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柴郡主並未下嫁楊六郎 柴郡主也不存在! | 陽光歷史

 

A-A+

歷史上的柴郡主並未下嫁楊六郎 柴郡主也不存在!

2017年06月26日 風雲人物 暫無評論 閱讀 183 次

  楊六郎楊延昭簡介  楊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楊延朗,後改為楊延昭 ,亦稱楊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北宋抗遼名將楊業的長子(小說中為楊業六子),遼國人認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顆主鎮幽燕北方,是他們的剋星,遼國人就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為楊六郎。他自幼隨楊業征戰,雍熙三年北伐,楊業率軍攻應、朔等州,延昭為先鋒,時年二十九歲,戰朔州城下,流矢穿臂,戰鬥愈勇,終於攻下朔州。其父死,便擔負起河北延邊的抗遼重任。雍熙北伐之後,延昭在景州(今河北景縣)、保州(今河北安新縣)等地抵禦遼軍侵擾,死後陪葬於永安縣(今河南鞏義宋英宗永厚陵)。在與遼兵作戰中,楊延昭威震邊庭,人們稱楊延昭守衛的遂城為「鐵遂城」。宋真宗稱讚他「治兵護塞有父風」。

  傳說中楊六郎還是地位顯赫的郡馬爺,不過,其郡馬身份問題,到底是真是假,還值得進行一番探討。

  早期的幾部雜劇,包括《謝金吾》、《活拿蕭天祐》等都提到了楊六郎的郡馬身份,特別是《謝金吾》一劇說得更為明白。

  至於楊六郎與柴郡主是如何結緣的,京劇《狀元媒》有專門演繹。該劇又名《銅台陣》、《楊六郎招親》,1960年改編為《狀元媒》,張君秋、馬連良、譚富英首演,成為張派代表作。豫劇、漢劇、越劇也有類似題材,有的稱作《八賢王說媒》。

  《狀元媒》除了原有的八賢王等為人所熟知的人物之外,又增加了一個新科狀元呂蒙正。呂蒙正史上確有其人,曾三次為相,是宋朝的一代名臣。他出生於後晉開運三年(944年),卒於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丁丑科狀元。如果以呂蒙正為新科狀元論,《狀元媒》一事應該發生在977年前後,那時楊延昭19歲,呂蒙正33歲,趙德芳27歲,從年齡層次來講,尚說得過去。呂蒙正於988年、993年和1001年,在太宗和真宗時三度為相。1003年,已近花甲之年時,退出了大宋政治舞台。歷史上並未記載呂蒙正與楊家有什麼淵源,倒是稍後為相的寇准,在澶淵之盟中與楊延昭的某些政見相合。

  楊延昭婚姻情況歷史上沒有記載,柴郡主其人也查不到歷史蹤跡。戲劇故事一向認為趙柴兩家關係親密,柴郡主與宋王、八賢王以「叔王」、「郡主」,「皇兄」、「御妹」相稱。演義及戲曲中把柴郡主下嫁楊六郎,自然有推崇楊家將之意,也使得楊家與皇室,特別是與「八賢王」有著更為緊密的關係。這只是人們的一種良好願望。實際情況是,非但「八賢王」這個人物與歷史事實不夠靠譜(後文專門有一章論及此事),而且宋時與柴家聯姻不僅不是什麼榮耀的事,還可能冒很大風險。

  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當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奪走了柴家的王位,為了回報柴家,遂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事實完全不是那麼回事,趙匡胤不殺柴氏子孫就已是很大的恩典了,柴家的狀況遠沒有傳說的那樣從容。

  新、舊《五代史》記載柴世宗有子7人,沒有提到他還有個女兒。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滅周立宋,年僅7歲的周主宗訓被貶為鄭王,與符太后一起移居西宮。符太后看破紅塵,不久即皈依佛門。之後,北宋建隆三年(962年 ),年剛9歲的柴宗訓被貶居房州,在那個十分荒涼的居住地,度過了11個孤獨的歲月,宋太祖開寶六年(973年) 三月心有不甘地離開了人世。柴宗訓死時距20歲生日還差5個月,他一直沒有結婚,所以也就沒留下什麼後代。死了的柴宗訓比活著的柴宗訓更為幸運。他活著的時候,基本上是被軟禁,隨著年齡的一年年增大,內心一定痛苦不堪。死後卻受到了超豪華的待遇,趙匡胤親自為其穿孝發哀,並輟朝十日,舉行隆重的國葬,賜其「恭皇帝」的謚號,這都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柴宗訓儘管有些壓抑,但能活到20歲,已算是萬幸。柴世宗另外幾個兒子的下場也好不到哪去。當年趙匡胤兵變後發生了什麼,歷史已不能再現,但宋人的一些筆記為我們提供了一些情況,這些描述比後代的傳說更為可靠。

  趙匡胤入宮登基時,除了柴宗訓外還發現了柴榮兩個更小的兒子紀王熙謹與蘄王熙誨。當時趙普、潘美以及後周開國上將盧琰等人都在場,太祖顧問左右如何處置,趙普毫不猶豫地說殺掉他們。趙普話音剛落,左右侍衛迅速將紀王與蘄王抓了起來,兩個孩子大驚失色,哭聲震天。盧琰冒死諫阻:「堯舜授受不廢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後?」這話既有美化趙匡胤的成份在內,又有保護柴家的意味。趙匡胤稱帝是和平奪權,走了一道柴宗訓主動禪讓的程序,所以盧琰說他是「受周禪」。

  趙匡胤見趙普與盧琰正方反方意見相左,而潘美手扶殿柱低頭不語,太祖便厲聲問他是不是也認為不能殺了熙謹與熙誨。潘美回答說臣不敢這麼認為,但若殺了他們,確實是於理難容。潘美同時坦承自己的難言之情;自己當年與陛下一起面事世宗,現在如果勸陛下殺掉他們,豈不是有負世宗。但若勸說陛下刀下留人,陛下一定又會懷疑自己的忠誠……太祖打斷了潘美,表態說即人之位、殺人之子會讓他於心不忍,他讓潘美等人把那兩個孩子抱走。

  最後潘美收養了小紀王,盧琰抱養了小蘄王。962年,宋太祖貶斥柴宗訓,同時封盧琰為越國公,此舉有以示安撫之意。潘美為柴熙謹更名為潘惟正。乾德二年十月,紀王柴熙謹不明原因地夭折。之後,宋太祖追問柴熙誨的下落,盧琰為避人耳目,把柴熙誨更名為盧璇,倍加呵護,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兒盧錦嫁給了他。

  公元968年,為了保護熙誨也是為了保護自己,盧琰向宋太祖請求告老歸農,在徵得同意後,帶著家眷連夜出京,過起了與世無爭的隱居生活。直到宋真宗年間,他才重新出山,出任殿前防禦使、節度使、同知樞密院事,仁宗天聖元年(1023年)被封為武烈侯。

  至此之後,柴家骨肉基本不見蹤影。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年已半百的宋仁宗不知出於何因,忽然想起要關照柴家。他下令找來柴氏族譜,從柴氏家族的旁支諸房中找一個輩分最長的人,由他承擔奉祀後周皇族之職,但這位柴氏後人,已經與柴榮沒有什麼關係了,他起到的只是一種象徵意味而已。

  從以上柴家的經歷分析,別說柴家沒有女兒,即便是有,而且也真的嫁了楊六郎,那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相反很可能會把楊六郎捲入皇室的恩怨殺戮之中。傳說中楊六郎身為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郡馬爺,其實根本沒那回事,完全是虛構,沒有任何歷史依據。從楊六郎的生活軌跡看,他長年鎮守邊關,在京城沒有什麼根基,更沒在京城生活過或任過職,又怎麼可能成了柴家或其他皇室的駙馬?!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