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田制是誰創立的?井田製出現的原因是什麼
井田制是誰創立的及井田製出現的原因:西周創導之另一重要制度,即井田制度是也。至井田制度之詳細情形,因史料缺乏已不可考。
井田制是誰創立的
因封建制度與宗法制度之實施,在我國文化上遂產生三種思想:其一為「天下一家」之大一統思想,此為大同思想產生之淵源。其二為崇尚禮治之思想,即在政治上重禮治而不尚權力,重教化而輕於典刑。其三為重視家庭之思想,因宗法倫理奠於家庭,家庭倫理則基於個人天賦之孝弟觀念,故儒家修齊治平之思想,即肇基於此。
井田制度
據《孟子》雲,所謂井田即「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及私事」云云。史家對《孟子》之說多表懷疑,蓋因當時測量及戶籍均未發達,欲將廣大之土地劃為一里之平方,整齊劃一而九等分之,事實上殊不可能。且每一平分土地百畝,在人口較為集中之都市附近,似亦無此大量之土地。但封建制度既為錫土建國,井田制度又載諸史籍,自非憑空虛構。惟依當時社會情形及典籍中所顯示之跡象觀之,受田者並非一般平民,而為隨各諸侯進駐封區之武士。蓋受封諸侯率領大批家臣武士進駐封區後,將受封之土地逐次分封,最後至於武士,則每人分田百畝;武士分田後,即役使庶民耕種之,以解決其生活需要與軍需供應。《國語?晉語》中有「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之記載,所謂「士食田,庶人食力」,當即指武士受田庶民耕種之事實。
武士受田,軍事上與經濟上有雙重重大之意義。就軍事方面言,封建制度之推行,首賴強大武力之支持,所謂「國之大事惟祀與戎」。武士為戰鬥之主力,在封建貴族中雖居下層,但人數最多,地位極為重要,因此其生活供應亦為軍需中之主要部分。當時社會上尚無大量貨幣流通,一切衣食用具,均直接仰賴於土地。故武士受田,事實上即是以土地代替薪俸糧餉之制度。就經濟方面言,當時封區內之經濟,主要在支持軍事之需要。經濟之來源,既大都仰賴於土地,故土地分配方式,即決定經濟形態之主要因素;而土地制度,亦即當時經濟制度之主要內容。在井田制度下,人民之貢賦以「力役」之形式出之,迨至後來井田制度逐漸破壞,則人民貢賦之法,改為「履畝而稅」,乃為另一種形態矣。
武士受田之地區,依當時社會情形判斷,大抵為都邑較近之區域,至於遙遠的邊區,因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或即由庶民自由墾殖,似無政治力量作有計畫之分配。
綜合以上所述,可見封建制度,表面上雖為一種政治制度,事實上乃以武裝殖民為目的之軍事駐防制度。宗法制度固為一種社會制度,但因受封領主之本身即為一武裝集團,軍政不分,政治首長即為當然之軍事首長,所以以嫡長繼承為主之宗法系統,亦即軍事上之統帥系統。井田制度表面上雖為經濟制度,事實上即以解決軍需供應為主之補給制度,三者相輔相成,實與軍事均有直接之關連。
周初重要設施,除封建、宗法、井田三項制度外,尚有周公之制禮作樂,其詳情自非如《中庸》所謂「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周詳完備。但由典籍所顯示之跡象觀之,周公參照夏殷之遺俗,釐訂各種章制以及婚喪祭祀社交活動等規範,提倡禮樂生活,統一與改進當時各地之風俗習慣,以「翊贊治化」,當為事實。此種措施,對當時中原民族文化之交流與發展,實具有非常重大之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