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宋仁宗曾創"謁禁"制度:為抑制官場請托之風 | 陽光歷史

 

A-A+

相傳宋仁宗曾創"謁禁"制度:為抑制官場請托之風

2017年08月09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74 次

  清初名臣張英喜歡早睡,「館中獨宿時,漏下二鼓,滅燭就枕。待日出早起,夢境清明,神酣氣暢」。漏下二鼓,指晚九點。有人開玩笑說,為什麼不找點樂子呢,譬如請同僚小酌幾杯啥的。可惜不成啊,當時都察院有禁令:「文武官員,私宅免見。」做官的不許串門子,洗洗睡吧。

  私宅免見,在古代就叫「謁禁」或「禁謁」。謁禁,指不許接待來訪者;禁謁,指不許隨便拜訪別人。這個制度據說是宋仁宗晚年首創,目的是為了抑制官場「干進」與請托之風,後來推廣至百司衙門,門首豎立一個謁禁的小牌牌,某些司法律政機構如大理寺、台諫等還要加上「不許出謁」的提示。

  因為這個制度,時任諫官的司馬光與他的老師——退休宰相龐籍,曾比鄰而居,卻如隔河漢,多年不能謀面。

  謁禁制度固然很冷,亦有悖人情社會之傳統,但對於堵塞「後門」、根絕「圈子」,預防腐敗和山頭主義,效果還是明顯的。

  《青箱雜記》云:「皇祐、嘉祐中,未有謁禁,士人多馳騖請托,而法官尤甚。」官員跑關係跟鴨子趕趟似的,可想而知,法紀廢弛到了何種地步!然嘉祐三年推行謁禁後,官風迅疾為之一新,「任事蔑殘刻之人,決獄多平允之士」,短短數年而成「嘉祐之治」,仁宗晚年確乎下了決心,當時的政論家陳師錫對此給予了高度評價:「甚盛之時,遠過漢唐。」

  讀史常讓人揪心之處,莫過於革故鼎新後又回到原點,你看歷史上的那些變革,哪一次不是變了廢掉,廢了又變,變了再廢?到末了都是無用功,謁禁制度亦不例外。宋徽宗起用「六賊」之後,謁禁幾成擺設,許多官員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去蔡京府邸,幹嗎呢?不奢望見面,而是將「孝敬」放門房,順便簽到留個名兒,萬一被太師看到了呢。

  謁禁一弛,像劉邦那樣假裝「賀錢萬」,騙走呂家姑娘的事兒,還不過是笑談;而攸關百官作風問題,就得嚴肅了。當官員變身「交際族」,背後暗藏了什麼不消多說,今天的百姓都知道,無非升學、就業、謀職、陞遷、生意、拿項目和訴訟而已。譬如蔡京就嘗到了甜頭,明碼標價賣官鬻爵:「三千索,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譬如「六賊」成了朋黨,互相勾結,把持朝政,打擊異己,搜刮民財,貪污腐敗,無惡不作。於是,方臘反了,金兵來了,國家亡了。可見官員的作風問題,實在小覷不得,人心向背,盡在其中;不重視之解決之,霸王別姬,在所難免。

  當歷史的車輪吱吱呀呀走到晚明,由於嘉靖、萬曆二帝數十年的怠政,謁禁制度再次被當做了廢紙,滿朝皆是交際族。

  吏部尚書趙南星指出:「今之士人,以官爵為性命,以鑽刺為風俗,以賄賂為交際,以囑托為當然,以徇情為盛德,以請教為謙厚。」沒了謁禁制度的約束,以至朝野處處幫派,黨爭頻仍。更有甚者,官員們交際成癮:每天上午,盥櫛未畢,「客已到門」,「彼往此來,踵相隨屬」;到了午時,交際完畢,去衙門上班,「以昏倦之餘」料理公事,日日如此。沒幾年,大明朝也亡了。

  清初幾位皇帝,是善於汲取歷史得失的,在謁禁上打了一場持久攻堅戰,特別是雍正皇帝,不惜背負「刻薄寡恩」之罵名,官員作風建設創造了「奇跡」,史載「雍正一朝,無官不清」,為乾隆盛世奠了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