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憑借什麼手段在齊桓公時期第一個開始稱霸? | 陽光歷史

 

A-A+

齊國憑借什麼手段在齊桓公時期第一個開始稱霸?

2016年10月09日 文史百科 暫無評論 閱讀 217 次

  大家都知道春秋五霸第一霸是齊國,但齊國為什麼能夠稱霸,估計就沒有幾個人能說得出來了。

  (1)齊國的刀

  齊國能稱霸,與齊國最早在中國使用標準的錢有關。

  我們大家看《封神演義》,武王伐紂建立周朝,裡面哪個人的功勞最大?

  毫無疑問,當然就是那個直鉤釣魚的姜子牙,實際姓呂,也叫姜尚,號稱「姜太公」。人家功勞這麼大,革命勝利了,周武王當然要「表示表示」。於是,得了天下之後,周武王立即給姜子牙戴了一頂大高帽「師尚父」(老師兼乾爹),除此之外,還把今天的山東北部一帶送給姜太公作為他的封地(「封師尚父於齊營丘」)。這就是齊國的由來。

  春秋時代的齊國人當然也採用青銅小片片做貨幣,不過和那些中原地區的農業生產部落不一樣,齊國人民的主要的生產活動是捕魚和圍獵,他們的主要生產工具是刀而不是鏟子,為了體現自己的「文化特色」,於是齊國人就把自己的貨幣給鑄造成刀型。

  相比較中原地區的布幣,齊國刀幣鑄造工整,圖案精美,文字清秀,這可是其他國家的貨幣所不及的,可謂是春秋時期錢幣中的藝術品,在春秋戰國時代的絕大部分時間裡,齊國推行的是單一的刀幣制度,鏟子錢在齊國只能算是外匯。

  根據刀幣上文字及其數目,可以將齊國的刀幣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六字刀、明刀等幾種,此外還有無字尖首刀以及戰國後期的有字或者無字的圓首刀等。這幾種貨幣在外形、材料、重量上都有一定的標準,也都是齊國的法定貨幣,重量均在40克以上,在古代屬於面值較大的錢幣,相當於今天的百元大鈔。

  其中,三字刀因為錢文標有「齊法化」三個字,所以也被稱為「齊法化刀」,這種刀幣由於鑄造時間早、流通時段長,流通的地域非常廣,是齊國使用的最主要貨幣——文字中的「齊」是指齊國的都城臨淄,「法化」的意思是標準貨幣。

  常見的齊法化刀刀身通長18厘米左右,重46~48克,背呈外凸弧形,刃部內凹,邊廓隆起,身、柄接頭處一線貫穿。

  值得說明的是,由於春秋戰國時代全中國的文字還沒有被秦始皇統一(篆文),在齊國的刀幣中,有關錢文到底是那些字的爭論很多。

  就說齊法化刀中的這個「法」字,在刀幣上原本寫作「夻」,早些時候一直將它解釋為「圜」,現在的學者們公認為應該解釋為「法」。

  當然有更絕的解釋——姜太公曾經為西周王朝制定過「九府圜法」,其實就是設立專門掌管財政貨幣政策的官職,類似於今天的財政部長加中央銀行行長,所以有人說這個「夻」字應該解釋為「太公」,為的是紀念齊國的開國元首姜太公。

  根據有關學者的研究,齊國的刀幣購買力相當的強,一枚「齊法化」刀幣可以購買當時的30斤粟或10斤鹽。

  你該問了,春秋時期別的諸侯國都在用布幣和貝殼的時候,為什麼齊國能使用刀幣呢?

  原來,春秋早期,姜子牙的後代裡面出現了一個很厲害的君主,當了諸侯國的老大,為了體現自己「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就把齊國的貨幣給改成刀型了。

  (2)掙錢是第一

  這位君主,就是「春秋五霸」第一霸的霸主齊桓公。

  《管子》記載說齊桓公「率白徒之卒,鑄莊山之金為幣」,就是說齊桓公率領一大幫子沒有經過軍事訓練的入伍新兵,將莊山的銅冶鑄成錢幣。

  其實,對於齊桓公來說,更重要的還不是煉銅,而是「掙銅」,也就是掙錢。

  在現代社會裡,假若你是一家經營狀況還行的公司CEO,但凡有點追求的,肯定是想著如何把這家公司給做大做強,然後做成行業第一,最好是做成跨國大企業。咋地也得到香港證券市場或者美國證券交易所去風光一把,要是只想著在中國的A股上市,你都有點不好意思說出來——要不,怎麼體現你的「人生價值」和「偉大理想」呢?

  齊桓公上台的時候,正是這樣一位年輕有為,有理想、有志氣、有抱負的CEO。

  不過,只有志氣、理想和抱負是不行滴,關鍵是要有實現的途徑和方法!

  大家都知道齊桓公是「春秋五霸」裡第一個稱霸的,歷史書上告訴我們說他搞了「尊王攘夷」,於是就第一個稱霸。

  如果這樣都能稱霸,我在想,我現在扯開嗓子猛喊幾句「我要當世界首富,我要當世界首富」,等我喊完了,再睡一覺起來,我就立馬就變成世界首富了。

  其實,在春秋早期那幾十個諸侯國之中,齊桓公為什麼能夠第一個稱霸,是因為他能把自家的那把刀耍得得心應手,武功天下第一,所以才能當了老大。

  哪一把刀?

  自然就是剛才說到的,齊國的青銅刀幣!

  大家都曉得,大領導、高級領導乃至齊桓公這種頂級領導,並不需要懂多少專業知識,關鍵是要有「御人之術」——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叫「懂管理」。

  齊桓公是稱霸的霸主,但齊國稱霸的核心人物卻是個小商販——管仲。

  管仲這人呢,別的沒有啥,就是有才,本來他輔佐的是和齊桓公爭奪王位齊國公子糾,當初還差點一箭射死了小白同學,小白同學爭奪王位勝利之後,就馬上把他給抓了起來。

  忘了說了,齊桓公還沒有當齊國國君的時候名字叫「小白」,要是知道二千多年後這個名字風靡網絡聊天界,他估計會提前申請註冊專利的。

  「大禮不辭小讓,大行不拘小節」——上台後的齊桓公聽軍師鮑叔牙說了管仲的才華,原諒了他當初差點一箭射死自己的恩怨,拜管仲為相,虛心向他請教富國強兵的辦法。

  領導只要有胸懷,不怕下屬不賣力!

  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管仲知恩圖報,向齊桓公承諾,「30年之內讓齊國成為北方霸主」!

  野心勃勃的齊桓公聽後大喜,大喜之後想想自己的家底,不免有點狐疑。

  要知道,當時的諸侯國是以人口多寡、糧食產量和地盤大小來論英雄的,齊國地不過方圓百里,且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鹼地,糧食產量低,人口也不多,吹牛也得有本錢啊!

  「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通過啥措施才能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呢?」

  「我辦事,你放心」,管仲給齊桓公保證。

  在老大的絕對信任下,公元前685年,管仲拿出了他「定國家,霸諸侯」的治國方略。

  要稱霸天下,啥事最重要?

  第一,是掙錢!

  第二,是掙錢!

  第三,還是掙錢!

  你別笑,這是實話,不單單是你個人需要掙錢,一個國家也同樣需要掙錢(增加財富)。和個人掙錢一樣,國家掙錢這事兒啊,也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從某種程度上說,國家掙錢可比個人掙錢還要難多了。

  你想啊,不能增加賦稅、不能強搶民財,當時又沒有發明蒸汽機、計算機等高新技術,通過技術創新創造財富的路也被堵死,怎麼可能憑空增加國家的財富呢?

  當時主要的國際貿易商品是糧食,可這恰恰又是齊國的弱項,而且袁隆平也還沒有出生,糧食不可能畝產千斤,你說咋辦呢?

  牛人就是牛人,聰明人一般都不會讓尿憋死!

  管仲同學仔細想啊,想啊,我們齊國究竟有啥優勢呢?記住了,如果你開公司,記得要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不要拿自己的劣勢和別人比。

  齊國最大的優勢,就是臨海,有著很長的海岸線,臨海有啥好處呢?

  你可千萬不要告訴我「好打魚啊」(以那時候的技術,打魚能掙幾個錢),也千萬不要告訴我「好與西方做貿易」這樣雷人的話(過了2000年後人類才有能力跨越太平洋),會讓人嚴重鄙視你缺乏歷史知識。

  除了H2O(水)之外,大海裡啥最多,NaCl(氯化鈉)呀——氯化鈉是啥呢,食鹽嘛!

  管仲作為齊國這家公司的核心智囊,發揮了齊國本身的比較優勢,決定煮鹽。

  食鹽這玩意可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無論哪個國家都需要的物資,也是當時春秋國際上僅次於糧食的大宗貿易商品——不信你三天不吃鹽試試看。

  在我們不少人看來,那些中東國家又封建、又落後,基本上都住在沙漠裡,糧食也不產,更不懂得什麼計畫生育,一家四五個孩子是家常便飯,結果現在人家卻都還富得流油。

  你說為啥呢——因為人家就是地下「流油」,有石油賣啊!

  管仲認為,一個萬乘之國[1],吃鹽的人可達千萬,一天要吃鹽1000鐘,如果國家將鹽價每升加價2錢,每天都可以收入200萬錢,每月就可以收入6000萬錢。當時一個萬乘之國的人頭稅,也不過每月3000萬錢(刀幣)!

  反正,因為大家都要吃鹽,所以誰也無法逃避!

  管仲說,這樣的話,不用增加賦稅,老百姓自己也感覺不到被壓迫,但國家收入卻能大幅度提高——這是什麼水平?這是當今我們政府的水平!我們中國表面上的稅收似乎國際比較起來也不算高,但政府通過高房價一下子把老百姓的錢都給轉個圈兒掏走了,國家收入從容實現了蹭蹭蹭的連年增長,2013年中國財政收入12.9萬億,其中僅土地出讓金一項收入就達到了4萬億元——反正大家都要住房子,誰也逃避不了!更重要的是,國外的稅收收入主要用於全民醫療、養老和教育,中國的稅收只管領導幹部(8億農民一直被國家拋棄),當然中國政府在世界上顯得特別特別有錢了……

  所以,管仲上任後頒布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將齊國所有的制鹽作坊造冊登記,統一管理。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但管理也是生產力啊——通過緊湊節約的操作流程、認真細緻的專業分工,甚至還可能經歷破產重組、兼併收購,齊國的制鹽場所從一家家小作坊發展成大型鹽場,齊國的制鹽業異軍突起,成了當時國際鹽業市場的老大。

  有鹽了,錢自然就來了,由於大部分食鹽都是銷售到國際市場上,賺回來的都是外匯呢!

  當然,當時的外匯也還是銅錢,不管是布幣還是什麼貝幣,無非就是銷毀了,重新製成齊國的刀幣而已。

  打仗征服、外交貿易、君王擺闊、官僚統治,哪個不要錢?

  有錢了,後續的政策也都好辦了。

  無論什麼重要,錢都是第一重要!

  (3)誰不服,用錢砸死他

  齊國要想在諸侯國裡面稱霸,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南方的近鄰大國——楚國。

  按照常理,有錢了、軍隊強盛了,嘩啦一下打過去就是——你這思維有點太落伍了,《孫子兵法》不說了嘛,「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戰爭的最高境界。

  當然,孫武那會兒還沒出生呢,可人家管仲已經提前領會到戰爭的精髓了。

  話說齊桓公富國強兵之後,就想去主動攻打一直對自己虎視眈眈的楚國,但又害怕楚國很強大,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於是就向管仲請教辦法。

  管仲出了一個主意,讓齊桓公以高價收購楚國的活鹿(只要活的不要死的)——並且告訴楚國人,販鹿到齊國可以發大財,反正齊國現在有的是錢。

  買鹿?

  你看不懂了吧?

  齊國人買鹿,起初3枚銅幣一頭,很快加價為5枚銅幣一頭,再後來,管仲又把鹿價提高到40枚銅幣一頭——這幾乎和當時上千斤糧食的價格相同了。

  楚國人這下可瘋狂了,農民放下農具、軍隊停止訓練,幾乎全國總動員,全都跑到山上去捕捉活鹿了。

  齊國呢,這時卻偷偷的收購楚國的糧食,並且把自己的糧食「藏谷十之六」。

  接下來的一年,由於農民都不事生產,楚國發生了大饑荒,這時管仲關閉國界,終止活鹿交易,阻止鄰近諸侯國與楚國通商買賣糧食,並且集合軍隊伐楚。

  楚國全國陷入糧荒,沒有糧食吃,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一戰下來,楚人降齊者,十分之四,強大的楚國一下子元氣大傷,不得不求和,保證接受齊國號令,不再欺凌小國。

  可惜了,那個時候楚國人文化水平太低(被稱為「南蠻」),不知道搞孔孟那一套,宣揚什麼「哀兵必勝」,或者向那個和咱們「有著鮮血鑄就的友誼」的小鄰居學習,哪怕餓死上百萬民眾,只要堅持了金胖子的領導,堅持先軍政治,堅持主體思想,也會戰無不勝……

  制服了強大的楚國,但齊國邊上的魯國和梁國也不弱小啊,尤其是那個魯國,當年不支持小白同學當國君,還攻打過齊國,小白同學一直耿耿於懷,還沒有找他們算賬呢!

  管仲讓齊桓公先消消火,出了個主意,怎麼報仇呢——穿綈(ti)衣!

  綈是啥玩意啊?

  其實就是一種布,這種布用絲線做「經」,棉線做「緯」織成,所以比一般的絲綢要厚實粗重,又比一般的棉布要細膩光滑。

  總之,是一種高級布料,也是魯國和梁國的特產。

  多新鮮啊——穿敵國的衣服也能報仇?

  不僅齊桓公自己穿綈衣,而且下令大臣們也都必須穿綈料衣服,說是上層人士的象徵,就像現在闊人們都流行穿什麼阿瑪尼、普拉達一樣。

  國君和大臣們穿的東西,就像張學友的歌一樣,很快在齊國流行起來,齊國的老百姓一時間全都穿綈料衣服,綈料價格大漲。

  這個時候,管仲特意對周邊的商人們說,你看,我們的老百姓這麼愛穿綈衣,我們有錢,但是不會做這個東西,你們能不能幫個忙,讓臨近國家多織點綈料?

  當然,我們付錢,齊國出10匹3金的高價購買如何?

  有錢賺,不掙是傻瓜啊!

  魯、梁二國的老百姓都趕緊把綈料運到齊國賣高價、賺大錢,魯、梁二國國庫收入隨之猛增,兩位國君高興得不得了。

  為了進一步充實國庫,魯梁的國君,要求他們的百姓都去織綈。

  一年之後,魯國、梁國的老百姓幾乎全部出動,忙著織綈運綈,放棄了農業生產。

  一看時機成熟,管仲又勸齊桓公改穿帛料衣服,並且下令不讓大臣和百姓再穿綈衣,與制服楚國的方法一樣,關閉邊界,不再與這兩個國家進行貿易。

  僅僅十個月後,魯國、梁國餓死的民眾已經是一個挨著一個了,兩位國君趕緊下令讓百姓從事農業生產,但為時已晚,糧食是不可能在短期內產出的。

  魯國、梁國糧食價格飛漲,國內經濟幾近崩潰,而從齊國買糧食呢,齊國要價是每石上千錢,實際上齊國國內的糧價每石不過才十錢。

  這下徹底把魯國和梁國搞趴下了,魯、梁兩國後來不得不都歸順了齊國。

  在另外一個鄰國代國,管仲搞了一把「購狐」運動,這次想你也想得到了,無非是「買鹿」、「穿綈」的翻版——代國人忙於捉狐狸而耽誤了農業生產,導致北方的離枝國乘虛侵擾,代國國王只好投降齊國,祈求庇護,齊國又是一兵未動獲得了大塊地盤和大量人口。

  就這麼搞了幾把,既沒有掠奪民眾,也沒有派兵侵略他國,齊國一天天的強大起來。

  (4)你不當老大誰當老大

  有錢了,啥事都好辦。

  政府有錢了,管仲同學開始關心「三農」問題了,他提出了一個叫做「環乘之幣」的貨幣政策——簡單來說,就是成立一個小額農業貸款公司,歉收了發放貸款,豐收了收繳餘糧,主要用來救濟貧戶、保障生產、減小糧價波動、避免農戶破產和逃亡,進而保障農村能夠為國家持續供應充足的糧食和兵源。

  此外,管仲還開展「大煉鋼鐵」運動,目的是為軍隊提供充足的武器,你要明白,相比石頭和青銅器,鋒利堅硬的鐵器可是那個時代最尖端的武器。

  地盤大了、家底厚了、能力強了,齊桓公自然就可以「尊王攘夷」[2]了。

  所謂「尊王」,就是號召大家要尊重周王室——公元前655年,周王室內訌,在立誰做天子的事情上發生爭論,齊桓公聯合諸侯保住太子鄭的地位,並擁立鄭為周襄王,號召所有諸侯國君主都要尊重和擁護周王室,誰敢不尊重的話,齊桓公就出兵打他。

  當時的周王室式微,都快沒有啥諸侯王理他了,突然冒出來個諸侯王說大家都要尊重他,周王的那個感動啊,鼻涕眼淚都出來了,總得給點回報吧,於是正式封齊桓公為諸侯長,明明白白告訴齊桓公說,「你就是老大!」

  說白了,「尊王」就是拉大旗,作虎皮,找個好名頭。在齊桓公之後,學會這一招的人是越來越多,後來的董卓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就是典型的偷學!

  「攘夷」,就是對西北的戎、狄遊牧民族以及南方的楚國對中原諸侯國的侵擾進行抵禦。比方說,公元前664,山戎伐燕,齊國衝過去就把山戎打跑了,救了燕國;公元前661年,狄人攻邢,齊桓公幫助邢國打退狄兵,並且在夷儀這個地方為邢國建立了新都城……

  那些大小諸侯國一看,齊國仗義啊,這麼有老大風範,不服不行啊!

  等到齊國潛心修煉,把「九陰真經大法」煉成之後,發現自己想不稱霸都不行了,國富兵強,制度先進,人才輩出,仗義服人,治大國如烹小鮮,「稱霸」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了。

  你想啊,這和黑社會裡誰能當老大的道理完全一致,我最有錢、長得帥、聰明過人、武功高強、知識全面、尊敬老人、扶助弱小、為兄弟仗義付出,我不當老大誰當老大啊?

  你不當霸主誰當霸主?

  誰又敢當呢?

  更重要的是,當了霸主之後,還可以義正辭嚴的要求別人不能使用自己曾經稱霸的歪點子重新使用,限制和清除潛在的強大對手。

  代表齊桓公稱霸的事件是公元前651年的「葵丘會盟」,正是在這次會議上,霸主齊國提出了諸侯國們以後都要遵守的很多規矩,比方說不准把水禍引向別國,不准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不准更換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讓婦女參與國家大事……

  「不准因別國災荒而不賣給糧食」這一條最為搞笑,因為齊國本身就是靠「糧食戰爭」才搞定了臨近的大國,確立了自己的老大地位,但他卻規定別的諸侯國不許再使用這種手段。

  我們不僅想起來當今美國過於嚴厲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條例。

  當年在19世紀之時,美國正是靠著盜版和剽竊德國、英國和法國的專業知識書籍和工業專利技術迅速的發展起來,老牌歐洲國家曾對此提出過「強烈抗議」,結果,當時美國總統托馬斯-傑斐遜(ThomasJefferson)義正辭嚴的說什麼「思想和知識的分享不會造成發明者的思想或知識貧瘠……」。

  然而,等到美國成為世界頭號專利申請國之後,美國立馬搖身一變制定了全世界最嚴厲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並且在聯合國協調下制定了「世界規則」,要求所有國家都要「嚴格保護」智慧財產權,好像誰不尊重智慧財產權就犯了滔天大罪似的。

  說點後話,其實這齊桓公和管仲,也都不是什麼完人。

  早在和鮑叔牙一起經商的時候,管仲就愛佔小便宜,出錢的時候出得少,分配利潤的時候要得多,不過好在鮑叔牙特別寬容大度,自認為才華沒有管仲高,在他當了公子小白的軍師之後,還毫不嫉賢妒能,把管仲舉薦為相代替自己,由此有了齊桓公的一番霸業。

  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丞相的管仲,還創立了妓院一行,在增加賦稅的政策裡,妓院便是他提出的一項重要「稅收」來源,甚至,我們的管仲相國大人最後還娶了一位名妓——田倩。

  正是在田倩這位賢內助的幫助之下,管仲相國才逐漸改掉了一些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做人和處事方式,選拔了寧戚這樣的賢人,成為名符其實的一代賢相。

  由此可見,老婆出身不重要,老婆人品很關鍵!

  至於一代霸主齊桓公,晚年的時候覺得自己功成名就,可以好好享受享受了。

  某一日,齊桓公突發奇想,聽說嬰兒肉好吃,廚師易牙立馬就把自己的兒子煮了給他吃——這麼有犧牲精神的同志,齊桓公覺得易牙是真正的忠臣!

  又有一次齊桓公生病了,弄臣開方連父母死了都不奔喪,留在宮裡端屎端尿服侍齊桓公——這麼「任勞任怨」的同志,齊桓公感動不已,當然覺得開方是忠臣!

  豎刁這哥們更狠,自己把自己給閹割了,專門來伺候齊桓公,齊桓公更認為是忠臣。

  管仲臨死的時候告誡齊桓公,說,老大,這三人都不是啥好人,我、鮑叔牙、寧戚死後,你可不能任用這三人哦!

  齊桓公大惑不解,說,管大丞相,為什麼你們活著的時候,我任用他們3個就沒有問題,你們去世後我任用這三人就有問題?

  管仲說,哎,老大,虎毒不食子?可一個廚師連自己的孩子都敢殺掉,哪有人性啊?怎麼能值得信任?哪人沒有生理慾望,不愛自己胯下二兩肉?可豎刁卻能不近人情,主動一刀斬斷孽根,你哪能和這樣的人親近呢?至於開方,本來貴為衛國太子,他放棄千乘之封,父母死了都不奔喪,專為來伺候你,他的慾望肯定是超過這些東西的……

  至於你嘛,當個大領導,總得有個自己的愛好吧,不然,天天只知道為國為民辛勤操勞,自己的慾望一點兒都得不到滿足,這CEO當得多沒有意思啊!只要不危害國家,滿足你的這種「私家」嗜好,無傷大雅!

  當我們在的時候,你能聽進去我們的意見,他們三個縱然想危害國家,也實現不了。

  然而,如果我們駕鶴西遊之後,你再任用他們三個,就沒有人管得住他們,就會對國家造成大危害了……切記切記!

  齊桓公當然流著淚答應了!

  可真正等到管仲、鮑叔牙、寧戚等一批重臣死去或退休之後,齊桓公還是把持不住,任用了易牙、開方、豎刁這三個奸佞之人執掌國政,把齊國搞得烏煙瘴氣。

  公元前643年,齊桓公患了重病。

  易牙、開方、豎刁等人認為機會到了,便假借齊桓公的命令,禁止任何人入宮,又在桓公寢室周圍築起三丈高的圍牆,不給送飯送水,只留一個狗洞大小的地方,每天讓一個奴婢爬過去看看齊桓公死了沒有。

  齊桓公這時候才幡然悔悟,痛哭流涕,後悔自己無顏見管仲、鮑叔牙於黃泉之下。

  現在哭有屁用啊!早幹嘛去了啊?

  該不讓你吃飯,還是不讓你吃飯!

  最終,我們的一代霸主竟然被活活餓死在床上!

  齊桓公死了之後,幾個兒子忙於爭奪王位、互相攻殺,屍體在宮中放了67天,爬滿蛆蟲也沒有人理會。

  「春秋五霸」的第一霸齊國,也就從此衰落了下去,再也不復全盛之時的輝煌。

  俗話說「劍老無芒,人老無剛」,連齊桓公這種年輕時英明神武、從善如流、辯賢識忠、唯才是舉的領導,到了老年的時候也如此昏聵不堪!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人老了,是會糊塗的,如果這個糊塗的老人掌權,後果是很嚴重地!

  所有現代國家為啥都搞退休制度,想想就明白了。

  [1]乘是車輛單位,常指戰車,「萬乘之國」的意思就是能組織起一萬輛戰車的國家,比喻大國。後面的那個「鍾」,是古代的一個用於糧食和食鹽的體積重量單位,1鍾等於古代的1000升。

  [2]值得說明的是,「尊王攘夷」這個詞後來還被日本學了去,作為明治維新時期人們推翻幕府政權的口號;最搞笑的是,在甲午戰爭期間,日本人與大清朝廷打仗的口號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結果這後來被我們的國父給「借鑒」,變成所謂革命的口號。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