朝恩邀他去章敬寺,宰相元載暗中使人告訴子儀「朝恩謀不利於公」。但以國事為重的郭子儀仍僅以家僮數人隨從前往。魚朝恩見郭子儀隨從甚少,很是驚訝,子儀遂把所聽到的事如實相告,並說:「恐煩公經營耳。」壞事做絕的魚朝恩很受感動,撫膺捧手,流淚說:「非公長者,能無疑乎!」史載郭子儀前後「遭罹悻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臨戎敵,詔命征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正因為這樣,肅宗、代宗兩代皇帝對他都由最初的不信任變為非常信任。
779年,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八十三歲的郭子儀終於得以回家享福。781年,八十五歲的郭子儀去世。
郭子儀歷經玄、肅、代、德四朝,身居要職,「天下以其身為安危者殆二十年」。唐代史臣裴垍評價他:「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君子不之罪。」這個評價真個是精準之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