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光緒皇帝血淚童年:在後宮慘遭太監虐待!
清代光緒皇帝血淚童年:慈安太后一生未曾生育,對養育小孩的工作心有餘而力不足;慈禧雖然育有一子,但那是二十年前的事兒了,現在的她操持帝國政務,一天到晚忙得昏天黑地,哪裡顧得上撫養小光緒。
當然,要說慈禧對光緒帝撒手不管也不是事實。這不,登基大典剛過了沒幾天,慈禧就下令將光緒的乳母攆走。確實,光緒四歲多了,該斷奶了,成天纏著奶媽怎麼能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君主呢?
光緒帝自小在奶媽的懷抱中成長,感情非同尋常,進宮之後簡直就是相依為命,奶媽走了,光緒成天哭喊著要她,但沒有人理會他。
飲食起居,委之太監
生母不進宮,兩位養母不管,乳母又被攆出了紫禁城,誰來養育小光緒呢?別擔心,慈禧太后召來了自己的親信、首領太監李蓮英,命令李蓮英安排光緒皇帝的生活。
李蓮英面有難色,他知道這項工作風險極大,小光緒年紀太小,身體又弱,三天兩頭鬧病,不是感冒就是腹瀉,萬一在自己手裡有個三長兩短,他就得禍滅九族。所以,他委婉地表達了拒絕的意思——他解釋說,他以及他領導下的這些太監都是爺們兒,從來沒帶過孩子,實難勝任這一差事。慈禧眼珠子一瞪,惡狠狠地說了句:別不識好歹!李蓮英立即氣餒,灰溜溜地抱著小光緒下去了。
李蓮英一籌莫展,他找來親信太監商議,親信建議他將這一工作「轉包」。轉給誰呢?大家建議交給范長祿,因為范長祿大小也是個總管,在太監中有些地位,更重要的是范長祿「婆子氣」很重,一看就像個娘們兒,肯定能勝任哄小孩的工作。
李蓮英找來範長祿,連哄帶勸,再加上威逼利誘,但范長祿死活不接這個差事,最後驚動了慈禧太后。根據太監回憶,范長祿流著眼淚對慈禧說:「奴才之萬歲爺,春秋太幼稚,奴才不能勝任。」說完連連叩頭並請求召回奶媽。
慈禧歎了口氣,語重心長地說:奶媽來自民間,出身低賤,不能不把她攆走,你當差這麼多年,一貫謹慎,更重要的是看你像個娘們兒,還是你來哄萬歲爺吧,多加謹慎就行了,不要有太多的顧慮。范長祿還是第一次見慈禧太后有這樣好的態度,受寵若驚,只好把這個差事應承下來了。
此時的光緒皇帝年僅四歲,從此,他失去了父愛和母愛,由太監照應他的起居飲食,一天到晚太監不離左右。今天看來,這樣一個環境對於小男孩兒的身心成長是不利的。
長期變態的生活扭曲了太監的人性,太監中心理陰暗的人不少,而且,太監們迫於生計,為皇家執役,付出了斷子絕孫的代價,每個人都有一本「血淚賬」。他們對皇家的情感是複雜的,這回小光緒落到了他們手中,他們會拿出來怎樣的「孝心」來報答這位小主子呢?
比如吃飯,皇帝每頓飯有上百樣菜餚,擺滿三張餐桌。按例,皇帝就座後,太監將一盤盤菜餚依次端到皇帝眼前,由皇帝選擇。據宮中的太監後來追憶,小光緒進餐的時候,太監把小光緒抱上椅子,然後就不管了。光緒還沒有桌子高,一旦就座自然下不來,太監又不把每張餐桌上的菜餚依次端來,光緒只好吃眼前的幾樣,頓頓如此,時間一長哪有胃口?
後來御膳房得知皇帝只吃眼前的幾樣菜餚,十分高興,他們也想出了個取巧的辦法:除了皇帝眼前的幾樣菜以外,其他菜餚這頓撤下來下頓照上不誤。所以,每頓飯的上百樣菜餚基本是「臭腐」不可聞的「原饌」,而且,眼前的幾樣菜也「大率久熟干冷不能可口」。小光緒在入宮前曾得過一場痢疾,病得很重,幾乎丟了小命,後來用針灸的方法才治好,但身體十分虛弱,飲食起居須格外注意。現在他在宮中無人過問,饑一頓,飽一頓,時間一長,得了營養不良、胃口不好、時常嘔吐的毛病。小光緒嚷著胃疼,但沒有人搭理他。
范長祿侍候小光緒一段兒時間之後,終於推卸了這個差事,從此,光緒身邊的太監就像走馬燈似的換來換去。太監們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除了自己的利益,一點兒也不考慮小光緒的生長發育。四五歲的小男孩正是好動的年齡,但光緒被太監們限制得死死的,不能跑,不能跳,不能大喊大叫;有的太監怕光緒消化不良,頓頓飯不讓他吃飽,把他餓得直哭;有的太監怕光緒受風著涼,即使已經到了脫棉襖的季節,也依然讓他穿著一身裘皮,熱得他煩躁不已,無精打采;有時光緒身體不舒服,太監卻只根據自己的經驗做出「診斷」,就是不去找御醫。這些情節要不是後來光緒帝的師傅翁同龢在自己的日記中親筆所記,誰會相信這是大清國第九位君主的幼年遭遇!
慈禧淫威,光緒膽寒
光緒帝的苦難境遇更來自養母慈禧太后的淫威。根據慈禧的要求,光緒帝要管慈禧叫「親爸爸」。他進宮不久就成了慈禧垂簾聽政的道具。
垂簾聽政的地點在養心殿。小光緒坐在皇帝寶座上,他的面前跪著臣子,他的身後垂著一面半透明的黃色紗簾。兩宮皇太后坐在簾後,隔著簾子跟臣子一問一答,商議軍國大事,跟小光緒一點兒關係也沒有,但他又必須端坐在寶座上不動,就像今天舞台上演雙簧似的。
這對小光緒來說苦不堪言。這個寶座又高又大,不適合孩子坐。小光緒坐到上面兩隻腳還挨不著地,左右也夠不著扶手,搖搖晃晃,十分危險。如果盤腿坐在寶座上又顯得不莊重,皇帝要有皇帝的派頭。
剛進宮的時候小光緒年僅四歲,正是好動的年齡,根本就坐不住,更何況兩宮太后跟大臣商議軍國大事,小光緒一點兒也聽不懂,所以,一開始不是跳下寶座,就是在寶座上翻跟頭,有一次還在寶座上睡著了。其實,拿今天的眼光來看,皇太后如果跟光緒坐到一起,或者抱著光緒召見大臣,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但在中國古代,「朝會」是國家典禮的一種,皇帝不分大小,都是一國之君,慈禧權勢再大,畢竟是太后,她沒有資格坐皇帝的寶座,更何況兩位太后擠在一個寶座上抱著孩子處理國政更是不成體統,於是就出現了這樣一個尷尬的局面。
慈禧太后為了培養出一位合格的君主,對光緒要求極為嚴格。光緒不能穩坐寶座,慈禧輕者呵斥,重者責罰。慈禧責罰光緒的辦法有二:一是罰跪,二是不讓吃飯。小光緒三天兩頭受到「親爸爸」的處罰,平日裡也看不到慈禧的好臉色,時間一長,小光緒被慈禧嚇破了膽。據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記載:「積威既久,皇上見西後如對獅虎,戰戰兢兢,因此膽為之破。」這類記載很多,總之,慈禧的陰影從此籠罩了光緒皇帝的一生。
開蒙讀書,心酸童年
光緒二年二月二十一日,公歷是1876年3月16日,六歲的光緒帝正式入書房讀書。這天一早,在養心殿東暖閣,奕親自出面,迎來了小光緒的師傅--內閣學士翁同龢。此時的翁同龢已經四十七歲了,他是江蘇常熟人,是咸豐朝大學士翁心存的兒子,而翁心存恰恰是恭親王奕的老師。父子兩代服務皇家,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最為難得的是翁同龢在咸豐六年狀元及第,學問人品非同一般。此前,翁同龢就參與過同治皇帝的教學工作,教學能力十分突出。
小光緒在太監的簇擁下走進了東暖閣。翁同龢抬眼一看,只見小光緒面色蒼白,神情萎靡,目光呆滯,尤其是身材比同齡的孩子矮一大截,一看就是發育不良的狀態,不禁一陣心酸。
經過一番拉拉扯扯的謙讓,最後敲定了師徒見面的禮節。光緒皇帝向翁同龢作揖致敬,叫了聲「師傅」。翁同龢下跪還禮。然後奕等人離開養心殿,翁同龢跟光緒帝分頭落座,授課開始。
翁同龢提筆寫下了四個楷體大字--天下太平,然後教小光緒認字。小光緒感到十分新奇,一遍一遍地朗誦著。認字結束,翁同龢拿出《帝鑒圖說》--這是一本明朝編撰的圖文並茂的帝王教科書,翻開第一課是《任賢圖治》。小光緒看到古代帝王騎著大馬的圖畫,興奮得拍手直喊。翁同龢趕緊又講書房的規矩,小光緒似懂非懂地連連點頭。
天氣暖和了,上課的地點改在毓慶宮,小光緒的學習興趣也逐漸淡漠了。
中國歷史上有一種王朝盛衰的週期性現象,一個王朝經過幾十年上百年之後,就要走向衰落、滅亡。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帝王的素養一代不如一代。開國帝王都是「競爭上崗」,競爭的勝利者登上權力的巔峰,失敗者死無葬身之地,所以,開國帝王都是雄才大略。但後代的帝王長在深宮,由太監、宮女撫養成人,連人格都不健全,何談治國平天下呢?加上一個王朝統治時間一長,各種問題積重難返,君主又無力應對,各種因素一疊加,最後的結果就是土崩瓦解。
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權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並為此絞盡腦汁。清王朝特別注重皇子的教育,其嚴苛程度是史無前例的。皇子每天四五點鐘進書房溫習功課,六七點鐘師傅來到,開始上課,下午學滿語、騎射,直到日落方才結束。這種嚴苛的教育培育了一代代安邦定國的接班人。
當然,由於光緒已經是皇帝了,所以,對他的教育比對皇子教育的強度要低一些,但遠遠比今天小學生的負擔要重得多。比如,一年到頭除了兩宮皇太后的生日、小光緒的生日、端午、中秋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此外根本沒有寒假、暑假的概念。小光緒每天要向兩宮皇太后問安,陪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其他時間都要在書房度過,學習內容除了儒家經典、漢語詩文以外,還有滿語、騎術等,而且,光緒畢竟已經是萬乘之尊的一國之君了,他學習的積極性不可能像皇子那樣高。
小光緒學習興趣不高,加上他體質單薄,難以承擔繁重的學習任務。尤其不同以往的是,皇子教育畢竟人數較多,大家一起學習,有個競爭的氛圍,現在教室裡面一個師傅、一個學生,還有一群太監立在一邊瞪眼看著,跟審問犯人類似,時間一長,光緒的學習積極性就更低落了。按說可以給小光緒找一些皇族子弟「伴讀」,但近支皇族裡沒有年齡合適的伴讀人選,翁同龢只能硬著頭皮教下去。
其實,翁同龢對此早有預見,此前擔任同治皇帝的培育工作,他就傷透了腦筋。當年同治皇帝厭學,居然能把師傅李鴻藻氣哭,這也是翁同龢親眼所見。所以,當他得知被任命為皇帝師傅的時候,最初曾一再推辭,但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立場堅定,一定要他挑起這副千鈞重擔,而且,慈禧表態,作為家長肯定全力配合師傅的教育。翁同龢無法推辭,就接手了這一工作。
清晨,翁同龢來到書房,要求小光緒背誦前一天學過的課文。小光緒背了幾句,就張口結舌,背不下去了。翁同龢陰沉著臉,下令罰背二十遍。但小光緒不服處罰,瞪眼不背。要是在民間的私塾,學生完不成學習任務,輕者一頓責罵,重者一頓痛打,但面對天子門生,翁同龢一不能罵,二不能打,他氣鼓鼓地躊躇了一會兒,壯起膽子,委婉地批評了小光緒幾句。誰想到小光緒不僅不接受批評,反而放聲大哭,於是,翁同龢跟太監手忙腳亂地好言相勸,好一會兒皇帝才止住了哭聲。
後來,翁同龢調整了辦法,再遇到這種情況,就「怒目而視」,放下書本,不講課了,光拿眼睛瞪著小光緒。師徒對視,誰也不說話,翁同龢的用意是以此向天子門生施加壓力。這種「對視」一般歷時十五分鐘。十五分鐘過去了,翁同龢的目光和緩了,沒想到他剛要開口講課,卻發現小光緒依然在「怒目而視」,翁同龢慌了手腳。
翁同龢想起慈禧的承諾,於是,換了個辦法。據謝俊美的《翁同龢傳》記載,他自己動手,裝訂了一個「內省錄」。次日上課,開講之前,翁同龢拿出空白的「內省錄」置於案頭,並告訴小光緒:如果犯了錯誤,將把錯誤登記到這本「內省錄」上,然後呈給兩宮皇太后--拿今天的話說,就是通知家長。
翁同龢話音剛落,小光緒就渾身顫抖,五官抽搐。翁同龢目瞪口呆。突然,小光緒把桌子一掀,放聲大哭,然後起身向門口跑去。這時,一道閃電劃破天空,一串兒驚雷從天而降,小光緒趕緊從門口折回,鑽到桌子底下瑟瑟發抖……
後來翁同龢聽太監說,慈禧平日裡對光緒不大過問,但一旦管教起來就疾言厲色,不是罰跪就是不讓吃飯。一次光緒被罰挨餓,他流著眼淚回到寢宮,餓得難以忍耐,居然溜到太監的住處翻找食物,找到食物後撒腿就跑。太監連忙追趕,待捉住小光緒的時候,饃饃已經被吞嚥了一半兒。太監稟報慈禧,慈禧氣得不得了,把光緒罵了個狗血噴頭,然後罰他跪一個時辰。小光緒兩眼垂淚,渾身發抖,跪都跪不成個樣子,趴在地上直哆嗦。
聽到這裡,翁同龢十分意外,也後悔不迭,他為不瞭解自己的學生而感到愧疚,看來教育光緒帝必須另謀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