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人記錄的二戰最後一役:蘇軍系不法侵入 | 陽光歷史

 

A-A+

揭秘日本人記錄的二戰最後一役:蘇軍系不法侵入

2017年10月14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70 次

      1945年8月9日凌晨,在數千門火炮齊聲怒吼聲中,百萬蘇聯紅軍壓向盤踞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史稱「八月風暴」。然而由於日本官方和民間長期以受害者史觀來看待二戰,因此在日本,對蘇聯紅軍出兵東北這一歷史事件的描述重點多年來停留在「滿蒙開拓團」在戰役中的「悲慘遭遇」和戰後日軍戰俘在西伯利亞的苦役上,而對戰役本身的過程輕描淡寫,遠不如對日美太平洋戰爭那樣濃墨重彩、連篇累牘。然而從一些歷史教科書和民間人士的回憶與研究文獻中,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一些日本人看待這場戰役的心態和思維。對於日本社會長期否認戰爭罪行的思想根源,從中也可以略窺一斑。

  在講述二戰歷史時的日本教科書中,大多數都將蘇聯出兵東北與遭受美國原子彈攻擊合入同一段落,態度和語氣更是驚人的一致:蘇聯撕毀《蘇日中立條約》,入侵「滿洲國」。相關描述中到處充斥著「無視」「破壞」「侵入」等字眼。例如扶桑社出版的新版中學社會歷史教科書中赤裸裸地寫道:「(8月)8日,蘇聯破壞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對日本發佈宣戰佈告。翌日,即入侵滿洲。」儼然一副遵守國際原則卻意外被突然襲擊的受害者嘴臉。

  除歷史教科書外,一些由原日軍人員撰寫的史料中,也有著相同態度的看法。在前日本關東軍一三九師團工兵森重清的回憶錄中,蘇軍的進攻被直斥為「蘇聯軍隊的不法侵入」。由原日軍大本營參謀服部卓四郎撰寫的《大東亞戰爭全史》對蘇聯參戰的評價則是「啼笑皆非,令人震驚」。這種心態主要是由於日本一直做著希望蘇聯出面調停,從而獲得有條件停戰的美夢。當美夢被現實擊碎後,日本格外難以接受。同樣是這本書中記載:在蘇軍進攻當天和次日,日本大本營向關東軍和中國派遣軍連發兩道命令,要求「發動全面的對蘇作戰」「摧毀蘇聯野心」,氣急敗壞的心態可見一斑。 

  蘇軍發動攻擊後,關東軍主力迅速潰散,但仍有餘部在多個要塞負隅頑抗,其中東寧和虎頭要塞是日軍最堅固,抵抗也最激烈的兩個要塞。虎頭要塞位於黑龍江虎林縣境內,與東寧要塞同屬大型永備性軍事堡壘群。自8月9日當天發動進攻,至8月27日戰鬥結束,蘇軍在飛機、重炮和坦克的掩護下,付出了近千人陣亡的代價,殲滅日軍1300餘人,僅有53名日軍被俘生還。在繳獲的日軍戰鬥日誌中,一名叫山西榮的日軍少尉記載稱,在8月15日當天,司令部其實已收聽到來自東京的廣播,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然而沒有一個人相信自己親耳聽到的廣播是真的。要塞中的臨時指揮官大木正大尉下令砸碎收音機,全員「玉碎」到底。一名叫岡崎哲夫的虎頭要塞倖存士兵在戰後的回憶錄中則這樣寫道:「陣亡者一天天增多,地下要塞的出入口、交通壕,屍體扔得到處都是……那些屍體纏著一圈圈繃帶,有的頭髮被血凝固在一起像一團瀝青,腹部被血塗得漆黑,凡是肌肉豐滿的地方都長滿了蛆蟲,惡臭與綠頭蒼蠅一起在屍體上浮動著。」當戰鬥最終結束時,岡崎哲夫描述了一副地獄般的圖景:「戰爭結束了,要塞到處都是燒焦發黑的屍體,漂白了的屍骸,沒有肌肉僅剩一幅皮囊的死屍,塗滿黑色的肌肉塊……」或許正是經歷過這樣殘酷的戰爭,方才感到和平的可貴,在岡崎哲夫的回憶錄中對日軍虐殺勞工、俘虜等戰爭罪行毫不掩飾,進行了大量的揭露,並在書中真誠地祝願世界和平。

  相比虎頭要塞,東寧要塞的戰鬥幾乎在同一天打響,卻遲至8月30日方才以守軍投降而告結束,此時距日本正式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僅餘3天。日本作家伊籐桂一所編寫的《新秘密戰記》一書中描述,駐防勝洪山陣地的東寧重炮兵聯隊因對戰事絕望,於8月17日在聯隊長渡邊馨大佐的命令下,打算集體以炸藥等方式自爆而死。雖然上級79師團及時阻止了這一瘋狂行為,但在325名參與自殺的日軍中,已有包括渡邊馨在內的192人完成了「玉碎」。在勝洪山陣地中最終戰死的日軍則超過300人。伊籐桂一在此書中記載東寧重炮兵聯隊戰史時,將該章節命名為「荒野中飄香的勇魂——東寧重炮兵聯隊在勝洪山陣地上的徹底抗戰。」其中蘊涵的意味頗值得回味。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