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英烈張友清:犧牲在太原俘虜營的前敵秘書長
張友清(1906-1942),陝西省神木縣人。1920年考入太原省立一中,1925年升入中國大學就學,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受黨的派遣赴中央武漢軍政學校學習。「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張友清參加了中央軍討伐夏斗寅叛變的戰鬥,而後在西北軍楊虎誠部任民運部部長。在西北軍中他積極開展黨的工作,1928年組織暴動失敗後離開西北軍,先後任中共北平市委書記、中共天津市委書記、中共山西省委書記、中共晉西南區黨委副書記、中共北方局統戰部部長和秘書長、八路軍前方總部秘書長等職。
1942年5月日本侵略軍進犯太行革命根據地時不幸被捕,同年7月7日光榮犧牲於太原俘虜營中,時年37歲。
張友清同志是陝西省神木縣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大革命時期,友清同志從北平中國大學畢業後,回到家鄉宣傳共產主義思想,組織農民協會,商人協會和學生會,領導群眾開展反封建鬥爭。
一九二八年,友清同志組織了楊虎城部隊皖北暴動,失敗後,回到北平,任北平市委書記。
一九二九年,友清同志在北平被捕,入獄年餘,出獄後,任天津市委書記,在天津時間雖然不長,由於他工作深入細緻,很快地掌握了當時進行叛黨活動的分裂分子張慕陶等大的動向,及時向黨員通報,教育大家提高警惕,同這些分裂分子作堅決的鬥爭。
一九三一年,由於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統治,白區黨的組織遭到了災難性的破壞,同年二月至七月,友清同志和殷鑒,陳原道、趙鎛、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楊獻珍、周仲英等一大批同志先後被捕入獄,同志們在肉體上受到了野蠻摧殘,精神上受到殘酷折磨,但是,在獄中黨支部的領導下,大家面對敵人的淫威,大義凜然,堅貞不屈,針鋒相對地同敵人的「反省政策」進行鬥爭。
當時,友清同志就是獄中黨支部的支部委員,他身體不好,又帶著沉重的鐵鐐,在經過敵人多次摧殘折磨之下,體質一天壞似一天,然而,友清同志意志堅強,經常對青年同志們進行革命氣節的教育,要大家不講不利於黨的話,不供出黨的組織和同志,不做可恥的叛徒,反覆地在同志們中間闡述「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的道理,使大家懂得,憑一股勇氣和敵人的拚死,是比較容易做到的,而在漫長的牢獄歲月裡,經受各種考驗和磨練,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崇高革命氣節和堅韌不拔的鬥爭意志,則是難能可貴的,友清同志在獄中的這些思想和言論,表現了身陷囹圄的共產黨人的崇高精神境界,鼓舞著同志們反對敵人的「反省政策」的革命鬥志。
為了進一步提高獄中黨員和群眾的思想水平和理論水平,黨支部提出:不僅要把監獄變成對敵鬥爭的戰場,而且要把監獄變成我們學習馬列主義的黨校,支部決定,進行一次絕食鬥爭,迫使敵人改善獄中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提出了六條要求:一、政治犯一律下鐐;二、改善伙食,每天一米一面,一菜一湯;三、打開監房門,犯人可以在各監房自由走動;四、延長放風時間,每日三次,每次一小時;五、訂四份報紙;六、牢房生火取暖。支部看到友清同志的身體太弱,怕他絕食後危及生命,不讓他參加,可是友清同志硬是和同志們一道,把牢房的食物,食具扔了出去,絕食的第四天,體弱的同志生病了,友清同志的情況更加嚴重,第五、六天,他的身體進一步惡化,死亡時刻在威協著他,但是,這位全心全意為共產主義事業獻出自己生命的共產黨員,懷著必勝的信心,用巨大的毅力同疾病作鬥爭。
張友清同志看問題尖銳明確,寫文章簡練有力,在工作和鬥爭中能夠堅持原則,講究鬥爭策略,實事求是,處理紛紜繁雜的事務,從容不迫,有條不紊。他光明正大,肝膽照人,在山西工委工作期間和山西犧牲救國同盟會,山西新軍配合得很好,工作出色,在黨中央北方局的正確領導下,山西的統一戰線工作,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建設以及山西黨組織的建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績。
一九三九年秋,黨調友清同志到北方局擔任統戰部長,這時候,蔣介石掀起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形勢急劇逆轉,在這種情況下,友清同志堅定地執行我們黨對國民黨的統戰工作方針,明確告訴在國民黨部隊裡做秘密工作的同志:要隱蔽,積蓄力量,又要積極發展黨的組織,結果,在粉碎第一次反共高潮的最後一次戰鬥中,國民黨新五軍(軍長孫殿英)採取了中立的立場,之後孫的一個團投奔八路軍,副軍長刑肇棠擔任了我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議長,所有這些,都是友清同志和其他有關同志共同努力的結果。
一九四二年春,友清同志擔任北方局秘書長和八路軍前方總部秘書長。這時,敵後鬥爭越來越艱苦,五月,在敵人的大「掃蕩」中,我北方局機關被包圍,那時候,友清同志的身體更壞了,兩條腿走路更艱難了,在突圍的過程中,他發現身邊的一個女同志很吃力地奔跑,便將自己的馬給了她,而他自己卻落入了敵人的魔掌。
友清同志被關進太原的集中營後,受盡了敵的摧殘和折磨,但是,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仍然在不停地鼓勵身邊的同志「要堅持鬥爭,要活下去,迎接勝利的到來。」
一九四二年七月七日清晨,張友清同志心臟停止了跳動,永遠離開了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