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織造實為情報站?曹寅替康熙監視江南官場
導讀:曹雪芹祖父曹寅掌管的江寧織造,其實是康熙皇帝設在江南的「情報機構」;早在清朝,南京的鹽水鴨便已成為享譽全國的美食;晚清時期,南京就有了城市消防系統「水龍局」,並嚴令「鬧市禁造鞭炮爆竹」……《南京通史·清代卷》全書共60萬字,收錄了很多軼事秘聞,堪稱瞭解清代南京的一部百科全書。
江寧織造其實是「情報站」
曹寅替康熙「監視」江南官場
一部《紅樓夢》,讓人們記住了南京的江寧織造。而在歷任江寧織造中,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最得皇帝信任的一位。不過,曹寅的主要使命並非是向宮廷進貢絲織綢緞,而是另一項特殊的任務:秘密搜集情報。
《南京通史·清代卷》中提到,康熙曾多次叮囑曹寅:「以後有聞地方細小之事,必具密折來奏。」為了讓曹寅長期擔任自己安插在江南的耳目,康熙特意改變了順治朝規定的江寧織造每年或三年更代的辦法,變為不限任期。
在《康熙朝漢文朱批奏折彙編》收錄的3119件奏折中,曹寅和蘇州織造李煦所上的密折有619件之多,接近總數的五分之一。兩人的奏折中,既有地方晴雨農情、市況糧價,也有訪查得知的官紳隱私、民眾起事等重大問題,內容與織造事務有關的數量很少。曹寅的奏折對康熙中後期江南官場和民間的重大事件俱有報告,比如康熙四十六年的江南盜案、四十七年的廢太子胤礽事件,五十年的江南科場案、朱三太子案等,康熙對曹家的信任由此可見一斑。
江寧織造府
鹽水鴨清代便是「美食上品」
廣東一官員為飽口福搬來南京
南京的美食在清代也頗有名氣,如今的金陵特產鹽水鴨在當時便已享譽全國。
據史料記載,清代南京最有名的兩大美食是「初春鹽水鴨」和「冬日桶子雞」,而各種鴨類製品更是琳琅滿目。「殺而去其毛,生鬻諸市」,謂之水晶鴨;「舉叉火炙,皮紅不焦」,謂之燒鴨;「塗醬於膚,煮使胃透」,謂之醬鴨……不過,這些鴨製品的名氣都不及鹽水鴨。當時的食客將鹽水鴨奉為「無上品也」,形容其味「淡而旨、肥而不濃」,到了冬天還可以用鹽醃製做成板鴨。道光年間,一個名叫馮蓁的廣東籍官員為了能吃到鹽水鴨,還專門僑居南京,並撰文盛讚「金陵所產鴨甲於海內」。
清代南京的水產品也有時令名品:春有刀魚,夏有鰣魚,秋有螃蟹,冬有鯽魚。當時南京一帶也產河豚,但因其有毒,被官府禁止入城買賣。
乾隆朝設「水龍局」負責滅火
「消防員」救火賞金超千文
早在清代,南京就建立起了城市消防系統,只是名稱不叫消防隊,而是「水龍局」。
南京的水龍局創建於乾隆年間,但都毀於太平天國戰亂,直到1870年,才由城中士紳募捐恢復了水龍局。據介紹,水龍局的「消防員」分為扛龍夫和挑水夫兩類,一架水龍必須配備水桶十擔跟隨。「水龍」是當時救火的主要工具,由一個橢圓形大木桶、兩個紫銅活塞缸以及一根橫木桿組成,使用時啟動橫木帶動活塞,用壓力將水從輸水帶中噴出。
據史料記載,晚清時期南京地區火災頻發,從1875年到1903年,全城共發生了513場火災。為了應對火災多發的局面,時任兩江總督的李鴻章先後從上海洋炮局購進4架新式洋水龍,以備應急之需。當時負責操作水龍的「消防員」每救一次火,就能領到賞金一千四百文。當時,綠營軍、湘軍、淮軍等駐寧軍隊也參與滅火,他們主要負責維護火場秩序,協助水龍局運水,或是將著火建築用鐃鉤拉倒防止火勢蔓延。
同治後期至光緒初年,江寧布政使梅啟照在南京城內推行太平水缸制度,各水龍局在轄區內各有10個太平水缸,每缸可儲水20擔以備救火。此外,官府還想方設法消除火災隱患。19世紀末,官府出台了「鬧市禁造鞭炮爆竹之令」,將鞭炮鋪強行遷往城北僻靜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