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和倒戈並存:81南昌起義幕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提及南昌起義,周恩來、葉挺、賀龍和朱德最易被人念起。但要說最早提出南昌起義的人,就不能不提到一位關鍵的歷史人物---李立三。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改組,將陳獨秀停職,指定張國燾、張太雷、李維漢、李立三和周恩來5人組成中央常委,代行政治局職權。臨時中央的主要工作是部署黨組織轉入地下和中央機關從九江撤退到上海,同時考察打回廣東以圖再舉的可能性。其中根本沒有南昌起義計畫。李立三到了九江後,利索地將籌劃撤退的任務變成了組織武裝起義。7月20日,在與譚平山、鄧中夏進行的九江會議上,李立三敏銳地分析了臨時中央"南下廣東"並不可行,轉而提出將一些可以爭取的部隊盡快集中於南昌,在南昌舉行起義!
"八一"並非原定起義時間
第一次九江會議提出南昌起義後,李立三和鄧中夏立即上廬山向鮑羅庭、瞿秋白和張太雷匯報。瞿秋白和張太雷都是人們熟悉的中共早期革命領袖,而鮑羅庭作為共產國際派駐中國的代表,他的意見對中共中央至關重要。
聽了李立三關於起義的匯報,鮑羅庭用沉默不表態作為回答。而瞿秋白、張太雷則完全贊同。瞿秋白立即動身去漢口,向中共中央匯報。李立三等不及中央的指示,在7月24日召開的第二次九江會議上,決定葉挺、賀龍部隊於7月28日前集中南昌,7月28日晚舉行暴動。
周恩來在武漢首先得到了李立三的報告,中共中央立即展開討論,最後同意舉行暴動。但認為理想的暴動地點是九江南潯。又是李立三挺身而出,他堅決反對把起義地點設在南潯,因為九江地區的軍閥部隊已經聚集,對起義不利。同時,準備起義的葉挺、賀龍部隊已經陸續開往南昌,在南昌起義勢在必行!
李立三說服了周恩來,起義地點確定為南昌,起義時間定為1927年7月30日晚上。再次干擾了起義按時舉行的是張國燾。7月27日晨,張國燾抵達九江,帶來了中央的最新意見。張國燾曲解了黨中央關於"起義要慎重"的意見,提出"應該爭得張發奎的同意",要求重新討論起義。第一個拍案而起的還是李立三!周恩來也拍案而起!周恩來事後對別人說,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拍桌子!當時,知道起義秘密的人過百,一些起義部隊正在調動,起義如箭在弦,已經無法阻止。最終,張國燾只得服從多數。於是,起義時間最後定為1927年8月1日凌晨。
群英薈萃的暴動
南昌起義中,走出了一大批後來的人民解放軍將帥。1955年授銜的將帥中,有8位元帥、4位大將都與南昌起義緊緊相連,這還不算未被授予軍銜的周恩來等中共重要領導人。
這8位元帥和4位大將,並非都是直接參戰。1927年8月1日凌晨,在南昌指揮起義作戰的有3位:第二十軍軍長賀龍;指揮部參謀團參謀長劉伯承;第三軍軍官教育團團長兼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朱德。8月2日拂曉,從回馬嶺又趕回了兩位:前委軍委書記聶榮臻;第四軍25師73團3營7連連長林彪。8月10日,時任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政治部准尉文書的陳毅從九江趕上來。起義時,在張發奎的第二方面軍內,還有兩位後來的解放軍元帥---葉劍英和徐向前。起義前,徐向前沒能和黨組織聯繫上。起義爆發後,張發奎集合指揮部軍官宣佈:"CP(共產黨)分子三天以內保護,三天以外不負責任!"當天晚上,徐向前就悄悄離開九江,去尋找黨組織。
相比在南昌城頭指揮作戰的元帥們,葉劍英對於"八一"南昌起義的貢獻是秘密的,以至多年來很少為人所知。起義發動前,時任張發奎第二方面軍第四軍參謀長的葉劍英,利用與張發奎等人的關係,探知賀龍、葉挺等人將要被扣留,解除兵權。他馬上約了葉挺、賀龍、廖乾吾和高語罕4人到甘棠湖划船。正是在這艘小船上,葉挺、賀龍得知了自己的危險處境,最終定下了起義的決心。南昌起義爆發後,張發奎手下不少將領主張派兵夾擊起義部隊。葉劍英再次獻計,建議張部跟隨起義部隊進入廣東,以"援師討逆"的旗號奪占廣東地盤。張發奎覺得划算,便採用了這個建議。正是葉劍英的這個建議,使南昌起義部隊得以迅速打開了南下廣東的通道。
南昌起義中還走出4位大將:陳賡大將,粟裕大將,許光達大將和張雲逸大將。
起義隊伍的出走和倒戈
1927年9月,起義軍在三河壩分兵,主力由周恩來、葉挺、賀龍、劉伯承率領,南下廣東潮汕,朱德率部留守阻敵。
在南昌起義的部隊中,還有一些特殊的參加者,他們在起義失敗後,脫離了起義部隊。蔡廷鍇被人所知,一是因為他率領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進駐上海力抗日軍;二是1933年他在福建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政府"。但很少有人知道,1927年的南昌起義部隊中,蔡廷鍇任起義軍南下部隊左翼總指揮。蔡廷鍇是個優秀的軍人,但他參加南昌起義卻並不是自願的。當起義部隊南下途經賢縣時,蔡廷鍇趁亂清理了隊伍中的共產黨員,率部脫離了起義軍。蔡廷鍇率部出走使起義部隊南下計畫受到嚴重挫折。
相比蔡廷鍇的出走,歐震的陣前倒戈更加致命。1927年9月,起義軍退至廣東潮汕,蔣介石麾下干將薛岳率部協同粵軍第十一師陳濟棠部阻擊起義軍。雙方在湯坑展開了激戰。起義部隊奮勇作戰,將薛岳部4個團擊潰,包圍了薛岳的師指揮部,眼看就要全殲薛岳部。千鈞一髮之時,起義軍葉挺部的營長歐震叛變,率部在陣前倒戈。薛岳抓住機會,與趕來增援的粵軍向葉挺的起義軍發動猛烈反攻。湯坑之戰的失利,使起義部隊南下廣東建立革命根據地、重新北伐的設想被徹底擊碎。
不熄的火種
10月3日的流沙會議,是南昌起義的最後一次會議,會議由周恩來主持。當時他正發高燒,郭沫若回憶說,當時周恩來"臉色顯得碧青",將起義戰敗的原因作了簡單的總結。正在大家表態時,哨兵發現敵人尖兵,於是會議草草收場,眾人分頭撤退。混亂中,抬周恩來的擔架隊員也乘機溜走,周恩來的身邊只剩下了葉挺和聶榮臻,3人僅有的武器只是葉挺的一支小手槍。3人搭上一條小船,艱難地漂到了香港。
起義失敗了,但它留下的火種卻並未熄滅。保留下火種的關鍵人物是朱德!
南昌起義爆發時,朱德的地位並不顯赫。那時,朱德手下兵不過500,頂多算一個營,比起葉挺、賀龍來相差甚遠。在三河壩完成阻擊任務後,朱德的部隊已損兵過半,這時又傳來南下部隊失敗的消息,部隊軍心渙散,各級領導紛紛離隊。
那真是一個異常嚴峻的時刻。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朱德鎮定地說:"大革命是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是我們還是要革命。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暫時的。中國也會有個『1917'的。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你們應該相信這一點!"
隨後,部隊被改編成一個縱隊,共800人。這支部隊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基礎,戰鬥力核心,南昌起義的火種由此不滅。