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三傑之大久保利通簡介 大久保利通怎麼死的
大久保利通(おおくぼ としみち,1830年9月26日-1878年5月14日),幼名正助,號甲東,後改名利通。生於日本薩摩藩下級武士家庭,日本明治維新的第一政治家,號稱東洋的俾斯麥。為了改革翻雲覆雨,鐵血無情,不論敵友,擋在他前進道路上的只能是灰飛煙滅。他最後被刺殺身亡,但也成就了明治維新的成功。
幕府時代
1830年9月26日,大久保出生在薩摩藩鹿兒島下家治屋町的城下武士家庭,城下武士在武士中卻屬最下層。大久保出生的年代正值日本最後一個武士政權——德川幕府的末期,當時日本的實際統治權掌握在德川氏出身的將軍手中,其幕府設在江戶。天皇的朝廷設在京都,對政治並無實際發言權,有時連生活也成問題。
大久保少年得志,17歲時便被任命為藩記錄所的助理。大久保19歲那年,薩摩藩因藩主繼位人選問題發生「由羅騷亂」,大久保利世支持的開明的島津齊彬一派失勢。身受免官和幽禁雙重處分的年輕的大久保,獨力承擔起了供養母親和三個妹妹的生活重擔。
島津齊彬在幕府老中阿部正弘的支持下,終於當上藩主,大久保官復原職,時值1853年6月,已是佩裡叩關要求日本開國的前夜。齊彬在藩內施行開明政治,佩裡叩關造成的幕府危機又增大了各藩的發言權,身為雄藩藩主的齊彬自然不甘寂寞,經常活躍在中央政局的前台。大久保積極協助齊彬,才華日益顯露,官職也由藩記錄所書記,升為步兵監督,政治經驗日漸豐富。
保守的井伊直弼代替病死的阿部正弘成為幕府大老之後,興「安政大獄」,許多愛國志士慘遭屠殺。齊彬恰在此時病死,井伊任命齊彬之弟久光之子忠義為薩摩藩主,保守派開始在藩內抬頭。大久保的努力下久光終於逐漸疏遠保守派,開始重用大久保。
薩摩藩和幕府都在策劃讓幕府和朝廷合作以對付外來危機的公武合體運動,但兩者的實質卻迥然不同,幕府心目中的公武合體,是要回復一切政事委於幕府的幕府全盛時代的制度,而薩摩藩則是要建立一個朝廷對幕府具有政治上發言權的橋頭堡。久光進諫天皇敕命德川慶喜為將軍監護,讓越前藩主松平慶永就任大老,由薩摩藩兵任京都的警衛,並於1862年同大久保一起率藩兵一千人進京,向朝廷施加壓力。這樣的軍事行動在德川幕府時代尚屬首次。
大久保積極推進公武合體運動之時,早年的「精忠組」同志有馬新七等人因早已投入更加激進的尊王攘夷運動,正在策劃乘久光進京之際襲擊佐幕派公卿。大久保為達到自己的目的,在派人勸說無效後,斷然派兵殺死有馬新七等人。1864年初,作為公武合體運動結晶的雄藩會議籌備就緒,設置了慶喜、久光等六人組成的「參與會議」,在天皇主持下討論國策。各藩各懷私心,政見不同各懷鬼胎,後來六參議的相繼辭職而煙消雲散,公武合體運動遭受重大挫折。
倒幕時期
1865年初,長州的藩政權回到尊王攘夷派木戶孝允、高杉晉作等人手中,長州開始實行倒幕割據政策。幕府策劃第二次征討長州。1866年2月,薩長兩藩在阪本龍馬、中岡慎太郎的斡旋下,結成了倒幕同盟。薩摩藩與慶喜的友好關係從此中斷,大久保與朝廷公卿巖倉具視合作,利用天皇權威。1868年1月3日成功發動宮廷政變。朝廷發佈的「王政復古大號令」,廢除了朝廷的攝政、關白制度與幕府的征夷大將軍。政府軍擊敗進至京都郊外的幕府軍隊,西鄉包圍江戶幕府將軍投降,最後消滅了幕府殘餘勢力。
天皇為首的朝廷在倒幕過程中的微妙作用,給大久保以很深的印象。為了領導日本國,天皇必須首先「一新」朝廷之舊弊,為此就必須使天皇與象徵舊弊的京都割斷聯繫,遷都、改元等。
明治政府在徹底消滅幕府勢力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先後實行奉還版籍、建立御親兵、廢藩置縣等措施,大久保在其中出力甚大。此時日本已成為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但對以後如何行事,新政府卻感到迷茫,於是決定以巖倉具視為特命全權大使,以大久保為副使巡訪歐美。1871年4月,使節團踏上征途。本來使節團有修改不平等條約和考察各國實況兩項任務,但因日本實力弱小,各國拒絕談判,使節團遂將精力集中於後者。普魯士的「鐵血宰相」俾斯麥給大久保以最深印象,德國為版本建設日本實現富國強兵。
改革時期
在使節團出國之後,留守政府中的各派系之間鬥爭加劇,尤以「征韓」問題為劇。日本政府於10月召開一系列會議以解決此問題。大久保在參會之前起草的一份意見書表明了自己反對征韓的態度,他列舉了七大理由,尤其提到國內不穩的情況——留守政府頒布的《學制》《徵兵令》和地稅改革等措施已引起農民的大規模反抗。出席會議的參議分為「征韓派」和「內治派」兩派。天皇採納了巖倉等「內治派」的意見,西鄉等「征韓派」被迫集體辭職。
在征韓論爭中內治派取得了勝利,內務省的管轄範圍包括勸業、警保、戶籍、驛遞、土木、地理、測量7個方面,大久保特別重視的是勸業和警保。勸業的意思是殖產興業,內務省的任務是與管理礦山、煉鐵、鐵路、電信等骨幹產業的工部省相呼應,謀求培育「以農業為基礎,使工商業與之相適應」的傳統產業,具有創立資本主義實業的巨大作用。警保把行政警察納入了內務行政的一環,同時統一了全國的警察事務,內務省成為國家治安的中樞。內務省的龐大職權範圍,並以大隈重信的大藏省和伊籐博文的工部省為左膀右臂。 大久保努力推行「殖產興業」、「文明開化」政策。日本與英國地理條件頗為相似,都屬於面積小、資源少的島國,所以認為日本應像英國那樣大抓海運和工業。大久保還非常重視礦山開發和鐵路建設,強調煤和鐵是製造業興盛的動力。
大久保政權繼續推行地稅改革,1876年強力推行「秩祿處分」,公佈「金祿公債發行例」;剝奪武士階級的俸祿,從根本上瓦解了舊的封建武士階級,促進了日本資本的原始積累。在外交方面,大久保也並非是個絕對的和平主義者,1874年派兵侵略台灣,1875年侵略朝鮮。大久保認為,日本最大的外部敵人是俄國,曾力排眾議啟用戊辰戰爭中的對手 本武揚為海軍中將,派他出使俄國。本武揚果然不負眾望,於1875年與俄國簽訂了《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暫時解決了日本的北方邊患問題。
帶頭推進文明開化的大久保雖然不會跳交際舞,但也常常出席舞會。他還率先剪短長髮入朝覲見天皇,群臣都為他的大膽舉動驚駭。但十多天後,明治天皇也剪短了頭髮,於是群臣競相倣傚,除去頭頂髮髻。政府的「斷髮脫刀令」等文明開化政策終於在最高統治者的親身示範之下迅速推行。
大久保的改革雖然成功,但並非一帆風順,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和不滿士族的叛亂是不斷威脅大久保政權的兩大要素,但這兩股力量都被大久保血腥鎮壓了下去,即使是最大規模的士族武裝叛亂「西南戰爭」也最終告敗。
農民起義和士族叛亂暫告平息後,自由民權運動也在大久保的鎮壓下轉入地下,北方的邊患已經解決,日本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此時的大久保躊躇滿志,準備將已經取得一定效果的各項改革繼續推進,以完成日本與萬國對峙的夙願。他萬萬沒有想到,殺身之禍正悄悄來臨。
1878年5月14日,大久保到太政官去辦公的路上,他乘坐的馬車突然遭到石川縣島田一郎等六名征韓黨士族的襲擊,大久保當即身亡,時年49歲。
大久保雖然死去,但他的事業後繼有人,伊籐博文等人繼續推行資產興業、文明開化、富國強兵三大政策,終使日本成為一個資本主義強國,而束縛日本多年的不平等條約也於1911年全部廢除。
人物評價
縱觀大久保跌宕起伏的一生,不難發現他在政治上的天分及善於把握時局的功夫實在是超乎常人-可謂知時務為俊傑。掌握薩摩藩政他先跟從齊彬後投靠久光,而為使日本與萬國對峙,他從公武合體派轉向尊王攘夷派,後又變為開國倒幕派。他有鐵血性格,因政見不同可將早年的政治夥伴有馬新七、西鄉隆盛置於死地。久光這個大恩人不能跟上時代時,也被他一腳踢開。推翻幕府,建設現代日該國家等方面,他功勳卓著。儘管壯志未酬身先死,但日本被威爾斯評價為「從未有一個民族像當年的日本那樣昂首闊步」,應該說是大久保為這一切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