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百勝名將薛仁貴大非川為何被論欽陵所擊敗?
公元670年的大唐帝國,唐初的名將基本已經逝世,而薛仁貴則是唐二代將領中的領軍人物,出征吐蕃,非他莫屬。
薛仁貴的對手論欽陵也非等閒之輩。論欽陵是吐蕃丞相祿東贊之子,祿東贊於公元667年逝世,論欽陵繼承父位,成為了當時吐蕃的實際統治者,征西域、平吐谷渾,均是論欽陵親率大軍,論欽陵堪稱吐蕃史上最傑出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之一。
公元670年,唐高宗李治以薛仁貴為主帥,任邏娑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員外阿史那道真、左衛大將軍郭待封為副大總管,率兵10萬,征伐吐蕃。
此役至關重要,唐高宗李治給薛仁貴配備的副將都是重量級人物。阿史那道真和郭侍封均出自大唐名將世家,阿史那道真的父親突厥處羅可汗之弟阿史那杜爾,後來投靠大唐成為一代名將,為唐太宗平定了高昌、龜茲。而郭侍封則是出自瓦崗的開國將領郭孝恪,是力擒竇建德的最大功臣,郭孝恪死於平定龜茲之戰,其長子郭侍詔亦戰死沙場,郭侍封是郭孝恪的次子。
讓泥腿子出身的薛仁貴來統領二個名將世家出身級別又與自己相等的公子哥,薛禮雖有威名,但不服眾,阿史那道真是胡人,肚子裡沒那麼多花花腸子,郭侍封卻不同,總想與大元帥抬槓,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公元670年8月,薛仁貴的十萬大軍抵達大非川(今青海興海大河壩)。
薛仁貴有鑒於行軍路徑艱險,攜帶輜重糧草必將影響行軍速度,於是決定將輜重糧草留在大川非上,由郭侍封率2萬兵看守輜重,薛仁貴自率大軍尋找吐蕃主力決戰。
郭侍封卻並不聽薛仁貴的節制,並沒有將輜重放在大非川,而是攜輜重糧草緩行。論欽陵且會錯過唐軍的這一破綻,糾集20萬吐蕃軍襲擊郭侍封部,郭部大敗,輜重糧草盡失。
薛仁貴在河口剛打了一場勝仗,後方卻傳來郭部戰敗的消息,沒有後勤保障供給,薛仁貴只得退回大非川,在大非川,論欽陵早已為薛仁貴準備下了四十萬大軍,兩軍交鋒,士氣低落人數處劣勢的唐軍大敗,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薛仁貴、郭侍封、阿史那道真等將率數騎突圍。
論欽陵是個有遠見的政治家,見好就收,取得大勝後,卻主動與唐軍求和,很快,論欽陵與失去了大部分軍隊的薛仁貴簽訂了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