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五馬分屍 中國古代死的最慘的宰相居然是他?
中國古代死的最慘的宰相居然是他?
商鞅作為秦國變法成功的最大功臣,將秦國脫變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在秦孝公死後,商鞅卻難逃被五馬分屍、滅族的悲劇。是什麼讓剛上位的秦惠王如此冷酷的對待這位有功之臣,秦惠王殺商鞅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或許車裂商鞅的真相就是古代帝王們的權利恐懼症,他們害怕手中的權利被旁人分走。公孫鞅成為中國古代死的最慘的宰相。
一個公孫鞅到底有什麼本事,讓秦王如此恐懼?我們今天就從公孫鞅的謀略著手,看公孫鞅到底有多大本事。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繼位。周王室勢力衰微,諸侯間用武力相互征伐吞併。秦國地處偏僻的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諸侯的盟會,被諸侯們疏遠,像夷狄一樣對待。秦孝公繼位後以恢復秦穆公時期的霸業為己任,在國內頒布了著名的求賢令,命國人、大臣獻富國強兵之策。
商鞅聽說秦孝公在國內發佈求賢令,便投奔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遊說秦孝公,孝公聽後直打瞌睡並通過景監指責商鞅是個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後,商鞅再次會見秦孝公,用王道之術遊說,孝公不能接受並再次通過景監責備商鞅。商鞅第三次會見秦孝公時用霸道之術遊說,獲得孝公的肯定但沒有被採用,但商鞅此時已領會孝公心中的意圖。最後商鞅見孝公時暢談富國強兵之策,孝公聽時十分入迷,膝蓋不知不覺向商鞅挪動,二人暢談數日毫無倦意。景監不得其解,向商鞅詢問緣由。商鞅說秦孝公意在爭霸天下,所以對耗時太長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學說不感興趣。
此為《史記·商君列傳》中關於商鞅說服秦孝公變法記載,那麼問題來了,同樣是商鞅,同樣是秦王,為什麼先前三次沒有成功,第四次成功了?
其實背後有一個被隱藏的智慧,就是鬼谷子內楗智慧,鬼谷子說內就是讓別人接受而進獻說辭,楗就是讓人接受自己謀利而採用的方法。那麼商鞅是怎麼搞定秦王的呢?
1、隱度:暗中收集關於秦國的信息,暗自揣度;
2、循順:找到秦王能接受的方法,並且循序漸進;
3、陰慮,明言:私下權量謀略是否可行,要做到說清楚利害關係;
如上三點是在遊說前做好充足的準備,那麼目的是「御其志」,也就是駕馭對方。當雙方開始談判的時候要怎麼做呢?首先拿出來的辦法要適應當時的情況,並且符合對方的心意,認真思考讓對方接受自己謀略的技巧,把握好進獻的時機。進獻的語言和讓對方接受的謀略,缺一不可,就如羅振宇所言,大部分辯論不是觀點差異,而是視野差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格局問題。就如商鞅所進獻的「霸道」,雖然用之可圖諸侯,但秦王心裡要的是天下,所以秦王拒絕了他。進獻的辭令和打開對方心扉的謀略必須要通達人心才可。
那麼第二種情形出現了,商鞅連續被拒絕了三次,按照正常人的心理,肯定是放棄了,但商鞅能成就大事,自然不會放棄。那麼我們來分析他失敗的原因,是因為進獻的說辭不合秦王的心意,所以秦王自然不會任用。所以商鞅,重新揣摩,根據時宜,關鍵在於,1、揣透秦王的心思;2、制定合理的遊說秦王的策略,這二者都要符合時宜。所以因地制宜,靈活機變才是關鍵。
當商鞅揣摩清楚秦王要的是天下的時候,那麼就如同用鑰匙打開鎖一般簡單。另外鬼谷子提醒後人,遊說的時候,千萬不要抱有僥倖心理,要揣切清楚,說過去,要靈活使用順辭和變言。所謂順辭就是那些已經能確定的事情,變言就是還不確定,說話時要給自己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