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大清戰俘的下場:被押回日本死者甚多 | 陽光歷史

 

A-A+

甲午戰爭大清戰俘的下場:被押回日本死者甚多

2016年12月20日 歷史紀事 暫無評論 閱讀 679 次

  由日本挑起,發生在1894-1895年間的甲午戰爭,是近代中日兩國國運的大博弈。戰爭中,中國海陸軍將士總計陣亡約二萬四千六百餘人。這些為國捐軀的士兵,本應有一方享祭之所,然而晚清以降,中國命運多舛,生者尚且如螻蟻,況死者乎。曾經為了保衛國家獻出生命的戰士們,他們姓名籍貫如何?最終安息何處?在時間沖刷中卻成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團。更因為敗軍不言勇的世俗傳統,這些付出了生命卻無法看到任何勝利希望的將士,很多時候被當做失敗和恥辱的標誌,鮮有人談及。

  相比起戰場上陣亡的將士,甲午戰爭中還有為數頗多的中國軍人成為日軍的階下囚。這些人的命運,尤其是其中在日本羈押期間去世的人們的命運,則更是成了謎中之謎。

  隨著甲午戰事的演進,中國軍隊的大量人員被俘事件主要發生在豐島海戰、平壤會戰以及旅順和遼東海城、牛莊之戰等重要的戰役中。

  1894年7月25日,北洋海軍「濟遠」、「廣乙」號軍艦在朝鮮南陽灣豐島海域遭日本海軍偷襲,爆發了甲午海上戰場第一戰——豐島海戰。「濟遠」逃跑、「廣乙」重傷退出戰場後,運送中國陸軍官兵的商船「高昇」號被日艦野蠻擊沉,運輸艦「操江」無力抵抗,成了日軍的戰利品。「操江」艦管帶王永發及72名海軍官兵是那場戰爭中最早一批被俘虜的中國軍人。

  對待敵方俘虜,當時日軍首先採取的是運回本土看押的方式。為了在日本國民面前炫耀戰功,「操江」艦的中國俘虜一度幾乎成了日軍的宣傳品。運輸戰俘的軍艦抵達佐世保時,「船近碼頭即放汽鍾、搖鈴、吹號筒,使該處居民盡來觀看」,爾後日軍又強迫中國俘虜在街頭遊行示眾,「使之遊行各街,遊畢放收入監,以示凌辱」。

  1894年9月15日,中日兩國陸軍在朝鮮北部重鎮平壤爆發激烈的大兵團會戰。因為糧彈不繼,駐守平壤的中國軍隊於當天午夜冒雨棄城北撤,中途遭到日軍伏擊,傷亡慘重。突圍途中大批中國官兵或因迷路,或被包圍,或是受傷,成為日軍的俘虜。根據日本軍史記載,被俘清軍中,47人因為試圖逃跑被日軍斬殺,25人因為傷勢過重死去,3名在羈押期間因病死去,其餘608人經由海運送去日本。一名被俘的中國軍官曾記錄下了當時的情景,真實再現了戰俘的悲慘境遇:

  「……兩手背縛,發用繩聯。十八日申刻,始發給飯團一握,舌為匕箸,膝作杯盤,俯首就餐。忽塵埃上墜,泥沙兼半,口難下嚥。渴極頻呼,僅給臭水一滴。如是者二十餘日,忽稱送往伊國。足無整履,身少完衣,由中和至黃州,奔波百餘里之遙,不容喘息。九月初八日在江口上船,如入陷阱。坐臥不出寸步,便溺均在一艙,穢氣熏蒸,時欲嘔吐。十六日至日本廣島下船,狂奔十餘里,立斃數人,始登火車。十七日到大阪府,住南御堂廠捨。鳥正飛而入籠,蛙欲怒而在井。一日三餐,入口者無非霉爛蘿蔔。數月間遍身儘是醃髒衣服。似僧而有發,如道而無冠。月暗風淒,頻灑思家之淚。」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