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鮮為人知五大謎案 哪個男人讓慈禧懷孕
在中國古代有著很多鮮為人知的事情,有其是在大清王朝,這個經過輝煌與腐敗的朝廷有著許多令人不解的謎團,下面我們就來一起看看吧!(文中圖片均為影視劇截圖)
1、到底哪個「男人」讓慈禧懷孕?
慈禧太后執晚清政權五十年,其間發生的許多大事可謂路人皆知,慈禧在我們的印象中不外一個賣國者、陰謀家,狠毒而冰冷。但作為一個凡人來說,慈禧也有她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有與平常人一樣的喜怒哀樂、七情六慾,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不可思議。
北京琉璃廠有個叫張春圃的琴師,以為人彈琴餬口。他為人戇直且樸野,琴技出神入化,在士大夫中口碑極好。慈禧閒來無事想學琴,聽到張春圃的名聲,就把他召入宮裡彈琴。
據說彈琴的地方在寢殿的西廂房,正屋有七大間,慈禧坐在最西邊一間,距離西廂房很近。張春圃在宣召時就與太監約好,不能跪著彈,必須坐著才可以彈好,太監一口許諾,所以不讓他對著慈禧的面。
西廂房擺著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軸,極其華貴,張春圃試彈都不合節拍。
接著聽到慈禧說:「可將我平日所用的琴取來讓他彈。」太監奉命取來給張春圃。張春圃一落指,覺得聲音十分清越,連聲稱讚:「好琴好琴。」張春圃彈了一首,稍作休息。
忽然見有幾個穿乳母衣服的人攜一個十歲左右的幼童過來,衣服極華美。幼童見了琴就用手指玩。
張春圃阻止說:「這是老佛爺的東西,動不得。」幼童瞪目看著他。旁邊一個婦女即責備張春圃:「你知他是誰,老佛爺事事都依他,你敢攔他,你不打算要腦袋了!」張春圃不再說話。
這天張春圃出宮後,後來慈禧又宣召,他寧死也不敢去了。張春圃為人狷介有志節,因為貧窮在廠肆為傭,而其琴法馳名於公卿間。慈禧那天曾命太監傳語說:
「你好好用心供奉,將來為你納一官,在內務府差遣,不怕不富貴。」但張春圃自見那個幼童後,絕跡不入宮。同輩問他,張春圃說:「此等齷齪富貴,我不羨慕。」
肅王聽說張春圃的名聲,召他至府邸彈琴,給他月俸三十金,早來晚歸習以為常。張春圃覺得束縛不自由,欲擺脫卻沒有好辦法。
一天黃昏下雨,肅王說:「你別回去了,就住在這裡罷。」張春圃不肯,肅王再三挽留,張春圃說:「肆主不知我在此留宿,還以為我嫖娼呢。」肅王大怒,將他驅逐出去,再也沒有召他進府。張春圃欣欣然以為得計。
西廂房擺著七八具琴,都是金弦玉軸,極其華貴,張春圃試彈都不合節拍。
接著聽到慈禧說:「可將我平日所用的琴取來讓他彈。」太監奉命取來給張春圃。張春圃一落指,覺得聲音十分清越,連聲稱讚:「好琴好琴。」張春圃彈了一首,稍作休息。
忽然見有幾個穿乳母衣服的人攜一個十歲左右的幼童過來,衣服極華美。幼童見了琴就用手指玩。
張春圃阻止說:「這是老佛爺的東西,動不得。」幼童瞪目看著他。旁邊一個婦女即責備張春圃:「你知他是誰,老佛爺事事都依他,你敢攔他,你不打算要腦袋了!」張春圃不再說話。
這天張春圃出宮後,後來慈禧又宣召,他寧死也不敢去了。張春圃為人狷介有志節,因為貧窮在廠肆為傭,而其琴法馳名於公卿間。慈禧那天曾命太監傳語說:
「你好好用心供奉,將來為你納一官,在內務府差遣,不怕不富貴。」但張春圃自見那個幼童後,絕跡不入宮。同輩問他,張春圃說:「此等齷齪富貴,我不羨慕。」
肅王聽說張春圃的名聲,召他至府邸彈琴,給他月俸三十金,早來晚歸習以為常。張春圃覺得束縛不自由,欲擺脫卻沒有好辦法。
一天黃昏下雨,肅王說:「你別回去了,就住在這裡罷。」張春圃不肯,肅王再三挽留,張春圃說:「肆主不知我在此留宿,還以為我嫖娼呢。」肅王大怒,將他驅逐出去,再也沒有召他進府。張春圃欣欣然以為得計。
有一個世家小姐曾請張春圃教琴,張春圃午後來,彈完一曲就走,連一口水都不沾唇。後來張春圃因狷介而貧困死。
其實晚清容納了許多特立獨行的奇人,張春圃並不因為不奉慈禧詔或惹怒肅王而招來殺身之禍,擱到別的朝代是不可想像的。光緒中葉以後,慈禧忽然怡情於翰墨,學畫花卉,又學寫書法,常寫福壽等字賜嬖倖大臣。
但自己的字寫得不太好,就想找個代筆的婦人,於是降旨各省督撫留心尋覓。四川有官眷繆氏,其夫在蜀地做官死在任上。繆氏工花鳥,會彈琴,小楷字寫得楚楚清秀,於是被送入京裡。
慈禧召見面試後大喜,讓她隨在左右,朝夕不離,並免其跪拜。月俸二百金,又為她的兒子捐內閣中書職位。繆氏有時也做應酬筆墨賣於廠肆,其書畫頗有風韻。自是之後,凡大臣家有慈禧所賞的花卉扇軸等物,都出自繆氏的手筆。
慈禧六十大壽的前幾天,她忽然問繆氏:「滿洲婦女的婚妝,你也見過了;我卻沒見過你們漢女結婚時穿的是什麼?」繆氏說:「是鳳冠霞帔。」
慈禧說:「慶祝那天,你要穿鳳冠霞帔做我的陪賓。」第二天繆氏買了鳳冠霞帔穿上,慈禧大笑不可抑止,說像戲劇中的某人。到了慈禧大壽那天,眾滿族婦女入宮,看見繆氏的服裝無不大笑失聲。
慈禧當天十分高興,而繆氏被束縛在鳳冠霞帔裡整整站了一天,苦不堪言。估計她下輩子再也不想穿什麼倒霉的鳳冠霞帔了。
慈禧太后有男寵,若武則天之與薛懷義、張昌宗那樣。清代文廷式《聞塵偶記》云:光緒八年的春天,琉璃廠有一位姓白的賣古董商,經李蓮英介紹得幸於慈禧。
當時慈禧四十六歲。白某在宮裡住了一個多月以後被放出。不久,慈禧懷孕,慈安太后得知大怒,召禮部大臣,問廢後之禮。禮部大臣說:「此事不可為,願我太后明哲保身。」當夜慈安猝死。
慈禧六十大壽的前幾天,她忽然問繆氏:「滿洲婦女的婚妝,你也見過了;我卻沒見過你們漢女結婚時穿的是什麼?」繆氏說:「是鳳冠霞帔。」
慈禧說:「慶祝那天,你要穿鳳冠霞帔做我的陪賓。」第二天繆氏買了鳳冠霞帔穿上,慈禧大笑不可抑止,說像戲劇中的某人。到了慈禧大壽那天,眾滿族婦女入宮,看見繆氏的服裝無不大笑失聲。
慈禧當天十分高興,而繆氏被束縛在鳳冠霞帔裡整整站了一天,苦不堪言。估計她下輩子再也不想穿什麼倒霉的鳳冠霞帔了。
慈禧太后有男寵,若武則天之與薛懷義、張昌宗那樣。清代文廷式《聞塵偶記》云:光緒八年的春天,琉璃廠有一位姓白的賣古董商,經李蓮英介紹得幸於慈禧。
當時慈禧四十六歲。白某在宮裡住了一個多月以後被放出。不久,慈禧懷孕,慈安太后得知大怒,召禮部大臣,問廢後之禮。禮部大臣說:「此事不可為,願我太后明哲保身。」當夜慈安猝死。
慈禧太后有男寵
另有野史記載:慈禧好吃湯臥果,每日早晨派人去宮門口買四枚湯臥果,由金華飯館的夥計派人送來。金華飯館有一個姓史的年輕夥計,他長得玉樹臨風,儀容俊美。
史某與李蓮英混熟了,經常被李蓮英帶到宮裡去玩。有一天,慈禧忽然發現李蓮英旁邊站著個俊美的少年,便問李蓮英那是誰?李蓮英十分害怕,因為帶外人入宮嚴重違反宮禁,但又不敢撒謊,只得如實稟告。
慈禧沒有表現出生氣,反而有些興奮,將史某留在宮內「晝夜宣淫」,一年後生下光緒。慈禧不敢養在宮中,命醇親王代為養育,接著將史某滅口。光緒比同治低一輩,慈禧違反立子不立弟的常規,或許因為光緒是她的親生兒子。
慈禧和太監安德海、李蓮英有私的傳聞,在史書中查尋不到足夠的證據。李蓮英在入宮前,因為生活落魄,曾私販硝磺,外號皮硝李。
後販硝磺被抓入獄,出獄後以補鞋為生。好友沈蘭玉見他可憐,將他引進宮裡當了太監。李蓮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譽,以一手漂亮的梳頭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賞識。
他的值班房離西太后住所不遠,有時太后到他屋裡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過的八張椅子全部包上黃布,西太后果然稱許他忠誠細心,對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規定太監品秩最高為五品,最低者八品;乾隆七年改為「不得超過四品,永為定例」。慈禧執政時,打破祖制,賞李蓮英為二品。
多年來,慈禧對李蓮英寵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並坐聽戲,凡李蓮英喜歡吃的東西,慈禧多在膳食中為他留下來。李蓮英為人極為聰敏,善解人意,對待其他人也比較和善,不如安得海那樣氣焰囂張,所以能夠得到善終。
但安得海、李蓮英與慈禧之間的曖昧即使有,也不可能發生切實的性關係。因為若他倆沒淨身乾淨,是假太監,這事是瞞不了所有人的。在清朝對太監的檢查尤其嚴格,當太監後隔年還得接受慎刑司驗身。
後販硝磺被抓入獄,出獄後以補鞋為生。好友沈蘭玉見他可憐,將他引進宮裡當了太監。李蓮英素有「篦小李」之美譽,以一手漂亮的梳頭功夫得到那拉氏的賞識。
他的值班房離西太后住所不遠,有時太后到他屋裡看一下,李便把慈禧坐過的八張椅子全部包上黃布,西太后果然稱許他忠誠細心,對他愈加信任。
康熙末年規定太監品秩最高為五品,最低者八品;乾隆七年改為「不得超過四品,永為定例」。慈禧執政時,打破祖制,賞李蓮英為二品。
多年來,慈禧對李蓮英寵眷不衰,二人常在一起並坐聽戲,凡李蓮英喜歡吃的東西,慈禧多在膳食中為他留下來。李蓮英為人極為聰敏,善解人意,對待其他人也比較和善,不如安得海那樣氣焰囂張,所以能夠得到善終。
但安得海、李蓮英與慈禧之間的曖昧即使有,也不可能發生切實的性關係。因為若他倆沒淨身乾淨,是假太監,這事是瞞不了所有人的。在清朝對太監的檢查尤其嚴格,當太監後隔年還得接受慎刑司驗身。
2、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就是太后下嫁攝政王。太后是指清太宗皇太極之妃、世祖福臨的生母,卒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被謚為孝莊文皇后;攝政王即指攝政睿親王多爾袞。孝莊文皇后系多爾袞之兄嫂,弟娶兄嫂,按照漢人道德觀念來看,是一件太不光彩也太不文明的事。
有清一代,對此諱莫如深,求其明文記載則無有也。但清末才刊行的《蒼水詩集》有句云「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躬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這件事說的。
詩作者張煌言是清初人,與多爾袞同時,所說當有所本。另據《朝鮮李朝實錄》仁祖二十七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這樣去「叔」字改稱「皇父」的記載,它間接地透露了多爾袞稱皇父「已為太上」與太后相對稱,正是太后下嫁的一個旁證。
孝莊文皇后
何況多爾袞之改稱「皇父」不但明載於《清實錄》與蔣良驥《東華錄》等書中,即當時流傳到今的許多檔冊和文告中,於抬寫皇上處,一併抬寫攝政王,而攝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樣。
我們也不要忘了另一個事實:滿洲入關以前的社會性質雖已由奴隸制迅速向封建制過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後習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殘餘,延續到入關初年,也是不足為怪的。那麼,太后下嫁這件事是可以相信確有其事的。
3、順治出家
史載順治十七年(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貴妃董鄂氏薨。世祖福臨哀悼殊甚,為之輟朝者五日。旋即下諭追封為皇后。董鄂氏僅僅是個貴妃,為什麼要這樣濫加謚號,並晉封她為皇后呢?
有的人於是以訛傳訛,說這個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當清軍入關之初,被掠至京師,後入宮,賜姓董鄂氏,跟著又冊立為貴妃。誰知董氏入宮之後,竟以不壽卒。
然世祖之於董貴妃,寵冠六宮,莫與倫比,乃紅顏薄命,惹得世祖終日悶悶不樂,不數月,遂棄皇帝不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髮披緇,皈依淨土。上述就是順治出家的由來,歷來故老相傳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順治與董貴妃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歎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
從此傳為「萬古鐘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削髮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
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台山削髮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順治與董貴妃
首先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王秀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癡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其次要說,世祖死去前幾個月,適值孝獻皇后董鄂氏之喪,世祖哀痛過情,為世所歎異。因而就有人認為世祖是由悼亡而厭世,終於脫離塵網,遁入空門。
從此傳為「萬古鐘情天子」的一段佳話。這是與歷史事實不符合的。不錯,由於世祖好佛,他死前確實有過要求削髮為僧的念頭。但事實上在他死去的前幾天,只是叫他最寵任的內監吳良輔去憫忠寺(今北京市廣安門內法源寺)削髮,他本人也曾親自前往觀看過。這裡還說明世祖當時並無大病。
那麼,世祖是怎樣死的呢?據當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譜》載:「奉召入養心殿,諭:朕患痘,勢將不起。」張宸《青王周集》亦稱:「傳諭民間毋炒豆,毋燃燈,毋潑水,始知上疾為出痘。」兩人所記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證。這就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世祖既死於出痘,那麼,遁入五台山削髮為僧的說法,就並不可信了。
4、雍正被刺
世傳清世宗胤禎暴崩的原因,說法不一,有說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詞。這一說法究竟可信嗎?
說來話長,它起因於雍正七年(1729年)曾靜、張熙一案。曾靜慕明末人呂留良的為人,以排滿復明為職志,因遣其徒張熙詭名投書川陝總督岳鍾琪,勸他為祖先(岳飛)舉義,不成,獄興、辭連呂留良。
世宗嚴加處治,戮留良屍,留良子葆中,時為編修,亦論斬。傳說呂留良有一個倖存的孫女,名叫呂四娘,她的劍術之精,冠絕儕輩,立志要為父祖報仇。後來她潛入宮內,終於刺死了世宗,並把世宗的腦袋割下,提著逃走了。
好事的人說是根據鄂爾泰傳記的記載,說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還「視朝如恆,並無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爾泰入宮,而外間喧傳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滿城風雨了。
鄂立刻「入朝,馬不及備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歷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裡,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
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禎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鄂立刻「入朝,馬不及備鞍,亟跨驏馬行,髀骨被磨損,流血不止。既入宮,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們認為,當時天下承平,長君繼統(清高宗弘歷二十五歲登位),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這般驚慌失措的。這就只能說明世宗被刺的說法並非沒有道理。
這裡需要將真人真事與野史傳聞區別開來,曾靜、張熙一案牽連的呂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歷史真實;但提到呂留良的一個孫女,是傳說,不是歷史事實。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實,但說他是暴崩,並不見明文記載,也只是傳說,目前尚不能證實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爾泰傳記所描述的鄂倉皇上朝一段情節,寫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記載裡,如《清實錄》、《清史列傳》、《清史稿》等書並沒有這類的記載。
當然,沒有文字記載,不等於沒有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無法得到證實,也就不可能確認有這件事;即使鄂爾泰的倉皇上朝是事實,也不能證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為二者並沒有必然的內在聯繫。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劍客力士」,傳說「結兄弟十三人」。皇帝與人結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劍客俠士,則煉丹求長生之術,容或有之。求長生吞丹藥,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漢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議發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禎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無頭顱,以證實被刺與否。後因發掘工作過忙,未果,當然,清世宗死於1735年,屍骨早寒,一旦發掘,果能得其一二遺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價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將來再說了。
5、乾隆身世之謎
這裡指的是清世宗胤禎與海寧陳氏換子的傳說。浙江海寧陳氏,從明末起,累世簪纓。數傳至陳之遴,清初降於清,位至極品。稍後,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祿,尊寵備至。
康熙年間,世宗時為皇子,與陳世倌尤相親善。恰巧碰著兩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時辰無一不同。世宗聽說,十分高興,命抱子入宮,過了許久,才送回去。陳氏發現,送還的已經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為女了。陳家萬分震怖,但又不敢出來剖白,只得隱秘其事。
高宗嘗南巡至海寧,當天即去陳家,升堂垂詢家世甚詳。將出,至中門,命即封閉,並告以後不是皇帝臨幸,此門不得再開。所以此後陳氏家中永遠關閉其門,從未再開過一次。
也有人說,清高宗弘歷對自己的身世懷有疑團,所以南巡到陳家,想親自打聽清楚。上述這些傳說,盛行於前清末年。當時革命排滿之風最盛,對清代諸帝極事詆。傳聞異辭,其中真偽夾雜,有必要為之剖辨。
海寧陳氏一家,如陳說、陳世倌、陳元龍父子叔侄,位極人臣,皆是事實:就是清高宗南巡去過陳家,也是事實。按清制,皇帝到過的人家,經過的大門是必須封閉,禁止再開的。但不能由於有這些歷史事實,就說清世宗與陳世倌有以女換子之事了。
旗人生子一定要報都統衙門,宗室生子一定要報宗人府,定制十分縝密。何況紫禁城內,門禁森嚴,怎麼能隨便抱子出入宮內?顯而易見,這些都是清末漢人在排滿的革命浪潮中,無中生有地編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