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中的蘇聯空軍:為保密不敢用俄語聯絡 | 陽光歷史

 

A-A+

朝鮮戰爭中的蘇聯空軍:為保密不敢用俄語聯絡

2017年11月2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93 次

  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和朝鮮戰爭爆發後,應中國政府的要求,有大批蘇聯專家和軍事顧問來到中國,數量之大,涉及領域之廣,可以說是空前的。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由,關於這一段特殊的歷史,很少資料積累,一些史實或被扭曲,或被淹沒,更沒有公開報道。筆者在朝鮮戰爭期間,曾在中朝人民聯合空軍司令部任職,現僅就個人經歷和有關解密資料,對蘇聯空軍參加朝鮮戰爭的一些情況作簡要回顧。

  一、蘇聯空軍參戰前有關高層領導的動向

  1950年6月15日朝鮮戰爭爆發。北朝鮮在戰場上頻頻得手,很快攻破漢城,朝人民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到7月上旬,人民軍從多方向推進到朝鮮半島南部,李承晚政權岌岌可危。為挽回敗局,9月15日麥克壓撒將軍組織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將朝人民軍的補給線攔腰切斷。在強大的美空軍打擊下,北朝鮮少得可憐的空軍力量只幾天功夫便被摧毀殆盡,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條件下,地面部隊進退兩難,戰爭態勢突變。9月29日,金日成向斯大林告急,要求直接軍援,斯大林要金日成轉求毛澤東。

  事實上,朝鮮戰爭一爆發,毛澤東就預感到戰爭將給新中國帶來的陰影。在接到金日成的告急信息後,毛說:「鄰人危急,我們在旁看著,怎樣說,心裡也難過。」他很快下定決心,將原計畫用於解放台灣的空軍第四旅重新編組,準備調往東北。同時,派出周恩來去莫斯科。1950年10月8日,斯大林會見周恩來,雙方達成約定,由中國派出地面部隊,蘇聯為中國空軍提供飛機及高炮等軍事技術裝備,並直接出動空軍部隊進行空中支援。

  二、蘇聯空軍的進駐和中蘇聯合空軍指揮機構的成立

  10月中旬,蘇聯第64防空軍軍長羅波夫將軍奉命派出一個有32架飛機的先遣團進駐我安東浪頭機場,團長為巴什克維奇上校。經過短短幾天熟悉空域、溝通警戒雷達和無線電導航與指揮系統等戰鬥準備,11月1日蘇先遣團第一次出擊,將來犯之敵RF—80偵察機擊落。接連幾天的空中交鋒,美空軍連續被擊落多架戰機,給了美國佬一個出乎意料的重大打擊。從對手打不散的戰鬥編隊和飛行員嫻熟的駕駛技術,美軍立刻猜測到蘇聯空軍參戰了。由於當時美、蘇的微妙關係,都不願意擴大事態。麻桿打狼,兩頭害怕。雙方都擔心爆發和捲入第三次世界大戰,所以誰也不去捅破這個秘密。美國前總統艾森豪威爾的高級智囊人物赫伯特在1988年回憶到朝鮮戰爭時,直言不諱地說:「我們必須保守住這個秘密。當時一旦把它揭露出來,我們就會受到巨大的壓力,(國會)要我們對俄國發動一場戰爭。」

  一個蘇聯空軍團顯然太勢單力薄了。經過中蘇雙方的共同努力,一線幾個機場的建設大致就緒,三個蘇聯空軍師陸續從蘇聯本土調來朝鮮前線,部署在丹東、輯安、寬甸等沿鴨綠江一線的機場。同時,中國空軍新編的幾個準備參戰的師先後調到東北,分駐在遼陽、瀋陽、鞍山等二線機場。

  隨著中、蘇雙方投入的空軍力量逐漸增多,為實施統一指揮,1950年11月著手建立志願軍空軍領導機構,以便把組建部隊、組織訓練和指揮打仗等工作結合起來。1951年2月12日,周恩來致電斯大林,希望派顧問幫助新成立的空軍集團軍制訂計畫和領導作戰。17日,斯大林回電同意滿足中國的要求,委派戈盧諾夫少將擔任空軍司令部的顧問。同年3月15日中央軍委將已實際形成的中、蘇、朝聯合指揮機構正式下文成立,定名「中朝人民聯合空軍司令部」,司令員是當時的東北空軍司令劉震將軍兼任,司令員顧問即戈盧諾夫將軍。關於戈盧諾夫將軍,人們對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雄事跡可能不熟悉,但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傀儡皇帝溥儀一家及幾個皇親國戚跑到飛機場,準備逃往日本,被蘇軍在機場截獲並帶往蘇聯的這一歷史軼事卻是無人不知的。這段故事中的「蘇軍」就是戈盧諾夫將軍所率領的傘兵部隊。現在,這位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又來到朝鮮前線,協助劉震將軍指揮中、蘇兩國的空軍健兒,擬定作戰方案,把在前線的蘇聯空軍部隊的指揮和即將參戰的中國部隊飛行員的訓練,以及兩軍並肩戰鬥的準備工作統一結合起來了。

  三、蘇聯空軍的戰鬥活動片斷

  蘇聯空軍入朝參戰和志願軍發動第一、二次戰役,使美軍在地面和空中都遭到重大挫折。麥克壓撒極為震撼,迅速增調了兩個空軍聯隊,加強對中、朝軍隊的封鎖攻擊。美、蘇空中戰鬥愈演愈烈,規模愈來愈大,美機一天最多出動有500多架次,蘇軍飛行員一天之內往往要起飛2—3次應戰。蘇聯空軍利用米格飛機爬升速度快,垂直機動性好的特點,以及來犯的美機在返航時是逆光飛行,很快摸索出一套打擊敵機的方案。即起飛後,疾速爬高,避開在鴨綠江一帶巡邏的F—86,在南飛途中完成編隊集合,達到10000米高空,然後,掉轉頭來,居高臨下地向正在轟炸掃射我方陣地的美機出擊,這樣的作戰方案既有高度的優勢,又處於背光的有利佔位,在空戰中累見奇效,給美國的噴氣式偵察機和轟炸機造成極大殺傷。到1951年2月,蘇空軍在清川江以北與鴨綠江之間,東至永豐水庫之內的6000平方公里地區,幾乎佔了絕對統治地位,極大地削減了美空軍對我過江部隊的威脅。美第五航空隊把這一地區稱之為「米格走廊」,要求「遠東空軍應盡量避免使部隊進入米格走廊」,承認「共軍在這個重要地區擁有空中優勢,這些地區的重要交通線沒有遭到轟炸」,哀歎「為在朝鮮最西部活動的B—29進行護航已不是那麼容易的事了」。

  在整個朝鮮戰爭期間,美空軍的飛機在數量上幾乎都是中、蘇飛機數量之和的一倍以上,蘇聯飛行員總是處於以少對多的地位。到1951年中,美空軍又將在編的F—86A換裝為更先進的P—86E,與美空軍作戰愈來愈殘酷激烈。不僅如此,出於保密原因,蘇聯飛行員在空中不能用俄語聯絡,更增添了協同作戰的難度,甚至為此付出血的代價。1951年三月筆者曾隨兩位蘇聯專家潛往朝鮮清川江一帶尋找一架被擊落的蘇聯飛機。經過兩天的晝伏夜行,在朝鮮地方政府的引導下,終於找到飛機墜落的地點。蘇聯專家察看了現場,向當地居民詳細詢問了關於飛機被擊落的經過。據朝鮮翻譯轉述:這架飛機大概是在激烈空戰中掉隊,被美機從後下方追上,「像是打了它一下,這架飛機就晃悠起來,沒有拉黑煙,一會兒就摔下來了。」我們在現場周圍察看了許久,飛行員屍體碎塊濺落到100多米外,真是慘不忍睹。我們把搜集到的飛行員殘骸和他的手槍仔細地分別包裝好,帶回師部。據說犧牲的飛行員是一位將軍的孩子。因那天空戰非常激烈,可能導航設備壞了,又不能用俄語通話,和長機失掉聯繫,收不到地面指揮命令,飛行員先被打傷(死)而後墜地的。蘇聯專家在事故現場,發表了許多由於不能用母語聯絡,造成極大困難的感慨。

  死者的事跡是悲壯的,但活著的也不輕鬆。我們在前線機場值班,每天接觸到的都是一些在空中浴血奮戰後的戰機返航。看到這些滿是彈孔(有時多達四五十個)的飛機著陸時那搖搖晃晃彈跳蹦摔的情景,看到這些經過激烈空戰、精神高度緊張的蘇聯飛行員爬出駕駛艙那疲憊不堪的樣子,今天回憶起來,仍感到驚心動魄。

  在兩年多的朝鮮戰爭期間,蘇聯空軍採取輪換的辦法(一般同時保持三個師300架飛機左右),先後投入的空軍力量共有七個師和相應的場站部隊一萬多人,其中飛行員一千餘名。在第二次大戰期間擊落63架德國飛機的蘇聯英雄稱號三次獲得者——著名的闊日杜布將軍(《人民日報》資深記者金鳳當年曾採訪過他)指揮的近衛空軍師也曾參戰。據不完全統計,蘇空軍在朝戰中共擊落美機1300多架。為此,蘇方付出了200多架飛機被擊落、飛行員犧牲約120餘名的代價。其中包括好幾位金星獎章獲得者的蘇聯英雄,還有一位兩次獲得蘇聯英雄稱號的飛行員也英勇犧牲了。

  四、中蘇空軍比翼長空,取得朝戰的最後勝利

  1950年10月底我空四師第10團(即原第四旅的米格—15團)在師長方子翼、蘇聯顧問沃爾柯夫的率領下,由遼陽轉場到浪頭機場,與先期到達的巴什克維奇團會合,主要任務是配合蘇空軍,接受實戰鍛煉。考慮到中國年輕飛行員的駕駛技術尚不夠熟練,缺乏空戰經驗,因此,當美機來襲時,打頭陣打大機群的任務由蘇聯飛行員承擔。遇到好的機會,如小股敵機,指揮所就下令中國值班飛行員出動。為了協同作戰並兼顧保密,聯合指揮所將常用的一些作戰用語,如「我攻擊」、「我掩護」、「你攻擊」、「左拐彎」、「注意右下方」等約三四十句口令,由聯司翻譯室用俄語拼音寫出來,貼在蘇軍空中指揮員駕駛艙左前方,以便蘇軍指揮員與中國飛行員溝通。

  1951年1月21日,中國空軍迎來了第一次空戰,8天後,即1月29日,10團大隊長李漢擊落美機一架,首創中國志願軍空軍擊落敵機的戰績。

  1950年底,根據此前周恩來與斯大林的約定,蘇聯政府除調空軍師參加朝鮮戰爭外,又相繼派出約300名曾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優秀空、地勤人員,到中國新組建並準備第一批投入朝戰的空軍部隊,幫助飛行員完成戰鬥訓練科目,教會地勤人員掌握技術,學習在作戰條件下維修和保養戰機及其設備。這批中國飛行員雖然剛從航校畢業,飛行時間僅僅三四十小時,但絕大部分是從陸軍作戰部隊選拔出來的優秀小伙子,他們經過幾個月強化戰鬥訓練,如虎添翼,鬥志昂揚。聯司領導貫徹毛澤東關於「必須抓緊時機進行實戰鍛煉,要十分重視實戰鍛煉對空軍部隊的意義,哪怕求得只打幾次空戰也是好的」指示,利用1951年春夏兩季蘇空軍堅持在一線與美軍抗衡的時機,將經過實戰考驗的四師10團從浪頭調回遼陽,在認真總結作戰經驗教訓後,讓他們到即將參戰的部隊巡迴講課,介紹出航、搜尋、佔位、攻擊的經驗,同時組織各級指揮員進行多機種、大機群戰鬥演習,以提高機關的指揮組織能力。1951年9月,在中國人民志願軍空四師再度開赴安東前夕的一次戰鬥動員大會上,劉震司令員適時地提出:「四師這次參戰,應積極打大機群,以進一步提高戰鬥力」的任務。12日,空四師轉場到安東大東溝機場,開始作戰值班,與蘇空軍並肩作戰。該師自25日起同美空軍交戰伊始,到10月20日奉命調回瀋陽休整,38天共出動29批508架次,取得擊落美機20架,擊傷10架的戰績。同一天,空三師開赴安東前線,也取得優異成績。從此,中國空軍開始了有計畫地投入戰鬥部隊,逐步接過蘇空軍承擔的部分作戰任務。1951年11月志願軍空軍轟炸機轟炸了美韓的一個重要前哨基地——大、小和島,配合陸軍攻佔了這兩個島嶼。

  自1951年9月至1953年7月停戰,中國空軍與蘇聯空軍並肩戰鬥,密切配合,總共有殲擊航空兵10個師,轟炸航空兵兩個師的784名飛行員,59733名地勤人員投入朝鮮戰場,配合友軍,取得擊落美機330架,擊傷95架的輝煌戰果。同時也犧牲飛行人員116名,被擊落飛機231架。

  逝水流年,朝鮮戰爭硝煙熄滅已經半個世紀。中國和蘇聯這兩個相鄰大國經歷了田園詩般的蜜月和激烈的論戰以至兵戎相見的大起大落,現在這一切都已成了昨日雲煙。兩國政府在新的基礎上建立了新的友好關係,兩國人民之間存在的深厚感情又顯生機。我常常想起朝戰期間在聯司與蘇空軍相處的人和事,特別是一些犧牲的蘇聯飛行員的音容笑貌是歲月揮之不去的。他們默默地戰鬥、默默地奉獻了年輕的生命,早已魂歸故里。由於一些道不清說不明的原因,蘇聯、朝鮮、中國這三個昔日的社會主義盟國,都沒有為犧牲的蘇軍建立供人憑弔的地物。但他們的功績將永遠銘刻在三國人民的心間。中國志願軍空軍大隊長,原空軍司令員王海上將在《我的戰鬥生涯》一書中寫道:「戰鬥初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還相當年輕、弱小,空戰主要是蘇聯空軍打的。後來的大機群作戰,特別是與F—86E大機群作戰,仍由蘇聯空軍唱主角,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協同其完成作戰任務——沒有蘇聯空軍的大力支持,中國人民空軍就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志願軍空軍也很難取得如此輝煌的戰績。」

  王海的陳述不止是公允、權威的,也說明了中國軍人的無私無畏和博大胸懷。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