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的由來 景泰帝朱祁鈺與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 陽光歷史

 

A-A+

景泰藍的由來 景泰帝朱祁鈺與景泰藍的前世今生

2017年12月10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60 次

  景泰藍,歷史上稱為琺琅器,工藝上稱為「銅胎掐絲琺琅」(景泰藍名稱的由來),是北京著名的傳統特種工藝品。現今一般認為掐絲琺琅工藝是從阿拉伯地區傳進來的一種新的製作工藝。這種工藝的流程是:先在金屬體上用細金屬絲鉚焊成圖案,然後填入琺琅彩釉料,經高溫成色後,磨光鍍金而成。在明朝的景泰年間(1450-1457),這項工藝已經十分成熟,尤其是藍釉料有了新的突破,像藍寶石般濃郁的寶藍,高貴華美,所以,被稱為「景泰藍」。到現代,雖然景泰藍的工藝品已是各種色彩具備,但仍然沿用著「景泰藍」的習慣稱謂。

  景泰藍這種工藝的起源,由於歷史文獻記載不足,缺少早期有可靠年款的製成品作為斷代依據,所以專家學者的看法多有不同,目前尚且難以定論。目前最集中的說法有兩種(景泰藍的歷史):

  其一,景泰藍的工藝起源於我國。早在春秋時期,越王勾踐劍的劍柄上就已經嵌有琺琅釉料;滿城出土的漢代銅壺,壺體上也用琺琅作為裝飾;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唐代銅鏡,鏡背面的花紋上就塗飾著各色琺琅。中國金屬工藝中,琺琅的運用歷史悠久,只是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工藝製作沒有得到繼續的發展,直到明代,才迎來了它的繁榮時期。

  其二,景泰藍工藝在我國的出現始於元朝。忽必烈西征時,這種工藝從西亞的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首先在雲南一代流行,以後受到京城人的喜愛,得以傳入中原。據《新增格古要論·古窯器論·大食窯》記載:「大食窯出於大食國。以銅作身,用藥燒成五色花者,與佛郎嵌相似。嘗見香爐、花瓶、盒子、盞子之類,但在婦人閨閣之中用,非士大夫文房清玩。世又謂之鬼國窯,今雲南人在京多作酒盞,俗稱曰鬼國嵌,內府作者,溫潤可愛。」我國古代的工匠們很快地掌握了「大食窯」的製作技藝,並結合我國本土的傳統工藝技法,幾經改良,製作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嶄新的金屬胎掐絲琺琅器--景泰藍。此時,琺琅的譯名有十幾種,如「佛林」、「佛郎」、「發藍」等。

  傳說,景泰為宣德皇帝的兒子,因為宣德很重視銅器的鑄造,景泰在幼年時,便耳濡目染,但是,在鑄造方面,宣德年間的工藝已經達到了極端,已經無力再發展下去,只好在顏色方面另闢蹊徑,終於找到了新的藍色釉料。於是,就有了景泰藍的創製。

  因為事先對顏色的的選擇及籌謀上極費苦心,所以在成功之後,也對它極端鍾愛,所有御用陳飾全部都由景泰藍製作,種類之多不可勝數,全部的瓷料能做景泰藍的都是應有盡有,成化時期繼承了景泰的習俗,一直沿用之前的燒製方法,也是一直努力燒製,所以景泰藍的器物在景泰和成化兩朝最為常見。

  而之後經歷弘治、正德、嘉靖、隆慶四朝,雖然也仍然燒製,可是都因循成規,在質量上都不能與景泰和成化年間媲美。萬曆以後,雖然偶然會燒製,並非像以前設官置廠那樣看作是例務,所以以後的景泰藍作品就很少了。終明代一世,都沒能夠再次復興。

  以上兩種看法對於景泰藍工藝的起源雖有很大的分歧,但其中有一點則是相同的:這種工藝並非始於明朝的景泰年間,其歷史淵源可追溯到元朝甚至更久遠的年代。另外,學界也公認:景泰藍能在短期內有極高的藝術成就,主要原因是元末明初,中國已經具備了成熟的鑄銅等冶金技術以及玻璃、琉璃的製作技藝,且掌握了控制鍛燒的溫度,為景泰藍工藝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明清兩代,景泰藍工藝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中國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中的一枝奇葩。

  另附明朝景泰皇帝簡介:

  「景泰」是明朝第7位皇帝朱祁鈺的年號。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率軍南下攻明,邊關告急。明英宗(也就是朱祁鈺的哥哥)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冒然親率50萬大軍「御駕親征」,結果在土木堡被也先打得大敗,明英宗本人被俘,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後,也先長驅直入,直逼北京。北京軍民在兵部侍郎于謙等人的指揮下,擁立朱祁鈺為監國(後即帝位,改元景泰),死守北京,最終擊退了也先的進攻。第二年,明英宗被也先放回,但帝位已失。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不甘寂寞的明英宗在石亨、徐有貞以及宦官曹吉祥等人的協助下,發動「奪門之變」, 從弟弟的手中奪回了皇位,改元天順。「奪門之變」後不久,朱祁鈺去世。明英宗不承認他弟弟的皇帝身份,僅以親王之禮葬於北京西郊的景泰陵。

  景泰皇帝是明代一位倒霉的皇帝。在他在位的7年時間裡,內憂外患不斷,國力衰敗,各類御用器的生產均陷入困境。但「景泰藍」卻以他的年號而揚名天下。究其原因,並不是因為景泰年間琺琅工藝特別發達,而是時人利用早期遺存的琺琅舊器重新改制而成,也有部分是後世借用「景泰」的年號仿造改款的。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