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史解密:抗日戰爭中為何川軍傷亡人數最多? | 陽光歷史

 

A-A+

抗戰史解密:抗日戰爭中為何川軍傷亡人數最多?

2017年10月07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270 次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國通電請纓抗戰:「和平果已絕望,除全民抗戰外,別無自存之道,要求當局早決大計,甫澄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不久,在南京召開的國防會議及黨政聯席會議上,劉湘慷慨激昂,再次聲明:「四川為國家後防要地,今後長期抗戰,四川即應負長期支撐之巨責。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劉湘又發表《告川康軍民書》,對全省作出動員:「……中華民族為鞏固自己之生存,對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積極抵抗!凡我國人,必須歷盡艱辛,從屍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後之勝利!……四川為國人期望之復興民族根據地與戰時後防重地,山川之險要,人口之眾多,物產之豐富,四川7000萬人民所應負擔之責任,較其他各省尤為重大!……」

  8月,各路川軍將領集議抗戰事宜,決心放棄前嫌,統兵14個師,開赴抗日前線。

  為抗日,川軍執行了蔣介石「軍隊國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國民政府的整編。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蔣介石以幾道軍令,把剛出川的川軍分得個七零八落。從此,川軍的足跡遍佈了全國的抗日戰場,幾乎所有的對日大會戰中,都有川軍將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際,他們以國家利益為重,深明大義,忍辱負重,慷慨赴死,以劣勢武器,無數次與裝備精良的日軍進行殊死決戰。根據國民政府統計,川軍在抗戰時期的傷亡人數約為全國抗日軍隊傷亡總數的1/5,居全國之冠!

  川軍前腳出川抗日,國民政府後腳遷都到了重慶。到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近8年時間,四川一直承載著各種超負荷的負擔。四川人民卻始終毫無怨言,一邊節衣縮食、勒緊褲帶支援政府抗戰,一邊含淚把近300萬子弟再送前線……

  由於武器裝備和兵員素質的落後,中國軍隊一直傷亡慘重。經過幾次大會戰,中國軍隊兵額的需求量越來越多,而淪陷區越來越大,可以徵兵的地域越來越小,甚至有的地方兵源幾近枯竭。大後方,尤其是四川,成為了中國最大的兵源基地,徵兵任務一直十分沉重。在四川大規模的徵兵活動中,雖然一些地區出現了「抓壯丁」的現象,但那並不代表主流。

  很多四川民眾送子上戰場的故事催人淚下:

  安縣曲山鎮青年王建堂與朋友分頭串聯了100個青年,向縣政府請命殺敵。就在他們開拔前,縣政府收到了王建堂的父親王者成寄來的一面出征旗。當眾人展開這面出征旗時,全都大吃一驚——與祝願親人平安遠征相反,這面由一塊寬大的白布製成的大旗,居中寫著一個大大的「死」字!出征旗的右上方寫著:「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份上盡忠!」左上方寫著:「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

  四川兵在各戰場都很受歡迎,他們吃苦耐勞,英勇善戰,往往還沒等到分配,就被各部隊聞訊搶走。

  1944年,為解兵源短缺之急,蔣介石在國民參政會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為號召,動員青年從軍。這一年,四川多所大學校園內,宣傳從軍的標語隨處可見,巡迴演講往來不斷,操場上的「從軍報名處」人頭攢動,激昂的歌曲一刻不停,似乎沒有一個人能安穩地坐下來去讀「聖賢書」。學生紛紛報名,已訂婚的推遲了婚期,免服兵役的獨子堅決從軍……就連一些高官子弟也踴躍報名,其中有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張群的公子張繼正等。

  根據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何應欽公佈的數字:四川一省徵兵,無論配額與實征數額,均約佔全國總額的1/5,居全國第一;全國約有15萬知識青年登記從軍,四川一省有4萬人以上,居全國第一。全國抗日軍隊中每不到10個人中有一個是四川人,因此中國軍隊有了一句俗語,叫「無川不成軍」。

  四川是抗戰的大基地,四川是抗戰的大熔爐,四川人民在全國抗戰8年時間裡,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

  前方將士浴血沙場,缺衣少糧,作戰艱苦,牽動著後方愛國軍民的心。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馮玉祥將軍,以「中國國民節約獻金救國運動總會會長」身份,從重慶出發,走遍全川20多個縣市,進行為期一年的巡迴演講,掀起了四川民眾愛國募捐的高潮。

  在白沙獻金會上,1萬多名男女學生齊跪在地,哭著哀求在場的名流士紳:「請你們救救我們的國家,救救我們苦難的民族吧!……」眾人淚流滿面,有的當場慷慨解囊,有的當場褪下了金錶、金戒指、金手鐲……

  在瀘縣獻金會上,一群乞丐捐出了用破碗盛著的活命錢;一群斷手殘腳的傷兵相互攙扶著,捐出了他們靠編籐椅、制雨傘義賣得來的1萬多元錢……馮玉祥,這位剛毅耿直的老將軍,雙手接過這些錢,感動得熱淚滾滾,四周的人也哭作一團……

  自川軍出川抗戰以來,四川各界組織的各類募捐活動從未間斷。據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不完全統計,僅四川民眾前兩次獻金總額就達6至7億元。這筆巨款,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錢,多用來購買了戰場急需的飛機、大炮、槍支等武器,狠狠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

  隨著黃河、長江、珠江等流域產糧區的相繼淪陷,四川省承載了國民政府主要的糧食負擔。為此,省政府各部門印發了各種宣傳小冊子、傳單、標語和文告等,四處宣講繳糧是愛國行動,是國民應盡的義務。廣大農民積極響應:山道上,田壟間,時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絡繹不絕的送糧農民。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有些地區的農民餓著肚子,甚至餓得奄奄一息,靠吃「觀音土」充飢,也要想盡辦法,不拖欠半粒「公糧」。從1941年到抗戰勝利的4年間,四川共徵收稻穀總量約佔全國總量的1/3。

  全省人民還擔負起了「大後方」的建設重任。四川是日軍戰略轟炸的首要省份,但大轟炸並沒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增加了他們的反抗精神和凝聚力。雖然轟炸頻仍,但工廠不停工,工人們加班加點為前線趕製被服和武器彈藥。藏匿山中的工廠更是夜以繼日地不停運轉,每到夜晚,廠房車間燈火通明,機器轟隆,這一景象構成了「中國工業史上的壯麗詩篇」。

  為打通抗戰交通線,四川200多萬民工擔起了川陝、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軍基地的趕修任務。他們吃糠咽菜,衣衫襤褸,風雨無阻,硬是憑著一雙雙長滿老繭的手和簡單原始的工具,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交通史上的奇跡。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