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域遠征 豐碑屹立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 陽光歷史

 

A-A+

絕域遠征 豐碑屹立 ——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

2017年10月01日 戰史風雲 暫無評論 閱讀 75 次

  導讀:衛立煌於1943年11月接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指揮滇西抗戰近十個月的艱苦卓絕的戰鬥,取得全殲日寇的重大勝利。此次視察騰沖,正值「滇西軍事行將結束,中印公路通車在即」之時。

  衛立煌,字俊如,又名輝珊。1897年2月16日生於安徽合肥縣衛楊村。20歲時(1917年)在廣州粵軍當兵,8月選人孫中山大元帥府衛隊當衛士。1918年參加第一次北伐,1922年討伐陳炯明叛軍的東征戰役中,25歲的衛立煌晉陞團長,孫中山與宋慶齡重登「永豐艦」與討伐陳有功人員合影,衛立煌參加盛典,後來孫中山送他一張合影照片和一張單人照片並親筆題籤「衛立煌同志,孫文贈。」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衛立煌任東路軍第14師副師長兼前敵總指揮。 1927年起,衛得到蔣介石賞識,先後任副軍長、軍長等職。

  抗戰初期,1937年5月上旬,騰沖人任八十五軍中將副軍長的王萬齡之祖父王縉文在騰逝世,作為同袍好友的衛立煌在戎馬倥傯中,以「愚蛭」自稱寫來隸書悼詞:靄靄王公,奇偉魁梧,天性慈孝,浸淫詩書。遭亂市隱,步武陶朱,信行蠻貊,無詐無虞。明德裕後,昌大門閭,孫枝展秀,晉綰軍符。秉公義訓,為國馳驅,公懷克慰,微笑拈鬚。道山遽返,失我楷模,九京可作,銘德是孚。充分表達了他對這位騰沖老人的敬悼之情。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衛立煌先後擔任第二戰區前敵總指揮、副司令長官、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等職。1943年冬,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失利。國民黨最高軍事當局為了策應駐印軍對緬北之攻勢,打通國際運輸線,恢復滇西失土,在盟軍的幫助下,重組遠征軍,衛立煌受命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接任後,就把司令部推進到距怒江前線僅有70公里的保山縣馬王堂,立即投入緊張的反攻準備,1944年5月11日拂曉,衛立煌指揮第十一、第二十兩個集團軍十六萬兵力強渡怒江。渡江成功後,經過四個多月的浴血奮戰,左翼十一集團軍收復松山、龍陵、芒市,右翼二十

  集軍攻克騰沖,全殲日寇,光復了怒江以西全部失土。騰沖城光復後,抗日烈士陵園的建設提到了議事日程。民國政府雲貴監察使李根源曾致電衛立煌:俊如仁兄長官勳鑒:此次奉命反攻,賴國家威靈,統帥妙算,而我兄臨機制勝,尤所欽崇。至各軍將士之忠勇奮發,視死如歸,遠道所聞,尤堪歌泣。理應豐碑偉塚,以紀英烈,狀形繪聲,傳之史志,俾邊人春秋祭享,永誌不忘。其陣亡遺骸,擬請在騰龍兩縣境內,飭該兩縣官紳擇適當寬敞風景地點,先行收集禮藏。至應如何修墓建碑,表彰示後,垂諸祀典,以永千秋,並其遺族又如何尊禮報答之處,囑秘書徐頌九趨前,統祈詳細裁示。根源當與雲南父老子弟,敬謹效命遵辦,藉報有功,以慰忠靈,專此布臆,祗頌勳安。

  弟李根源上 三十三年十一月一日重慶化龍山村爾後,由軍、政、士、紳、民眾代表組成了「建塔委員會」,由霍揆彰總司令主持其事。議決: 「一為分頭募捐,一為沒收逆產,充作建塔基金。一致通過,付諸實施。」《騰越日報》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題為《建塔委員會本日開工》的報道:「各界發動建築忠烈祠及紀念塔,以示景仰而昭激勸。經各方之努力,已於本日晨在騰南小團坡舉行開工儀式。」記錄了這個莊嚴的時刻。

  開工後的第二天即一月十六日,中國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衛立煌即到騰視察中印公路及災區。之後,衛立煌與國家軍政要員先後為騰沖國殤墓園題寫了追悼烈士的輓聯。衛立煌的題聯是:絕域遠征殲狂寇、克堅城,是薄伐首功,攘夷奇績;豐碑屹立妥英靈、藏碧血,留千秋忠義,百祀馨香。

  衛立煌指揮的中國遠征軍,以全殲日寇,光復滇西失地的勝利而告終。當時國內外許多報刊,對滇西抗戰事跡作了報道。美國《時代》雜誌封面上還刊登了衛立煌威風凜凜的騎馬戎裝照,標題為「常勝將軍衛立煌」。我們今天回顧歷史,研究騰沖抗戰文化,自然要提到衛立煌這位「遠征軍司令長官」。


標籤:



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