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代表韓非子生平簡介 韓非子的死因之謎
韓非(約前281年-前233年),又稱韓非子,韓國(今河南省新鄭)人,戰國時期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也是先秦諸子百家史料可證中最後一位子家思想人物。韓王(戰國末期韓國君主)之子,荀子的學生。作為客居秦國的法家代表,備受秦王嬴政賞識,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終被下獄毒死。
韓非子生平簡介
關於韓非生平,因目前留存史料有限,未能清楚述之。韓非為韓國的宗室公子。在韓非的年代,韓國為戰國七雄中最弱小者。韓非有口吃之毛病。約前255年至前247年間,與同學李斯(後來為秦始皇丞相)一同拜儒家大師荀子門下學習「帝王之術」,李斯自覺才學不如韓非。
韓非將自己的學說,追本溯源於道家黃老之術,他對老子《道德經》有相當大的研究,著有《解老》、《喻老》等篇。約前247年至前234年間,韓非多次上書韓王遊說,皆不為所用。《孤憤》、《五蠹》、《顯學》、《難言》等篇著於此時期。之後《韓非子》一書傳到秦國,書中《孤憤》、《五蠹》內容被秦王政佩服:「唉,寡人假如能夠見到這個作者,與他往來,就死而無憾了。」李斯說:「這是韓非寫的書啊。」便以戰爭為要脅,逼韓非出使秦國。
韓非子
韓非到秦國後,受到秦王政的欣賞,準備重用,李斯與姚賈怕秦王重用韓非,私下誣陷韓非,說韓非是韓國宗室公子,必定不會效忠秦國,勸秦王把韓非禁錮,又在獄中把韓非毒死。
司馬遷指韓非好『刑名法術』且歸本於『黃老之學』,一套由『道』、『法』共同完善的政治統治理論。韓非總結法家三位代表人物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思想,主張君王應該用『法』、『術』、『勢』三者結合起來治理國家,此為法家之博采眾長之集大成者。
秦始皇在初見韓非著作部份篇文內容就佩服地說:「寡人如果能見此人,與其同遊談論一番,那就是死也都無憾了!」在韓非死後,當代各國國君與大臣競相研究其著作《韓非子》,秦始皇在他的思想指引下,完成統一六國的帝業。
韓非子死因之謎
韓非子之死,史籍有兩種說法。一是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也是迄今為止韓非子之死的母本說法和主流說法:「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並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殺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
另種說法,較少為人提及,見於《戰國策 秦五 四國為一》(以下單列篇名),原文較長,茲概述其意。四國聯兵進攻秦國,姚賈毛遂自薦,出使四國,消除了這次兵災。「秦王大悅,賈封千戶,以為上卿。」韓非得知此事,到秦王面前說了一通,意思是姚賈這人怎麼有問題。
秦王責問姚賈,姚賈對答如流,一番說話,比韓非子說的漂亮多了。結果,「秦王曰:『然』。乃可復使姚賈而誅韓非。」——姚賈沒事,韓非子被殺。(誅在先秦,並非只有殺死的意思,還有責問、譴責、懲罰之意,在此都通,但有人認為,誅韓非,就是把韓非殺了。)
這兩種說法的相同處,是韓非之死,跟姚賈有關,也跟秦王有關。不同處,是司馬遷筆下的韓非,是個無辜受害者,而《戰國策》裡的韓非,則有引火上身,咎由自取的味道。但這兩種說法,都有讓人無法釋疑的地方。
《戰國策》的那篇文字,除了事由,只有三段對話,然後,秦王就把韓非給殺了,——假如那個誅字,真的是殺死的意思(《秦五 四國為一》注有「韓非,韓公子也,著刑名之書十餘萬言。是時在秦,故知之也。終死於譖姚賈也。」此即解誅為殺)——生硬,突兀,一點說明沒有。
再說《史記》。司馬遷寫韓非子之死,寫得簡練、生動、傳奇,前後相連,看上去有理有據,然若仔細推究,同樣讓人疑心難釋。韓非子從韓國到秦國,按司馬遷的說法,是「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呼,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死不恨矣」、「因急攻韓」八個字,驚心動魄、排山倒海,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被千古一帝秦始皇引為知己,以這種方式引為知己,不是空前絕後,也是絕無僅有了。——然而,費盡如此心機,為著李斯一句話,秦王就把韓非殺了?
殺韓非子,具體操作者是李斯。按某種流行的理解看法,李斯是殺害韓非子禍起蕭牆的煽風點火者。李斯為何要殺韓非子?照理說,韓非子是李斯向秦王介紹的,韓、李二人還有同窗之誼,——但有人說,正因為倆人是同窗,李斯嫉妒韓非,所以殺了韓非子。何以證明李斯嫉妒韓非子呢?《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韓非)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斯自以為不如非」,就一定是嫉妒?嫉妒就一定要殺人?當然,說李斯嫉妒韓非子,還有一個證據,那就是「李斯、姚賈害之」的「害」字。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一語,其中的「害」字,通常都作嫉妒解,但《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的話是「李斯、姚賈害之」,看來不僅是李斯一人,因同學關係而嫉妒。那姚賈為何也嫉妒韓非子?假如「害」字真作嫉妒解,那姚賈嫉妒韓非子,就至少缺乏背景交待。總不能籠統來一句,因為韓非子有才,所以,但凡一殿為臣的,都嫉妒他,都想弄死他。
韓非子的主張
韓非雖然是荀子的弟子,思想主張卻與荀子大相逕庭,他沒有承襲荀子的儒家思想,卻愛好「刑名法術」之學,整理並發展法家思想,成為法家之集大成者。韓非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繫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強調君主統制權視為一切事物的決策核心,君權是神聖不可侵犯,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國家。
韓非在其《韓非子》裡面有《解老》與《喻老》兩篇,直述自己思想部分也源自於老子,故後世稱之為道法家,意味從道家裡面延伸出來的新法家思想。但韓非的道法家與道家有一些差異。簡單說,韓非子僅取《老子》『無為』的思想,《老子》認為處世,不需要拘泥固定形式與方式,只要順著大道即可。
但韓非認為無為,落實在君王統治上,應該是無論特定喜好,或不喜好都不能被臣下推測與掌握,此觀點還包括施政習慣,統馭方式等,應該陰晴不定,難以掌握。如此才不會反被臣下駕馭,這也就是申不害的「術」。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解老》與《喻老》部分,似乎與韓非其他論述有出入,可能不是韓非所作。
韓非之學出於荀子,源本於儒家,而成為法家,又歸本於道家。其最高理想為「君無為,法無不為」,認為法行而君不必憂;臣不必勞,民但而守法,上下無為而天下治。但其學說過於尊君,為後世所詬病。韓非另主張『名實相符』,認為君主應根據臣民的言論與實績是否相符來決定功過賞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