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是不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 姜維的結局如何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是姜維的授業恩師,是他指定的繼承人,因為不但《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臨死前將兵書傳給姜維的描寫,更加重要的是姜維戰鬥的一生確實繼承了武候的遺志,九伐中原與六出祁山遙相呼應。但實際上如果姜維真的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那麼諸葛亮就不會在後主劉禪派李福問他百年之後誰可接替他時這樣回答:「吾死之後,可任大事者;蔣公琰其宜也。」福曰:「公琰之後,誰當繼者?」孔明曰:「費文禕可繼之。」福又問:「文禕之後,誰當繼者?」孔明不答。
這是《三國演義》第一百零四回的描寫,雖然正史中未有記載,但《三國誌·蔣琬費褘姜維傳》中有如下記載: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密表後主曰:「臣若不幸,後事當付於琬。」
丞相亮南征還,群僚於數里逢迎,年位多在禕右,而亮特命禕同載,由是眾人莫不易觀。
雖然諸葛亮對姜維也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的贊語,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時姜維降蜀僅六年,年不過三十三歲。論資歷、威望根本不可能代替諸葛武候主持蜀漢大局。而從《三國誌》中的記載可以看出蔣琬、費禕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是旁人所無法企及的。尤其是蔣琬,已經是諸葛亮推薦給後主劉禪的接班人了。
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最優秀的政治家之一,他不會不明白治理國家靠的絕不僅僅是能征善戰的將軍,更應該是像他那樣文能定國、武能安邦的全才。而在文與武之間選擇,他只能選擇更加精通政治的蔣琬、費禕,而不可能是年輕氣盛的姜維。
姜維主持蜀國時已經是諸葛亮病逝十九年以後了,從三十三歲到五十二歲,經歷了十九年的磨難和鍛煉,姜維依舊是一個勇敢而純粹的軍人,而不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雖然在和郭淮、鄧艾等魏國主將的較量中,他幾乎始終處於下風,那是和當時蜀國兵少將寡、後主昏庸的現實是分不開的,但他的勇敢和軍事才能還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但是,在我對姜維喜愛的同時,我必須無奈地承認,他的才能和諸葛亮是無法比較的,尤其是在政治上他幾乎沒有任何作為,他的所有心思基本都放在北伐中原上,在政治鬥爭中出現了令人難以至信的錯誤,竟然會為了躲避黃皓那樣的小人物而避禍沓中。由此可見,姜維的失敗並不是輸在了軍事才能,而是他根本沒有能力和條件像諸葛亮那樣基本做到政通人和。如果諸葛亮真的在臨死前將一切交給姜維,以姜維氣壯山河的性格,他會毫不猶豫的選擇北伐,更加沒有心思考慮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而諸葛亮六出祁山尚且因為劉禪聽信讒言,李嚴謊報軍情等內亂而勞而無功,何況姜維。
而恰恰是由於這樣的原因,姜維才是三國時代最令我喜愛的人物,因為他的生命充滿了波折與無奈,但卻從未放棄過對未來的渴望。費禕對他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為希冀徼幸,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資治通鑒·卷第七十六》)。面對這樣不思進取的上司,姜維沒有自報自棄,依舊利用手中不足萬人的部隊多次與魏軍較量。他曾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似此遷延歲月,何日恢復中原乎。」(《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七回》)。就是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我覺得無論他的才華如何,事業是否成功,只要執著於夢想,不顧艱難險阻,甚至是付出生命的代價,他就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一個我值得為之落淚,為之景仰的英雄。
尤其是姜維作為一名降將,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名聲與事業,還是為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以弱小的蜀國對抗強大的魏國,而且基本上都是主動出擊,從未怯懦,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夢想。
如果說他是為了個人的名聲,渴望流芳百世,那麼他是個頂天立地的英雄;如果說是為了報答諸葛亮的知遇之恩,那麼「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最適合不過了。雖然可惜的是他並不是諸葛亮指定的繼承人,諸葛亮並沒有刻意將恢復中原遺志傳給姜維。但的他能夠在蔣琬、費禕之後主持蜀國軍政,卻是主要緣於諸葛亮對他的培養。雖然蜀國後期比較關張趙馬黃時代可以說是人才凋零,但寥化、張嶷、張翼、王平、馬忠等人也是戰功郝郝的一時俊傑,姜維能夠脫穎而出,足見當時的姜維的才華已經得到了後主劉禪與朝中重臣的信任。只可惜古今中外太多的英雄都應了杜甫的那句名詩: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如此,姜維也如此,也許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在姜維遇到諸葛亮的那一刻,三國時代將由姜維來塗抹最後一筆壯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