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登三寶殿」的三寶是指哪三寶?
比喻沒事不上門。三寶殿,泛指佛殿
「三寶殿」也是通常說的中國三大殿,為北京故宮"太和殿"、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大成殿"和泰山岱廟裡的"天貺殿"。太和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比天貺殿晚了411年。大成殿建成無考,有史記載是宋天禧五年(1021年)大修時,移今址。宋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徽宗趙佶取《孟子》:「孔子之謂集大成」語義,下詔更名為「大成殿」,比天貺殿晚12年。
「三寶殿」源自佛教。「三寶」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佛」是佛教信徒「大眾登場藏(chǎn)事的地方,如「大雄寶殿」;「法」是佛家珍藏經典之所,如「藏經樓」;「僧」是指僧侶「燕息」(睡覺)的禪房,也稱僧寮。
出處
1、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小媳婦無事不登三寶殿,奉本縣正宅衙內分付,敬來說咱宅上有一位奶奶要嫁人,講說親事。」
2、古代印度的各教派出家人,一般都在人跡罕至的樹林裡面修行,原始佛教的比丘們也不例外。因此,最早的佛教僧園,叫做「阿蘭若」,又譯作「阿練若」、「阿蘭若迦」等,意譯為「叢林」、「寂靜處」、「空閒處」、「遠離處」、「無諍處」、「空家」等,指遠離村落的樹林中寂靜的空地。《大智度論》裡面說:「僧聚處得名叢林。」有了「竹林精舍」和「祇園精舍」以後,一部分僧人開始遷入屋舍,佛教僧園才有了「伽藍」之稱,意思是「僧眾所居住的園林」,梵漢並舉可以譯作「僧園」或「僧院」,就是後來漢地人所說的佛教寺院。
供養佛像的佛殿,是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築。由於佛、法、僧「三寶」是構成佛教的三個要素,所以「三寶殿」成為佛殿的代稱。
印度佛教的寺院,以佛塔為中心,圍繞佛塔建造佛殿和僧房。漢地早期佛寺的平面佈局,仿照印度佛教的樣式,結合漢地沿中軸線佈置主要建築的傳統,佛塔與佛殿並重,在佛塔後面建造佛殿。隋唐時代,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佈局形式,設置中軸線,以佛殿為佛寺的主體建築,形成了院落式的格局,佛塔常建造在佛寺旁邊,另成「塔院」。
在漢地佛教信徒的心目中,「三寶殿」是一個十分神聖的地方,不能隨意出出入入。成語「無事不登三寶殿」就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的,用來比喻沒有事情不會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