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為什麼從宋朝以後開始衰落? | 陽光歷史

 

A-A+

洛陽為什麼從宋朝以後開始衰落?

2017年11月09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138 次

  洛陽作為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都城,然其自宋朝建立以後逐漸開始衰落,直至今日淪為二流城市,你知道這是為什麼?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討一下,洛陽為何自宋朝開始一路下坡走上了衰敗的道路。

  宋朝以前,我國主要的經濟重心在北方,南方則被稱為蠻夷之地,而自漢魏兩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入侵,嚴重的破壞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以及植被的破壞,直至朝代頻更的魏晉南北朝時,特別是西晉末年五胡亂華,致使西晉滅亡,之後司馬氏南逃將都城遷往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統治階級的南逃,致使名門望族士大夫也都攜妻帶子奔往江南,而中原人民也為躲避戰亂,逐漸南遷,同時在南遷的過程之中,我國進行了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和民族大遷徙,將中原現今的農耕技術以及生產技術帶往南方,統治階級和百姓的南遷大大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又由於此地土壤肥沃,氣候濕潤,對農作物的生長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然南遷的統治階級以及百姓無不思念故土,都往有朝一日再回中原,只是將南方作為暫居之地。

  隨著隋唐兩朝再次統一華夏,仍將都城定於長安與洛陽,加強中原以及北方統治,隋煬帝之時,看到了南方的發現,並想將南方的財富運往中原和北方供這裡享用,遂開挖隋唐大運河,其河北起涿郡,中連洛陽,南抵餘杭,將南方正是納入我國經濟,大運河的開鑿致使南方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同時南方因為其獨特的地理因素,使其較北方而言發展更快,到了唐朝中葉,安史之亂爆發,北方再次陷入戰亂,大批貴族以及拚命南逃,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民族融合和南遷,此次南遷,致使南方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從此之後江南取代中原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經濟重心。而中原地區,特別是洛陽地區戰火中毀於一旦,同時隋煬帝時期開挖的隋唐大運河也因淤塞甚為嚴重而逐步被後人所遺棄。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我國再次陷入國家大分裂階段,特別是在中原地區圍繞著洛陽征戰不斷,使得本已在安史之亂中破敗不堪的洛陽城,再遭戰火的摧殘,直至宋太祖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後南征北戰,基本上統一了全國,致使中原戰火方休,然此時的中原亦非昔日之繁華,一片荒涼之景,特別是洛陽城早已是面目全非,宋太祖初即帝位之時,有心將洛陽再次打造為帝都,然由於洛陽破壞較為嚴重,以及隋唐大運河淤塞甚重難以疏通,不能將南方富庶錢米運來,在其謀臣趙普的建議之下,定都汴梁,而還將洛陽定位西京,但隨著汴梁漕運的發展,洛陽最終失去了都城地位,從此一落千丈。本已衰敗的洛陽城在北宋末年再遭金兵「洗禮」之後徹底衰敗,只被作為軍事重鎮而存在。

  千百年來的興衰榮辱,致使洛陽城擁有這其他都城難以比擬的辛酸和無奈,退卻了帝都的光環,而洛陽城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油然可見。而今洛陽城再次走到了時代前列,成為我國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回首過去展望未來,洛陽將會再鑄輝煌。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