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萬曆皇帝的母親是怎麼由宮女變成皇后的?
據史料記載,明朝萬曆皇帝朱翊鈞的生母,崇禎皇帝的曾祖母,姓李,其閨名不詳,沒有流傳下來,故一般只稱她為「李氏」或李太后、孝定太后(孝定是謚號),漷縣(今北京市通州漷縣鎮)人,生於嘉靖廿四(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慶皇帝朱載垕還是裕王時,是裕王府邸裡的一名宮人,後來偶然得到裕王寵幸,生下了兒子,遂母以子貴,在隆慶元年(1567年)三月被封為貴妃。隆慶皇帝在位6年後駕崩,死時年僅36歲。
按明朝慣例皇帝駕崩後,應由皇后之子繼承帝位,但是隆慶皇帝的皇后陳氏,一直體弱多病而沒有孩子。因此隆慶皇帝駕崩後,就由李貴妃之子朱翊鈞繼承了帝位即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10歲,還是一個稚氣未脫的孩童,一心只想著玩樂,哪裡會治理國家。難怪大學士高拱歎息道,「十歲孩童,安能治國!」
雖然萬曆皇帝還是個無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卻不是一般的人,她也是中國歷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強幹的女人,她當時不僅在後宮中執掌大權,而且對於國家的政事,也是處處插手。因此萬曆朝早期的一切內外政事,曾一度由李太后執掌,相傳在萬曆皇帝上朝時,李太后還曾經垂簾聽政。隆慶皇帝駕崩後,新帝朱翊鈞登上帝位,按照舊制新帝登基後要給先帝后妃上尊號。明朝規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則天子的生母也稱太后,只是在太后前加徽號以示區別。當時李貴妃在宮中很有勢力,司禮監大太監馮保為了討好李貴妃,就與重臣張居正在私下商議,尊先帝的陳皇后為仁聖皇太后,尊李貴妃為慈聖皇太后,這樣兩宮太后就沒有分別了。
自萬曆朝開始,先帝的皇后和新帝的生母在尊號上就不再以加徽號相區別了。馮保還與張居正商議,安排仁聖皇太后居慈慶宮,慈聖皇太后居慈寧宮。不僅如此,張居正還請求慈聖皇太后照顧新帝的起居,畢竟萬曆皇帝還是一個10歲的孩子。於是慈聖皇太后就名正言順地住進了乾清宮,並且借照顧皇帝的名義逐漸干預朝政。
慈聖皇太后雖然表面上貴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賤,實際上卻處處受制,甚至在用膳時也不能和萬曆皇帝和仁聖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們身後,箇中滋味是常人難以體會的。而萬曆皇帝雖為慈聖皇太后所生,但是他也是極為看重出身。《明史》裡記載了這樣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萬曆)的長子,他的親生母親王氏原是宮人,一個偶然的機會被萬曆皇帝臨幸了一回就懷孕了,但直到王氏臨產,萬曆皇帝都不承認。幸虧宮內皇帝起居記載得十分清楚,得以證明朱常洛系萬曆之子。
朱常洛長大後,大臣要求立他為太子,萬曆皇帝始終不同意。慈聖皇太后問他為什麼,萬曆說:「朱常洛是都人的兒子。」太后聽後大怒,因為此話正是觸到了她的痛處。她怒斥萬曆說:「你也是都人的兒子!」萬曆看到母親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原來明朝內廷呼宮人為「都人」,而太后也是宮人出身,因為母憑子貴才升為貴妃。由此可見慈聖皇太后是宮人出身的影子實際總伴隨著她,而明朝宮廷中的生活充滿了凶險和明爭暗鬥,她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來鞏固自己來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權力。
李太后一生篤信佛教,萬曆尊封她為「九連菩薩」。萬曆成年以後數十年不問政事,不見大臣的面,並派太監到民間橫徵暴斂,搜刮民財,導致民不聊生、災變迭起,國家內憂外患,根基日空。兒大不由娘,李太后只管保住太子的地位,除此之外並不多干涉兒子,何況按律后妃本也不應干政。她遂寄情宗教,兒子如何也就隨他去了。萬曆四十二(1614年)年二月,李太后去世,終年70歲,與丈夫及陳皇后合葬在十三陵中的「昭陵」。她的謚號是「孝定貞純欽仁端肅弼天祚聖皇太后」,所以又簡稱「孝定太后」。李太后的一生,是不幸的,早早就在宮中當了地位卑微的宮女;但她又是幸運的,被裕王(後來的隆慶皇帝)寵幸,生下兒子,母以子貴,得以當上皇后,榮華富貴一生。看來,長得好不如運氣好,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古往今來,女性的命運大多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