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嵩燾: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為什麼鎩羽而歸? | 陽光歷史

 

A-A+

郭嵩燾:中國第一個駐外公使為什麼鎩羽而歸?

2016年07月07日 近代名人 暫無評論 閱讀 504 次

  郭嵩燾(1818—1891),湖南湘陰人。他是晚清第一個正式領銜出使西方、真正走向世界的中國人,也是中國近代洋務思想家、中國職業外交家的先驅。

  飽讀詩書,關注洋務

  郭嵩燾從小就受到了標準的中國傳統教育。1835年,郭嵩燾考中秀才,後進入湘學重鎮岳麓書院讀書。在這裡,郭嵩燾深受岳麓書院經世致用的湘學傳統影響,結識了同在這裡讀書的曾國藩、劉蓉等名士,並與他們結為摯友。

  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郭嵩燾第五次參加會試,終於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此後不久,由於雙親相繼去世,郭嵩燾只得依定制回鄉居喪。鄉居期間,正值太平天國進軍湖南。在他的積極勸導之下,隱居鄉間的左宗棠、曾國藩等人紛紛出山,組建「湘勇」鎮壓太平軍。此後的幾年,郭嵩燾一直隨曾國藩參贊軍務,並在官場中建立了一定的「關係」。1856年末,郭嵩燾到京城出任翰林院編修,咸豐帝對他的學識非常讚賞,讓他入值皇帝的私人咨詢機關南書房。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後,咸豐帝派郭嵩燾到天津前線隨僧格林沁幫辦防務,隨後又命其前往煙台等處海口稽查隱匿侵吞貿易稅收的情況。郭嵩燾是文人,本來就與當時污穢不堪的官場習氣格格不入。在任上,他採取種種有力措施整頓稅務,查辦貪官污吏,大大增加了清政府的收入。但其隨員和地方官員因他破壞了官場長期以來的「規矩」,聯合起來賄賂京城官員,在背後告了郭嵩燾的黑狀。正當郭嵩燾自以為有功於朝廷的時候,卻突然被調離查辦。

  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親眼見識了英國先進的軍力,使得郭嵩燾比同時代的其他人更為迫切地關注西方。1859年2月,他給皇帝上疏,要求清廷培養專門的外交人才。在中國最早的三所外國語學校中,他協辦、主辦了上海廣方言館和廣州同文館。

郭嵩燾

  1861年,有感於近20年來夷務(外事)工作一再出現的怪現象,郭嵩燾沉痛地說,其實中國人完全可以理直氣壯地與外國人劃定章程,與他們平等相處,不應該怕他們。但如果不瞭解外國的情況,一味用蠻力,反而會使夷亂加劇。

  赴英賠罪,出任公使

  兩次鴉片戰爭後,中國社會發生了重大變化。清政府內部一些人逐步意識到不能再固守閉關鎖國、孤立於世界之外的老路,希望通過向外派遣使節,與西方進行平等接觸。

  1875年,英國駐華使館官員馬嘉理率人到雲南「探險」,與當地居民發生衝突被殺,是為「馬嘉理事件」。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藉機滋事,迫使清廷與之簽訂了《煙台條約》。隨後,英國政府又強迫清廷派大員親赴英倫「道歉」。這個賠禮又丟人的差使落到了郭嵩燾肩上。後來,清廷索性又追加了一項命令,告訴郭嵩燾賠禮後不必回國,直接出任駐英國公使。近代中國第一位駐外使節就在這樣的無奈與尷尬中產生了。

  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消息傳出時,清廷內部有不少王公大臣與名士還恪守著「天朝上國」的狹隘觀念,把郭嵩燾的出使行動看成是毀掉一世清名的差使。在當時人的眼中,郭嵩燾的洋務主張就已經標新立異,令人側目了,而這次,他竟自棄父母之邦,遠赴夷人之國,簡直是匪夷所思。他的一些湖南同鄉更為他此行感到羞恥,甚至企圖毀掉他的老宅。當時,有人竟然編寫了這樣一副極為尖刻的對聯來羞辱他:「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見容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作為中國第一位駐外公使,郭嵩燾沒有也不可能接受世界形勢、國際關係和外交學等基本知識的系統訓練。他是靠著為數不多的材料和虛心考求去認識外部世界的。今天看來,他的認識比同時代的大多數人都高出一籌。

  悉心考察西洋政教

  郭嵩燾出使英國,本來事情不多,便利用公務閒暇,悉心考察英國政治。通過對英國資本主義政治運作的實地考察,郭嵩燾逐漸擺脫了君權至上的思想束縛。在英國,他不僅敢於考究西方的民主政體,而且敢於肯定其優點。他說:西洋的國政一概公開,而中國自秦漢以來兩千餘年的國政,卻正好與此相反。郭嵩燾列席旁聽了英國下議院的辯論,也曾認真研究英國議會政治發展的歷史,結果認識到,議會和政府兩者互相牽制是英國立國千餘年不敗的原因。

  1877年(光緒三年)5月,劉步蟾、方伯謙、嚴復等人作為海軍留學生,在監督李鳳苞的帶領下到達英國。抵英次日,郭嵩燾便在公使館中設宴,為李鳳苞等洗塵。在郭嵩燾的安排下,這些留學生一部分被分派至英國艦隊中,另一部分則考入了皇家海軍學院,此後成了公使館的常客。在郭嵩燾的日記中,詳細記錄了他們之間的多次談話。郭嵩燾經常閱讀留學生們的日記,留學生們在留學心得中講,英國人的微積分學、新學、力學等,都是以前沒有讀過的,現在學了這些,不啻事半功倍。郭嵩燾感慨地說:就憑這個也能證明出洋留學的好處實在不少啊!

  年逾花甲、讀了大半輩子儒家經典、頭腦裡塞滿了陳腐觀念的郭嵩燾,現在卻敢於承認西方的先進與中國的落後,而且承認得這樣徹底,這在當時需要驚人的勇氣。

  任期未滿,黯然還鄉

  郭嵩燾曾把使英途中見聞逐日詳記輯為《使西紀程》一書,內容有稱讚西洋政教修明、中國應採用其治國之道等話語。他將書寄回中國後,呈總理衙門刊刻,一時激起滿朝士大夫公憤,要求將其撤職查辦。翰林院編修何金壽參劾他「有二心於英國,想對英國稱臣」;結果此書被清廷申斥毀版,嚴禁流行。在當時的條件下,就郭嵩燾所屬的那個社會階層而言,他已經走得太遠。這使他難安其位,不斷受到攻擊,而最為惡毒的攻擊便來自他的副手劉錫鴻。

  在劉錫鴻的筆下,郭嵩燾的最大「罪狀」有三:披外國人的衣物、向其他國君主起立致敬、聽音樂會時效仿洋人索取節目單。由此足見當時國人愚昧之深。劉還秘密彈劾郭嵩燾「十款」罪狀,極盡羅織誣陷之能事。劉錫鴻指責郭嵩燾的「罪狀」,其實都合乎國際禮儀,這反而印證了英國人稱郭嵩燾為「所見東方最有教養者」的讚譽。由於清朝守舊勢力過於強大,從朝廷到京師大夫對郭嵩燾一片唾罵指責之聲,他只得在任期未滿(僅僅一年零七個月)之時,奏請因病銷差,清廷立即同意並派曾紀澤接任。

  郭嵩燾於1879年5月5日乘船到達長沙。當時湘陰正好發生守舊排外風潮,形勢頗為緊張,連用西洋小火輪拖帶的木船都受到長沙、善化兩縣國人的阻攔,大罵郭嵩燾「勾通洋人」的標語貼滿了大街。

  出使之日,郭嵩燾曾經壯志滿懷,期望以此行引進西方治國之道,使中華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無奈鎩羽而歸。郭嵩燾在唾罵聲中出使,又在唾罵聲中回國。他已失去繼續奮鬥的信心,回國後便歸隱鄉里。儘管郭嵩燾欽差使臣的官銜暫時尚未解除,但自巡撫以下的地方官員都對他傲慢異常。郭嵩燾死後,雖有官員請旨按慣例賜謚立傳,也都被清廷否決。直到他死後9年,義和團運動高漲之際,還有京官上奏要求開棺鞭戮郭嵩燾的屍身,以謝天下。

  晚年時,郭嵩燾曾三次申請開辦輪船公司,但終歸化為泡影。他自信:「流傳百代千年後,定識人間有此人。」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