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真正的「戰神」陳慶之:呂布項羽都沒法相比
戰神」一詞由來已久,主要指古代歷史或神話故事中掌管軍事戰爭的英雄人物。後來泛指在戰場上嗜殺且勇猛頑強的將軍。他們的世界裡充滿了殺戮和鮮血;他們的名氣是用纍纍白骨堆積而成。
在中國歷史上有多位將軍被後世之人稱之為「戰神」,比如:白起、項羽、霍去病、呂布、關羽等。他們是後人公認的「戰神」,可他們與本文所講的這位將軍卻相差甚遠。
陳慶之,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將領。《資治通鑒》、《梁書》、《魏書》《南史》都記載了陳慶之的事跡。毛澤東對正史《陳慶之傳》一讀再讀,對傳內許多處又圈又點,劃滿著重線,並充滿深情地批註:「再讀此傳,為之神往」(張貽玖《毛澤東讀史》)。
陳慶之出身庶族讀書人的兒子。兩晉南北朝時期,庶族(下級地主或者讀書人)和士族(高級地主或者讀書人)之間的分界相當嚴格,庶族不太可能有出人頭地的機會。而且他的武藝很差:「射不穿札,馬非所便」,因此從青少年至中年都以宮廷侍從的身份度過。但他有膽略,善籌謀。在42歲那年獲得了領兵作戰的機會,從此邁向了大器晚成的人生巔峰。
525年,陳慶之被任命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領兵兩千護送蕭綜接管徐州。北魏派宗親元延明、元領兵二萬進犯徐州。陳慶之率部逼近敵人營壘揮師直擊,最終二元的兩萬人馬在一通鼓之間被陳慶之的兩千人馬擊潰。這是他人生第一仗,也是傳奇一生的開始。
北魏後期,朝政腐敗,蕭寶寅、葛榮、爾朱榮等紛紛割據。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蕭衍以元顥為魏王,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上洛陽稱帝。蕭衍的敷衍和元顥的試探性稱帝成就了陳慶之。
元顥沒打算打下洛陽,他出兵不久就稱帝不走了,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命其繼續督軍西上攻滎陽。於是,陳慶之率七千部隊開始了神話般的北伐之旅。史上習慣稱之為「七千白袍」,七千部隊由三千名步行騎兵和四千步兵組成。這七千人中有幾位很有名氣,比如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父親和西魏大將軍楊忠。
中大通元年,陳慶之領兵攻佔滎城,進逼梁國。攻克滎城後,進軍睢陽。睢陽守將以十倍兵力據營防守,連築了九座營壘抵擋。陳慶之七千對七萬,一上午就攻陷了其中三座,守將投降。元暉業率領近衛部隊兩萬人佔據考城阻擋陳慶之。陳慶之「浮水築壘」,攻下考城,生擒元暉業。獲勝之後,陳慶之繼續進軍洛陽。
同年,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虎牢等地,以保洛陽。楊昱、王元慶、元顯恭等率羽林軍7萬守滎陽。魏軍兵鋒甚銳,滎陽城堅,陳慶之沒有攻下。此時,魏將元天穆遣爾朱吐沒兒領胡騎五千、魯安的夏州步騎九千增援楊昱,遣爾朱世隆、王羆率騎兵1萬,進據虎牢。魏軍共計30萬人,對陳慶之進行合圍。不久,元天穆與爾朱吐沒兒相繼而至,魏軍一時旗鼓相望。沒想到包圍圈剛形成,還沒來得及進攻,陳慶之已經攻下了七萬守軍的滎陽。俘楊昱,殺其屬下37將,生刳其心而食。
不久,元天穆等引20萬援兵圍城,其中有十五萬是精銳的少數民族騎兵。陳慶之遂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三千對二十萬,雙方大部是騎兵。陳慶之三千人全殲北魏二十萬援軍,魯安於陣前投降,元天穆、爾朱吐沒兒單騎獲免。之後,陳慶之帶這三千人進軍虎牢關,守將爾朱世隆不敢戰,棄城而逃。此時,陳慶之距離洛陽只有一步,洛陽守將元、元延明直接投降。元顥遂入洛陽稱帝。元顥改元大赦,加封陳慶之為侍中、車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增邑萬戶。
不久,上黨王元天穆、王老生、李叔仁又率兵4萬攻克大梁,並分遣王老生、費穆進據虎牢,刁宣、刁雙入梁、宋。陳慶之聞後,率軍掩襲,魏軍皆降。元天穆率十餘騎北渡黃河而逃,費穆忽聞元天穆北逃,遂降陳慶之。陳慶之和部下皆穿白袍,一路上所向披靡,所以洛陽城中童謠曰:「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
接到一連串的敗陣報告後,爾朱榮傾北魏百萬之眾攻打洛陽。陳慶之在元顥看來雖然功勞蓋世,但一開始就沒想把答應南梁的條件當回事的元顥不可能重用他。陳慶之自己也清楚,因此主動要求到黃河以北去防守洛陽的郎城。爾朱榮要和陳慶之分個高下,於是一直攻打陳慶之,三天打了十一仗,七千人的陳慶之部隊把上百萬的爾朱榮部隊打得死傷慘重,爾朱榮下令退兵。
爾朱榮拿陳慶之沒辦法,就去攻打洛陽,很快洛陽攻陷,元顥被殺。陳慶之在北方完全失去了根據地,只得東撤回建康。爾朱榮親率大軍隨後追趕,但追遠了等於沒追,追近了他又不敢,兩支軍隊就這麼拖著一直走到河南邊界,陳慶之準備指揮軍隊過河,但突如其來的山洪沖走了他百戰百勝的部隊。之後陳慶之裝成和尚潛回建康。
同年,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持節、都督緣淮諸軍事、奮武將軍、北兗州刺史。有妖僧僧強自稱天子,土豪蔡伯龍也起兵與之相應,眾至3萬,攻陷北徐州。梁武帝詔令陳慶之前去征討,並親自臨白下城為其餞行。陳慶之受命而行,未到十二天,便斬蔡伯龍、僧強。中大通二年,梁武帝加封陳慶之為都督南、北司、西豫、豫四州諸軍事、南、北司二州刺史。
大同元年,陳慶之攻東魏,與東魏豫州刺史堯雄交戰,因不利而還。大同二年,東魏定州刺史侯景率7萬人寇楚州,俘楚州刺史桓和,侯景乘勝進軍淮上,並寫了信勸陳慶之投降。陳慶之迎來了他一生之中最後一戰。陳慶之手下當時不到萬人,梁武帝緊張之至,急調侯退、夏侯夔率所部馳援。剛出發不久,前線傳來消息:侯景隊已經被殲滅,侯景拋下輜重,隻身逃跑。陳慶之已擊破侯景。
同年豫州鬧饑荒,陳慶之開倉放糧使大部分災民得以度過饑荒。李升為首的800多名豫州百姓請求為陳慶之樹碑頌德,梁武帝下詔批准。大同五年十月,陳慶之去世,時年五十六歲。梁武帝追贈他為散騎常侍、左衛將軍,謚曰「武」,詔令義興郡發500人為其會喪。
陳慶之,一位剛柔並濟的文雅儒將,一生無一敗績,征戰15年,每一仗都是以少勝多。雖自身武藝不精,但能百戰百勝,且得善終。陳慶之之能不在白起、項羽等人之下,故稱之為史上真正的「戰神」。
千軍萬馬避白袍
早幾年,日本作家田中芳樹依據中國南北朝時南梁伐魏之戰改寫的歷史小說《奔流》,很是火了一把。被世人驚羨為「戰神」、「千古第一名將」的「白袍將軍」——陳慶之,也就由此使更多的人知曉了。據相關資料記載,毛澤東晚年再讀《南史·陳慶之傳》時,也曾「熱血沸騰,擲書而起」,並圈點滿幅,批注道:「再讀此傳,為之神往」。
陳慶之,本為梁武帝蕭衍的內侍,據說圍棋下得很好,曾陪伴蕭衍下了二十多年。「高祖(梁武帝)性好棋,每從夜達旦不輟,等輩皆倦寐,惟慶之不寢,聞呼即至,甚見親賞。」普通六年(公元525年)正月,北魏徐州刺史元法僧叛魏在彭城降梁,並請求梁武帝派兵接應。梁武帝以陳慶之為武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等率梁軍前去接應。回軍後,又任命陳慶之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並率2000人送梁武帝蕭衍的次子豫章王蕭綜入鎮徐州。
假如這豫章王蕭綜真的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倒也罷了,畢竟做兒子的替老子鎮守徐州,是分內之事。可惜的是蕭綜老疑心自己是南齊東昏侯蕭寶卷的遺腹子,並在人類史上首次用了「滴血認親」的親子鑒定。五月,魏安豐王元延明、臨淮王元彧率魏軍2萬進逼徐州,陳慶之迎戰,只敲了一通鼓便擊潰魏軍前鋒。六月,世界戰爭史上最滑稽的一幕上演了,作為梁軍主帥的豫章王蕭綜,在一個夜裡打開彭城北門,只帶了兩個隨從,投奔魏軍去了。
作為主帥都叛逃到敵方陣營去了,梁軍在魏軍的衝擊下開始潰散,「諸將莫能制止」。魏軍入彭城,梁軍損失十之七八,只有陳慶之斬關夜退,所部得以全歸。二年後,陳慶之與領軍將軍曹仲宗聯合進攻北魏渦陽,初戰陳慶之率麾下輕騎200人突襲5萬敵軍,破其前軍,魏軍震恐。最後在被圍困的情況下,陳慶之鼓舞士氣連破魏軍十三座連營,取得大勝,並將渦陽收復為南梁之地,設置為西徐州。
公元528年,北魏內亂。契胡首領爾朱榮攻入洛陽,殺北魏王室和朝臣2000多人,並立魏彭城王之子元子攸為帝,是為「河陰之難」。魏北海王元顥以本朝大亂為由降梁,並請梁朝出兵助其稱帝。出於戰略上的考慮,梁武帝以元顥為魏王,並以陳慶之為假節、飆勇將軍,率兵7000人護送元顥北歸。——由此,才掀開了「白袍將軍」陳慶之千里奔襲,前後作戰47次、攻城32座的不世奇功。
中大通元年(公元529年),陳慶之率七千猛士白袍白甲踏上北征之途。魏將丘大千率眾七萬分築九城,陳慶之率軍一日之內攻佔三城,迫使丘大千投降。時魏濟陰王元暉業率羽林軍2萬人來援,進屯四面繞水之考城,陳慶之命部下在水面築壘,攻陷其城,全殲2萬羽林軍,俘元暉業並租車7800輛。梁軍直趨洛陽,所過之處,魏軍望風而降。五月,元顥於睢陽稱帝,封陳慶之為衛將軍、徐州刺史、武都公。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兵萬馬避白袍。」如此的歌謠傳入洛陽,滿朝震驚,魏帝元子攸分派部眾扼守滎陽、虎牢等地,以保衛京都洛陽。陳慶之7000部眾攻滎陽多日不下,時魏軍各部數十萬從多方增援而來,漸次形成合圍之勢。陳慶之解鞍秣馬,對將士們發表死戰宣言,乃親自擂鼓攻城,只一鼓,梁軍便悉數登城,俘魏將楊昱並7萬守軍。不久,元天穆等引兵圍城,陳慶之遂率3000精騎背城而戰,大破之,北魏數十萬大軍不戰而逃。
魏帝元子攸單騎北逃,北魏宗室元彧、元延明率百官迎元顥入洛陽,大赦天下,全然沒有想到黃河北岸爾朱榮還統帥著數十萬北魏精銳,正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捲土重來。率7000白袍軍的陳慶之便向元顥提議,準備從南梁再調援軍以備戰。可惜元顥和他手下的心腹大臣深恐陳慶之兵強馬壯難以駕馭,提前上書梁武帝蕭衍:「今州郡新服,正須綏撫,不宜更復加兵,搖動百姓。」
陳慶之是徹底絕望了,他想到元顥曾封自己為徐州刺史,就想移軍徐州、背依南梁,這樣進可攻、退可守。元顥大恐,對陳慶之說:「梁武帝把洛陽之地全權委派給你,你若去了徐州,就是貪圖富貴而忘了國家。」陳慶之便不再堅持。元顥佔據洛陽才65天,契胡首領爾朱榮就率領數十萬北魏精銳進逼洛陽。元顥所統帥部隊本沒有鬥志,在北魏精銳騎兵的衝擊下一觸即潰,元顥被殺,洛陽城也為爾朱榮所佔。陳慶之獨木難支,收容步騎兵數千人結陣東撤,行至嵩山時,因河水上漲,山洪暴發,梁軍士卒死散殆盡。陳慶之只好剃除鬚髮,化裝成僧人,輾轉返回南梁。
轟轟烈烈的7000白袍將士伐北之役,雖因孤軍深入、後援無繼,而以失敗告終,但陳慶之的軍事才華,卻如彗星一樣劃過戰星閃爍的南北朝天空。最難能可貴的是陳慶之「本非將種,又非豪家」,卻能「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據《梁書·陳慶之傳》記載,「慶之性祗慎,衣不紈綺,不好絲竹,射不穿札,馬非所便,而善撫軍士,能得其死力。
小書僮的成功之路
陳慶之,字子雲,義興國山(今江蘇宜興)人,他自幼追隨梁武帝蕭衍,實際上一直作著書僮的角色,性情嗜好與蕭衍也相像,可謂臭味相投。?衍喜歡下棋,據說就算半夜裡蕭衍興之所至,要下圍棋,周圍親隨都酣睡不醒,唯有陳慶之,隨叫隨起,而且精神很好,兩人總能棋逢對手,殺得不亦樂乎,所以蕭衍一直將陳慶之視為心腹,極其親善。
陳慶之性格安靜謹慎,怎麼看都不像武將的材料,與當時縱橫疆場的名將相比,實在有太大的不同,蕭衍剛開始實在看不出他在軍事上會有什麼才能,要不是那麼會巴結主子,這塊淤泥裡的黃金還真會被埋沒。
個人才能上說,他箭術奇臭,據說射不穿札,馬術功夫也很差勁,從哪裡看都不像個武將樣子,但是陳慶之自己卻有數得很,他跟隨蕭衍創業?時候,就耗散家財,結交了一批所謂的豪傑之士,經常沒事的時候思量建功立業。按常理,陳慶之會做一代有為的文臣,作為梁武帝親近的顧問大臣,或許興盛一時的蕭衍王朝不會被侯景給折騰得奄奄一息,但是不然,陳慶之渴慕的是軍功。
好在他跟對了主子,蕭衍也被陳慶之的忠心感動,開始被任命為奉朝請(官職)。
後來,在北魏造反沒成功的元法僧請求投奔梁朝,陳慶之被任命為虎威將軍,與胡龍牙、成景俊率領各路軍隊去接應。那時候接受投降,需要大動干戈地接應,不然投降部隊很容易就會被對方圍剿,在這次不大的軍事行動中,陳慶?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蕭衍順水推舟,就加封他為宣猛將軍文德主帥。
接著一次軍事行動,讓陳慶之開始初露崢嶸,這次任務是送豫章王蕭綜去鎮守徐州,陳慶之這回遇到一個難題,蕭衍的這個兒子不認老爹,這事說起來很有些傳奇。
蕭衍奪了齊東昏侯的江山,自然將人家的那些美女嬌娘也給挑挑收攏去,東昏侯的寵姬吳淑媛長得美艷,給拉到後宮來了。誰想這位吳淑媛七個月後,就生了個兒子,這不合常理啊,唯一的解釋就是這個兒子不是蕭衍的,但是蕭衍倒沒顯得多麼排斥,對他還很親善。
宮中的議論,吳淑媛自然聽得最多,她開始?這個兒子憂慮了,後來人老色衰,蕭衍也不大理會她了。吳淑媛秘密找到自己的兒子,對他說:「你七個月就生了,與其他皇子沒法比,如今你是太子的二弟,能保住你的這份富貴就是幸運的了,千萬別往外洩露這個秘密。」蕭綜這個傢伙是個性格極為倔強的人,認定的事兒,決不回頭,這次談話之後,他自己開始懷疑了,自己到底時不時皇帝的親兒子,這個問題對他太重要了,他必須搞個清楚。
當時又沒法驗DNA,要知道是不是其實只有他娘知道。不過蕭綜不像早產兒,如果是早產兒,在當時養育條件下,就算是皇宮大院,也不會長成那麼孔武有力的壯士。
吳淑媛並沒有告訴蕭綜到底他是誰的兒子,原因就無從分析了,只能按上邊猜測的或許她自己都不知道。
自此之後,蕭綜心裡多了份心事,白天和平時一樣,談笑如常,夜裡卻在密室中偷偷祭祀南齊祖宗七廟1,但是他並沒有認定就是故齊的後裔。怎麼辦呢,他想了個主意,偷偷潛入齊東昏侯的墓地,找到屍骨,瀝血於骨,滲入,在此時,他認定了,自己一定就是這東昏侯的兒子了。於是心裡便有了異心,不能在這皇宮裡常待了,與自己的皇帝老子有了殺父之仇了。
他開始悄悄準備,他本身體格就很健壯,武功也好,能手制奔馬,可見其健壯。另外,他散盡家財,衣服都穿破舊的,其他的全部用來結交朋友,培育心腹,還在房間裡放滿沙子,天天在沙子上奔跑,把腳磨礪出厚趼來,史載其可日行三百里,這一切都是為日後反叛梁朝作準備。
同時,他派人與北魏的重臣蕭寶寅聯繫上了,認為叔父,就是一家子了,蕭寶寅也代表故齊皇族正式承認了這麼個侄子。
蕭綜就想辦法讓皇帝老子把他調到北邊邊境去,那樣想走就太容易了,磨破了嘴皮子也沒說通,後來出任南兗州刺史,不見賓客,處理政務詞訟也要垂簾聽政,不讓大家看見他的真面目。
機會終於來了,蕭衍不知作何想法,派這個寶貝兒子去鎮守徐州,還派了幾個朝中名將作為輔佐,一起來到北邊,蕭綜這時得意啊。
開始時候,手下將領在身邊,想走也沒那麼容易,北魏這邊派了安豐王延明、臨淮王元彧帶領十幾萬大軍與南梁對陣。別看北魏十幾萬大軍,卻絲毫不佔上風,大家一看誰領軍就知道結果了,特別是這個臨淮王,簡直就是個奸猾無能的傢伙,可老是受重用,可見皇室無人啊。
後來,蕭衍聽說北魏派出十幾萬大軍將兒子圍困起來了,怕他失敗,到底是心疼兒子,就發出旨意讓他班師回朝,退兵了事。
可蕭綜可不這麼想,好容易等來鎮守邊疆的機會,不能回去,就秘密派人與元彧他們接觸。開始元彧他們很懷疑,這是不可能的事,要是一個將官,投降也就投降了,對方卻是梁武帝的兒子,這怎麼可能啊,是不是詐降啊,兩軍對壘,不能有一點差池。後來帳下有個監軍叫鹿悆的,覺得這事兒有門,決定親赴南營摸摸情況,這事讓誰也不敢幹,既然有人願意去,那元彧順水推舟,就讓他去了,這鹿悆還真與蕭綜秘密勾搭上了,騙過大將胡龍牙與成景俊,然後趁夜與蕭綜及幾個心腹,偷跑到北營。
第二天,北魏軍事大叫:「你們的豫章王已經到我們這裡來了,你們還守什麼城啊,是投降是繼續頑抗,你們看著辦吧。」大家一聽,好好的怎麼會跑敵軍裡了,趕緊四處尋找,見蕭綜的住處關門閉戶,沒人了,這才慌了,梁帝老子的兒子都投降了,咱們還這麼拚命幹嗎呢,四散而逃。
只有陳慶之鎮定地帶著他的部隊撤退得比較完整,算是保存了實力。
這次事件讓蕭衍簡直是痛心疾首啊,太丟人了,蕭綜也在北魏大張旗鼓地認祖歸宗,天知道他到底是誰的兒子啊,連蕭衍自己都糊塗了,他也不知道這個傢伙到底是不是自己親生的了。
後來,陳慶之又在潯梁之戰中擊敗北魏大將丘大千等,拜升東宮直閣將軍,賜爵關中侯,其中有自己的努力,也有皇帝順水人情。
再後來的渦陽之戰,比較充分地發揮了他的軍事才能。梁大通元年,陳慶之隨領軍將軍曹仲穎進攻北魏渦陽,北魏派遣征南將軍常山王元昭,率領十五萬大軍救援,這是一場規模空前的大仗。在元昭的部隊前鋒進軍到陀澗的時候,南梁軍隊正按兵不動,嚴陣以待,陳慶之坐不住了,軍貴神速,戰機也是稍縱即逝的,哪能在這裡緊張地等待攻殺啊。便提議出奇兵對魏軍前鋒迎頭痛擊,但是將軍韋放卻認為,對方前頭部隊肯定是最厲害的,打贏了不足為功,戰敗了肯定大受挫折,銳氣喪失,不如嚴陣以待以逸待勞。這個說法肯定是有道理的,中規中矩,但是戰爭講究中規中矩嗎,尤其對於一代奇將陳慶之先生,在他眼裡這種戰術簡直是不能容忍的愚蠢。
他顯示了獨到見解與驚人的勇氣,你們既然要等著就等著吧,那我自己去。陳慶之地位確實特殊,怎麼說也是皇帝近臣,大家還是讓他三分的,雖然不是主將,但陳慶之還是有權力執行自己的計畫的,既然他願意冒險,那只能由他去,大家樂得等著。
陳慶之領麾下二百精騎,向北魏前鋒部隊發動奇襲,一戰大破北魏前軍,讓北魏大軍都感到震撼,其實戰爭很大部分來自戰士的心理狀態,陳慶之這方面用得很好。
接下來兩軍對壘,從春天一直打到冬天,南梁軍隊遠來,肯定不宜持久作戰,北方軍隊處於地主地位,狀況要好得多了。北魏軍隊見雙方氣勢開始對自己有利,便準備在梁軍後邊修築營壘,駐紮軍隊,來個鐵壁合圍。梁軍主將曹仲宗開始擔憂了,主將要是一退縮,那這仗就沒法打了,陳慶之趕緊找到他說:「共來至此,涉歷一歲,靡費糧仗,其數極多。諸軍並無鬥心,皆謀退縮,豈是欲立功名,直聚為抄暴耳。吾聞置兵死地,乃可求生,須虜大合,然後與戰。審欲班師,慶之別有密敕,今日犯者,便依明詔。」陳慶之這手太大膽了,當然現在沒史書記載到底陳慶之有沒有密旨,估計是沒有,後來大勝回朝,蕭衍沒追究這件事,說明是默認,也是對陳慶之的嘉獎,或者就是真的有密旨讓陳慶之處於一個監?的地位也未可知。曹仲宗一見這次不但是一意孤行,還搬出皇帝來了,那好吧,隨你便吧,如果真能取勝,自己是主將,怕什麼啊。
此時情況確實凶險,南梁可謂孤軍深入,又曠日持久,對方已經圍著大軍修建了十三座堡壘,互為掎角,是想把梁軍圍起來吞噬了。陳慶之也將自己逼到絕路了,這場硬仗是必須打下來的,不然身敗名裂。
慶之率精騎銜枚1夜出,一鼓作氣,攻陷其中四座營壘,這時候渦陽守將王緯也怕了,投降慶之。其實現在形勢還是沒有改善,十三座營壘,只?破了四座,任你渾身是鐵,能打出幾顆釘呢,像爾朱榮打葛榮的狀況一樣,任你來砍頭,你砍得完嗎。
陳慶之顯示了作為奇將的風采,在陣前先將俘虜拉出來,然後將殺死的士兵的頭顱都擺出來,然後大家齊聲狂呼亂叫。這下子守城的軍兵受不了了,都心膽俱裂,誰不怕死呢,沒有人不怕死的,再大膽的人,當刀架到脖子上的時候,只要腦子清醒,也不想被砍殺的。
陳慶之用心理戰奏效,在南梁軍隊的狂攻下,魏軍大敗,史載:死屍填塞,渦水為之滯流。
這是陳慶之遭遇的最慘烈的戰爭,他完成得很好,不是主將,卻充當了主心骨的角色?
陳慶之的軍功讓蕭衍簡直刮目相看,沒想到自己手下的小小書僮竟有如此驚人才能,那心裡的興奮勁兒就別提了,發佈詔書嘉獎:「本非將種,又非豪家,觖望風雲,以至於此。可深思奇略,善克令終。開朱門而待賓,揚聲名於竹帛,豈非大丈夫哉!」評價是相當高的。
陳慶之軍功其實一半要算在蕭衍頭上,可說是遇到明主了,換個人,就他這性格這形象,很難受到重用的。
接下來的經歷,才真正奠定了陳慶之一代奇將的地位,那就是七千白袍軍橫掃北魏的戰爭了,可惜這次戰爭的結局卻沒那麼好,一是遇到了爾朱榮,二是遇到了元顥這?鼠目寸光的搭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