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凌則之:曾是清華「學霸」百團大戰白刃殺敵
他是一介書生,曾考入北平清華大學物理學系,是不折不扣的學霸。他還是英勇善戰的壯士,在百團大戰中浴血奮戰,受到劉伯承、鄧小平表揚。他是屏山縣革命烈士凌則之,抗戰犧牲時年僅29歲。他就是抗戰烈士凌則之。
僅讀一年中學以兄之名考入清華大學
據屏山縣烈士陵園資料記載,抗戰烈士凌則之,原名凌家增,字季虞、季瑜,是屏山縣書樓鎮(原樓東鄉)人。生前雖未結婚生子,但依然有家族後人詳細記錄其身平事跡。如今屏山縣書樓鎮小學校教師的權牛便是烈士凌則之的侄孫。
權牛介紹,自己隨母親姓,確為烈士凌則之後人。凌則之是其祖父凌松如的弟弟,他們共有多個姊妹,但在三兄弟中,凌則之排行最末,讀書期間深受兄長關愛。
「我的祖父凌松如是宜賓三中首屆畢業生,學成歸來就在屏山辦學。」權牛介紹,當年,凌則之就在兄長的指導下完成了小學課程的學習。1929年考入宜賓敘聯中(宜賓一中),因為學期成績名列甲等前三名,獲得免費資格。
1930年,成績優異的凌則之僅讀了一年中學,便持三哥凌松如的初中畢業文憑參加考試,成功考入成都聯中(今成都石室中學),由此以凌松如為名。「成績優異,借兄長之名提前考試,以後也只能一直沿用下去了。」權牛解釋說。
1934年秋,凌則之成功考入了北平清華大學。權牛還聽父輩說,學霸凌則之曾同時考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並為此糾結不已。最終參考兄長凌松如的意見入學清華,並由物理系轉入社會系。
參加百團大戰獲「白刃格鬥英雄連」稱號
「入學清華不久,他就投入到抗日救亡運動中,加入『民先隊』(抗日民族解放先鋒隊),並被選為新的大隊部領導成員。」權牛從父輩那得知,凌則之曾與家中通信稱,入學後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接受中共北平市委指派,率領一批青年學生參加了山西「犧盟會」,還擔任宣傳部部長。
1937年,學霸凌則之正式投筆從戎,在太原軍政訓練班第七連任政治指導員。抗戰爆發後,黨中央指派在山西組建青年抗敵決死1總隊,凌則之任1總隊3大隊11中隊(連)指導員。隨後又協助王鶴峰創建了1縱隊3總隊,並任決死3總隊3大隊指導員,轉戰於太谷、榆次、壽陽一帶,為創建太岳抗日根據地作出了顯著貢獻。
1940年8月20日,百團大戰打響,凌則之指揮25團1營,攻下馬首車站,斃敵20餘人,戰後受到劉伯承、鄧小平表揚,榮獲總部授予「白刃格鬥英雄連」錦旗。
同年11月,25團在凌則之的率領下,奉命堅守溫莊陣地,掩護駐磚壁的八路軍總部向黎城、遼縣轉移。蟠龍鎮之敵在飛機的掩護下,兵分三路向溫莊25團陣地猛撲過來,凌則之親臨前沿陣地指揮,擊退日軍多次進攻。然而,就在戰鬥即將取得勝利時刻,凌則之不幸中彈,壯烈犧牲,時年29歲。
雜誌中發現先烈後輩上京追認政治榮譽
權牛回憶,上世紀80年代末,父輩們無意間在一本知名雜誌中發現了關於凌則之的圖文,才開始以「凌則之」這個名字去尋找。權牛感歎,「入學後他就一直用『凌松如』這個名字,所以之前始終沒能找到有關他的線索。
「獲得信息後,我的祖父和母親去了北京,找過清華大學校領導,也找過人民日報社長。」權牛說,經過多次努力,終於在中央等多個領導的關注下,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組織部辦公廳通知屏山縣人民政府,追認凌則之為革命烈士。
權牛還驕傲地說,也是後來才得知,宜賓首任軍分區政委正是凌則之所帶領的25團的戰士,也是這批戰士解放了宜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