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馬屁」的歷史淵源:願意並非是指阿諛奉承
沒人敢說自己沒拍過馬屁,只是輕、重不同而已,或是否真正拍到屁股上,而讓其受用不已。況且除了「拍馬」,還有「溜須」墊著地兒。
向來「拍馬屁」於諂媚奉承,討好別人為目的。如果您以為「拍馬屁」是中國人的專利那就大錯而特錯了。據說英國個施滕格爾的專家,就著書專門傳授拍馬秘訣,經典一句是「要隱約含蓄和恰到好處」。不知是經驗之談,還是感悟所在。而咱中國也有、「馬屁拍在馬腿上」的提醒,而所謂俗言大拍馬,大成功,小拍馬,小成功,不拍馬,難成功,可能正是古今人生的寫照罷。
「拍馬屁」的來歷據說是:蒙古人平日牽馬與人相遇,習慣於互相拍對方的馬屁股說:「好馬」,以示讚賞和友好。還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蒙古族好騎手遇到烈性馬便拍拍馬屁股,使馬感到舒服,隨即乘勢躍身上馬,縱馬而去。其二是蒙古人愛馬,如果馬肥,兩股必然隆起,所以見到駿馬,總喜歡拍著馬屁股稱讚一番。不論是哪種說法,均無貶義。
至於在何時何代,把誇讚馬而轉向於人,而趨炎附勢,巴結權貴,筆者沒考證過。但歷史上記載的「拍馬屁」的著名古人並不鮮見,南明的馬吉翔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是成功的因「拍馬屁」換得第二次生命的主兒。
馬吉翔從京城一混混,因拍了大太監高起潛的馬屁,到錦衣衛當了小吏。在崇禎死後,便跑到南京的福王處,升為總兵。後來被李定國捉住,因「拍馬屁」而走出陰曹。有文章曾說講述了這一歷史故事:「馬吉翔在獄中,他首先用拍馬術迷惑了李定國的心腹龔銘,對龔銘說:「下官平生有一憾事,沒見過西府將軍(指李定國),死難瞑目,可否令吾一見?」李定國同意了。馬吉翔頸戴枷鎖,給李定國叩了三個頭,然後直直跪著,定定看了李定國許久,面上漸漸露出了笑容。李定國甚感奇怪:「汝有何言?允汝一訴。
吉翔注視著李定國,良久才說:『下官聽人說,西府將軍英武絕倫,威風八面,凡見到將軍的人,沒有不受到感動和激勵的,下官未敢深信,今日一見果然果然!將軍身上難道有神力嗎?為什麼使人看了還想再看?啊,再造國家,千古無兩,神州幸甚,黎庶幸甚!下官能在死前看到將軍,一切都放心了,國家有救了,下官死亦瞑目了!將軍保重,下官這就告辭了!』他又給李定國叩了個頭,爬起身,連聲笑著,就欲轉身出去。
李定國說:「汝難道有冤情嗎?允汝訴來!』馬吉翔搖搖頭,從容地走了。一個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只關心國家黎庶的人,難道會是個敗壞國家的奸臣嗎?李定國指示龔銘暫緩執刑,重新複查他的案件。不久,馬吉翔被釋重新做官,執掌了軍政大權」
中國自古靠「拍馬屁」而成功的不乏其人,如趙高、張讓、賈充、賈謐、高力士、安祿山、蔡京、高逑、魏良臣、賈似道、丁大全、王振、劉瑾、魏忠賢等等,不一一例舉。
拍馬屁,似乎成了古今的社會現象,為求得一官半職、為讓人另眼相看、為得些與眾不同的好處等等諸多的所「為」。這裡要對「拍」者說馬屁拍出或被賞識,或被打入地獄、或歷盡波折。還要對「受」者講,警惕口偶蜜、腹而劍。還是不受為好,以免被拍得臭氣熏天,而不能自拔。
今天講這段故事,是要說:馬屁拍的再有藝術,也終歸不會長久的,不信您就對中外馬「拍馬屁」的大家做一次考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