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史上蔣介石為何說王銘章的死重於泰山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缺乏民族英雄,無論是宋朝的岳飛文天祥,還是後來的戚繼光鄭成功,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抗日戰爭期間,也有一些抗日名將,比如張自忠、孫立人等。今天說的是王明章,這個人雖然官職不算大,卻也是一個典型的中國式的軍人,一旦國家危亡的時候,立刻跳出來接受為國殺敵的重任,而後在保衛滕縣的時候,不幸陣亡,實踐了為國捐軀的夢想。
那是1938年的春天,日寇攻陷上海、攻佔南京後,沿津浦線北上,企圖與滄州南下之敵南北夾攻,佔領徐州,繼而覬覦中原,威脅武漢。中國國民黨第二十二集團軍受命阻敵,王明章被任命為第四十一軍前方總指揮,率領122師師部和第364旅進駐滕縣,以解徐州之危。3月14日,滕縣戰役打響,王銘章奉命守敵,此時真正投入的兵力才兩千人,因為王明章的川軍屬於雜牌軍,不成體統,而敵人一萬有餘。16日黎明,萬餘敵寇發動猛攻,況且裝備精良,密集炮火轟擊萬發以上,飛機從早到晚狂轟亂炸。城內居民驚恐萬狀。此時王明章鎮定自若,號召守城官兵誓與陣地共存亡。日寇見自己最精銳的機械化師不能攻克,於是當夜又調集三萬兵力、七十門大炮、四五十輛戰車,包圍了滕縣東南北三面。
次日,北風凜冽,陰霾漫天。敵人炮火更加密集,二十多架飛機低空投彈掃射,當是時,房屋倒塌、硝煙瀰漫,全城上下,一片火海。敵人步兵在坦克的掩護下,向突破口發動衝鋒,守敵官兵用手榴彈、大刀奮起抵抗,此時血肉橫飛、屍骸遍地、傷亡慘重,王明章一面督師作戰,一面電告友軍支援。下午2時,敵人用重炮猛轟,飛機在頭上盤旋,城鄉倒塌,防守工事全被摧毀,彈雨與旗幟交輝,血肉與磚頭齊飛。團長王麟等相繼犧牲,王明章知道以死報國的時候到了,就對身邊的滕縣縣長下了死命令,要他帶領老百姓突圍,而自己要學守城的張巡。
哪知道縣長周同也是一個好男兒,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於是相互鼓勵。敵人佔領南城牆、突入東關後,王明章在縣城十字街口督戰,他說:弟兄們,我們要堅持到最後一分鐘,拼到最後一滴血!下午五點,王明章及少數隨從在西北角登上城牆繼續督戰,不行被敵槍掃射,彈洞穿透腹部,士兵們幫他綁緊綁腿,繼續號召人作戰,最後失血過多犧牲。
王明章堅守滕縣四晝夜,為魯南會展贏得了時間。當時第五戰區長官李宗仁高度評價王明章:「若無滕縣之死守,焉有台兒莊之大捷」,為此國民政府1938年4月6日追贈王明章為陸軍上將,當時漢口、重慶、成都均舉行公祭。毛主席、王明、博古等人合寫下一輓聯:「奮戰守孤城,視死如歸,是革命軍人本色;決心殲強敵,以身殉國,為中華民族爭光」。靈柩運往四川的時候,群眾路祭絡繹不絕,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贈「壯節殊勳」,國民黨軍事委員長贈「死重泰山」四字,表達對王明章的追思。
可見大敵當前,無論是誰,只要他愛國愛民抗日,無論他是哪個黨派,都會受到老百姓的讚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那個時候,寧死不做亡國奴是當時軍民共同的心聲,瓦罐不離井口碎,大將難免陣前亡,既然是抗戰殺敵,雖死猶榮,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