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古代宋太宗趙匡義殺兄奪位的歷史真相
導讀:宋太宗趙匡義是「燭影斧聲」千古疑案的主角。經近幾十年的研究,他經過預謀,弒兄奪位,已成為大多數史家的共識。即使《宋史》一書,因時間倉促,元人多照抄宋代國史,對帝王多為諛詞,仍不能不露出蛛絲馬跡。如《太宗本紀》說:「帝之功德,炳煥史牒,號稱賢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縣公之貶死,武功王之自殺,宋後之不成喪,則後世不能無議焉。」所說涪陵縣公是其弟廷美,武功王是太祖子德芳、德昭,都被他逼貶而死,以除去他們對皇位的威脅。宋後則是太祖皇后,在太祖崩後,因繼位問題和他爭吵,故在其死後不按後禮安葬。改元在一般朝代中都是在老皇帝死後的第二年。而宋太祖死於開寶9年,距歲末只有8天,太宗便迫不及待地改為太平興國元年。所以毛澤東在讀到這段歷史後批判道:「不擇手段,急於登台。」可謂一針見血。下面就是宋太宗奪取君位的幾個版本:
宋太祖趙匡胤得天下後,是立有太子的,也就是說,他並沒有打算把皇位傳給弟弟趙匡義。關於宋太宗以不當手段奪取君位的說法,有很多版本:有說他是弒兄奪位;還有說他調戲哥哥的寵妃,當場把臥病的太祖活活氣死。
不過,不管掩藏在歷史背後的真相究竟如何,這種兄終弟及、而不是由事先冊立的太子繼位的繼承方式,名義上總不是那麼正當。因此,太宗繼位後的當務之急,就是想辦法安定內外,鞏固帝位。《鐵圍山叢談》載有一事:宋太宗嗣位之初,某日微服出行,在市集上看到一個乞丐向店家乞討不得,遂倚門大罵,店家不斷賠罪道歉,乞丐猶自罵不絕口,引起眾人圍觀。太宗見乞丐可惡,抽出隨身攜帶的短刀,從人群中躍出,將乞丐刺死。殺人後,太宗也不表明身份,只是留下行兇的短刀在現場,就迅即離開。第二天,開封府尹向朝廷奏報此事,太宗做出很憤怒的樣子,聲稱朗朗乾坤,竟然有人在大白天公開殺人,限期將兇手緝拿歸案,不然就拿開封府尹問罪。
開封的捕快偵查了一段時間,卻毫無線索,為了不殃及自己,便捏造事實,稱是店家不堪乞丐辱罵,憤而殺人,把店家關到了獄中。罪案定後,太宗親自過問,要求查看凶器,開封府尹把店家屈打成招的供詞和短刀一併呈上。太宗故意問:「案子審清楚了?」開封府尹答:「審清楚了!」太宗便令身邊的內侍取來刀鞘,把短刀納入鞘內,拂袖而起說:「像你們這樣查案,不知要妄殺多少人。」這時,開封府尹才知道人原來是太宗殺的,自己是中了一個圈套。太宗自導自演的這起案子,意在告誡臣屬,他對下面官吏的所作所為早就瞭然於心,如果有人不盡忠效力,必將獲譴。
除了板子,太宗也會適時地送出幾顆甜棗。太宗曾任命姚坦為第五子益王趙元傑的翊善,掌管侍從講授。益王年少放蕩,好逸樂嬉遊,清正耿介的姚坦,不會阿諛獻媚討益王的歡心,遇到益王有了過錯疏失,就直言勸諫,若是益王不肯改正,還會把事情上報到太宗那裡。包括益王在內的王府上下諸人,無人對姚坦有好感,因此便有下人教唆益王裝病,不去上朝,想以此方法將姚坦趕走。
太宗派了太醫前來診治,然而一個多月過去,益王的病情仍然不見好轉。太宗不知緣故,便把益王的乳母召入宮內,詳細詢問病因。乳母說:「益王本無疾病,只是因為姚坦事事拘鉗約束,益王沒有自由,怏怏不樂,最後積鬱成疾。」太宗一聽便知道是兒子搗鬼,暴怒道:「我選取直臣端士輔佐他,使他潛心向善,如今益王不肯接受規諫,又使詐裝病,無非是想要我把姚坦趕走,他就可以為所欲為。益王的年紀還輕,未必有這樣的心思詭計,必定是你們這些下人給出的壞主意。」於是下令侍衛把乳母拉出去,杖責數十,以示懲戒。同時又召來姚坦,好言撫慰道:「你在王府因盡心盡責而遭群小嫉妒,很不容易。你以後要繼續做好分內的事情,不用擔心有人進讒言,我決不會信。」
通過這件事,太宗又在臣子面前樹立了自己推賢舉善、知人善任的明主形象。而且,他又擴大開科取士的人數,令士人參政的熱情空前高漲。這些措施都有力地鞏固了他的統治,使政權形成了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