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只是小說家虛構:明清皇帝上朝是在御門聽政
許多不瞭解清廷政體運轉的人,往往被小說和電視劇所描繪的場景所誤導,以為當皇帝的,不管有事兒沒事兒,天天早上五更都要離開熱被窩和妃子的懷抱去「上朝」。許多小說中描寫,皇帝和大臣,當然也包括宮女、太監和侍衛、婢僕等等相關人員,都必須三更就起床,精心梳洗打扮,然後文官坐轎、武官騎馬,來到朝房靜靜等候。聽到景陽鐘鳴,淨鞭三響,於是文官在左,武官在右,魚貫進入金鑾殿,按官位大小排班站立。這時候皇帝在太監和宮女的簇擁下,緩步從後宮慢慢走出,款款地在龍椅上坐下,接受文武百官的三跪九叩大禮參拜之後,讓太監喊一聲:「有本啟奏,無本捲簾退朝!」於是大小臣工,紛紛把那些無法處置的、爭而未決的、雜七雜八的天下大事拿出來請皇上拿主意,經常一議議到日上三竿,累得皇帝也只能打著哈欠回到後宮。
清代皇帝就這樣上朝處理朝政麼?他事先什麼情況都不知道,就臨時接受臣工們突然襲擊式的考問?他是神仙還是萬事通啊?文武百官就這樣天天有事兒沒事兒隨大溜一起到金鑾殿朝見皇帝,就為了三呼萬歲、三跪九叩行這個大禮?還有,宰相首輔就這樣把什麼事情都當著所有官員直接向皇帝提出來,一點兒也不保密?隨便想想,似乎都不合理。
如果當皇帝都這樣辛苦,誰還願意當皇帝呀?他傻呀?還不如當一個只拿俸祿啥事兒不管的王爺舒服呢!如果當京官的不論有事兒沒事兒天天都要半夜裡起來去上朝,要到中午才回來,他白天還有時間、有精力辦公麼?他晚上還有睡覺的時間麼?隨便想想,也還是不合理。其實,這都是文藝家的誤導。寫小說的作家,電視劇的編導,其實他們自己都不知道皇帝是怎麼處理朝政的,一遇到有國家大事要商量,總是把皇帝請到金鑾殿上去「臨朝聽政」。其實,皇帝辦公,滿不是那麼回事兒!「金鑾殿」,指的是北京故宮三大殿中的「太和殿」。其實,它不是皇帝上朝處理國政的地方,而是皇帝登基和舉行大典的地方。——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大會堂。
清代並沒有固定專設的「早朝」。清代前期的「御門聽政」,多少有些「早朝」的意思,但也不在太和殿。順治當皇帝的時候才六歲,順治元年八月在瀋陽故宮的大政殿登基,九月進北京。由於當時紫禁城內前朝的三大殿都被燒燬了,登基大典,就是在太和門舉行的。在他親政之前,國事都由攝政王多爾袞代為處理。辦公聽政,一般都在武英殿。順治七年,多爾袞死了,十三歲的順治開始親政,修復了三大殿,就住在乾清宮,國事也大多在那裡處理。
清朝沒有一早就聚集官員站班議事的制度,而是由內閣向皇帝匯報政務。總的說來,不過是讓皇帝知道一下而已,大權實際上都操在內閣大臣手中。當時未成年的順治、康熙,早起還要上學,因此召見或者覲見,都安排在皇帝放學之後、午飯之前。如果有重大政務,則隨時召見,地點並不固定,一般選擇就近召見。康熙成年之後,沿襲明制進行「御門聽政」,冬春季早上六點,夏秋季早上五點,先在乾清門,後來改在太和門聽取官員匯報。這倒是有點兒像是早朝。像康熙年間著名的抗擊沙俄的雅克薩之戰、平三藩等重大決策,其實都是在「御門聽政」中決策的。康熙、乾隆之後的帝王逐漸疏懶,到咸豐年間,「御門聽政」完全廢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